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鎮

漠沙鎮

漠沙鎮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地處哀牢山脈東麓,紅河中上游,新平縣城西南部;東北與平甸鄉接壤,東南與揚武鎮相連,南臨元江縣東峨鎮,西南與建興鄉平掌鄉為鄰,西北靠戛灑鎮

漠沙鎮總面積684平方千米,下轄15個行政村、3個社區,總人口45696人(2017年)。2014年,該鎮完成生產總值7.9596億元。

漠沙鎮境內地勢東西高,中間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特色農產品有反季苦瓜、西尼紅糖荔枝芒果西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漠沙鎮
  • 外文名稱:Mosha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政府駐地:文化路14號
  • 電話區號:0877
  • 郵政區碼:653403
  • 地理位置:新平縣城西南部
  • 面積:684平方千米 
  • 人口:45696人(2017年) 
  • 方言:彝語南部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雲F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藝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風俗民情,傣民族,彝民族,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漠沙鎮在大理國時,為馬籠(龍)部地,隸屬威楚府(今楚雄)。
元朝元憲宗時(公元1251-1259年)立為二千戶所,隸屬寧州(今華寧)萬戶府,後改二千戶所為馬龍、他郎(今新化)二甸,為馬龍甸地,改屬元江萬戶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馬龍等甸管民官並於他郎甸(新化)置司,為司轄地,屬元江府。
明朝,明洪武初改為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司治仍於新化),為司轄地,直屬雲南布政司;明洪治八年(公元1495年),廢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改置新化州,為州轄地,改屬臨安府(今建水)。
清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裁新化州入新平,為縣轄地,屬臨安府;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今黎明村瓦白果村民小組還設過世襲土千總,關聖村他旦村民小組(原址)設過土把總;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至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劃為南區。
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933-1935年)稱為第三區,民國二十五至三十七年(公元1936-1948年)改為漠沙鄉、振武鄉。
1949年9月,南區成立區鄉政府。
1950年11月,南區改為第四區,轄區未變。
漠沙鎮貓哆哩莊園漠沙鎮貓哆哩莊園
1958年12月,四區劃為兩個人民公社。
1959年2月,第一第二人民社會合併為漠沙人民公社。
1960年9月,漠沙公社改為漠沙農場。
1961年5月,農場改為人民公社,管理區改為大隊,調整為兩個公社。
1962年,漠沙、曼蚌公社合併為第四區,大隊改稱小公社。
1968年5月,成立區革委會。
1970年3月,區改為人民公社革委會,小公社改為大隊革委會。
1983年冬至1984年初,區鄉體制改革後,改漠沙公社為漠沙區。
1987年,漠沙區改為漠沙鄉。
1996年9月,漠沙區改為漠沙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漠沙鎮下轄曼竜社區、龍河社區、曼勒社區3個社區和仁和村和平村黎明村魚塘村團結村勝利村關聖村曼線村雙河村坡頭村西尼村曼蚌村峨德村小壩多村平安村等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文化路14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漠沙鎮地處哀牢山脈東麓,紅河中上游,新平縣城西南部;東北與平甸鄉接壤,東南與揚武鎮相連,南臨元江縣東峨鎮,西南與建興鄉平掌鄉為鄰,西北靠戛灑鎮;全鎮總面積684平方千米,介於東經101°98′~119°28′,北緯24°06′~41°06′之間。

地形地貌

漠沙鎮境內山巒連綿,河流縱橫,呈“V”型深切山源,地形西面高,南面低,以漠沙江(即紅河上游)為界,分為江東片和江西片,江西片為哀牢山區,其山脈以西北至東南走向,最高海拔為黎明村的大尖山2467米,最低海拔為曼線村阿迪村民小組422米。

氣候

漠沙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充足,雨熱同期;境內小氣候多樣,既有多雨重霧,氣候濕潤的哀牢山區,又有乾燥酷熱,終年無霜的低熱河谷壩區。山區年平均氣溫低於14℃,壩區年平均氣溫達23.38℃,呈現典型立體氣候特徵。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漠沙鎮內河流均屬紅河水系支流,主要有西尼河、曼蚌河、馬龍河、蚌崗河、挖窖河、南薅河、南甘河南渡河等,集雨面積850.49平方公里,河流總長169.7公里,枯水流量5.092立方米/秒,年產地下水158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地面水389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生物資源

