漢青玉蟬

漢青玉蟬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寬3.3厘米,長7厘米。玉料色青,刀工犀利,線條勁挺,輪廓線內有拉絲痕,蟬翼尖部如刃鋒利,可比照為中國琢玉史上有名的“漢八刀”制式。刀工簡約而俊雅,是漢玉“鉈具”琢工精細得典範。為東漢時期玉“琀蟬”的標準樣。現收藏於深圳望野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青玉蟬
  • 館藏地點:深圳市龍華新區梅龍大道與東環二路交叉口龍華文化中心三樓
  • 所屬年代:漢
  • 尺寸:寬3.3厘米,長7厘米
  • 所屬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
  • 所屬地區:廣東深圳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寬3.3厘米,長7厘米。蟬,俗名“知了”,由地下洞出得生。在中國古代象徵復活和永生,這個象徵意義來自於它的生命周期:從最初的幼蟲,到後來成為地上的蟬蛹,再到最後成為飛蟲。蟬的幼蟲形象始見於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銅器之上,從周朝後期到漢代的葬禮中,人們總把一個玉蟬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護、復活和永生。由於古人以為蟬以露水為生,因此它又被視為純潔的象徵。《後漢書·禮儀志(下)》載:“飯含珠玉如禮”有“禮儀”之構念,所以這類在口中含放的碎玉也被稱為“飯玉”。玉蟬在亡人口中,無非是要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延續,它的常用形象是收斂著翅膀的成熟蟬形。另還有一功能說,清·徐珂撰《清稗類鈔》正文註:“口實曰琀。古人多以水銀殮,因水銀性活易流,遇玉則凝,故用玉以塞之。”先秦葬玉的風氣形成後,很快波及到整個社會,於是就出現了專門用於亡人使用的葬玉。入漢後被廣泛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有兩種,一種叫“握豚(豬)”;一種叫“琀蟬”。前者代表財富,握在死者的手中,表示死者不空手而去,到了陰間仍然擁有掌握財富;後者,放在死者口中,則是認為蟬有蛻變再生的能力,希望死者靈魂借蟬變而得以超脫往生。但有相當一部份玉蟬原本就是當時貴胄士大夫階層的日用佩戴品,就如“蟬冠”上本就有蟬飾,所以有一些玉蟬可能先日用而後入土以示亡者珍愛。 圖示玉蟬,玉料色青,刀工犀利,線條勁挺,輪廓線內有拉絲痕,蟬翼尖部如刃鋒利,可比照為中國琢玉史上有名的“漢八刀”制式。刀工簡約而俊雅,是漢玉“鉈具”琢工精細得典範。為東漢時期玉“琀蟬”的標準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