漠沙鎮境內珍惜樹種有黃秧木、西南華、紅椿樹、雲南蘇鐵雲南樟桫欏樹櫸木香柏等等。藥材類植物有鹿啃木、蟲蕾、草烏野三七何首烏、黃蓮、柴葫、龍膽草、花子拐棍樹、繡球防蜂、金線掉葫蘆、小公雞樹、回心草、天生紅樹、半夏等。野生珍貴動物有野豬老熊豹子麂子蟒蛇、灰猴、孔雀野鹿鸚鵡等。

人口民族

漠沙鎮常住人口45696人(2017年),民族以傣族彝族為主。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漠沙鎮完成生產總值7.959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63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65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315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83.1萬元,比2013年增16.8%;財政支出4014萬元,比2013年增19.6%。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億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7353億元,比2013年增16%;農民人均所得9400元,比2013年增15%。

第一產業

2014年,漠沙鎮糧食總產4570萬千克,比2013年增0.7%。油料總產41.87萬千克,增長58.9%。烤菸總產6.87萬千克,減少46.7%。甘蔗總產量(估產)241179噸,比2013年增0.3%。鄉村人口人均產糧1030千克,比2013年增0.5%。年末,生豬出欄60257頭,比2013年增7.0%;生豬存欄38621頭,比2013年增1.1%。大牲畜出欄4182頭,比2013年增7.6%;大牲畜存欄16214頭,比2013年增0.2%。
2014年,漠沙鎮實現肉蛋總產731.5萬千克,實現畜牧業產值17302萬元。新發展肉牛、生豬、肉兔養殖大戶各1戶。完成植樹造林10866畝,其中:完成竹子種植1500畝、核桃種植5000畝、低效林撫育4366畝。熱果種植面積達45610畝,實現產值2.0911.5億元,其中完成柑橘新種植面積4113.5畝,實現產值1478.8萬元。蔬菜種植面積達39050畝,比2013年增1.2%,總產量達11410萬千克,實現產值2.4992億元。

第二產業

2014年末,漠沙鎮有工業企業1857個,比2013年增50.4%;從業人員4688人,比2013年增42.4%;營業總收人6.2680億元,比2013年增28.3%;利潤總額1.1641億元,比2013年增28.5%;上交稅金2117萬元,比2013年增12.7%;總產值6.3316億元,比2013年增28.3%。

第三產業

2014年末,漠沙鎮農村信用社存款餘額3.4595億元,比2013年增13.6%,發放貸款7947.91萬元,比2013年增17.7%。農行存款餘額1.0200億元,比2013年增7.8%;發放貸款5160萬元,比2013年增17.4%;全鎮共有住宿、餐飲業48家,擁有床位670個,餐位650餘個。2014年,漠沙鎮共接待中國國內外遊客3.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人420萬元;年內,全鎮旅遊企業總投資120萬元,組織旅遊從業人員培訓3期,培訓人員220人。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4年,漠沙鎮共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活動24場次,觀眾達6.6萬餘人次,在全鎮18個村和漠沙集鎮輪流放電影220餘場,觀眾5萬餘人次。文化站圖書閱覽室外借圖書600冊人次,借閱人數1500餘人次,新增圖書220冊,新增報刊雜誌27種。檢查文化市場9次,出動人員45人,治理整頓文化經營戶23家。
花腰傣服飾文化節花腰傣服飾文化節

教育事業

2014年末,漠沙鎮有一所中學,教職工126人,在校學生1489人。有一所鎮國小,總計有17個校點,共有10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681人,教職工227名,其中:專任教師215人,管理人員3人,工人9人;專任教師中,一級教師123人,二級教師68人,三級教師2人,未評職22人;本科學歷102人,專科學歷108人,專科以上學歷達97.7%,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有幼稚園4所,教師45人,在園幼兒678人。

醫療衛生

2014年末,漠沙鎮有衛生院1個,由新平縣中醫醫院託管,有職工58人,專業技術人員48人,編制床位25張,全鎮農民門診看病人次達81232人次,住院人次達5376人次。有村衛生所18個,鄉村醫生51名。

社會保障

2014年末,漠沙鎮參加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完成11320戶,41703人(含民政部門資助2428人、計生部門資助3097人、民宗部門資助4746人),參保率達98.12%,共籌集資金282萬元;完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1244人。2014年,全鎮實現農民門診看病人次達81232人次,補償金額為194萬元,住院人次達5376人次,補償金額為1492萬元,門診、住院共受益86608人次,補償支出為1686萬元;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續保25947人,完成新參保人數354人,年末全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含城鎮居民)26301人,收取保費272.5萬元,參保率達%.7%;全鎮60歲以上享受待遇6273人,發放金額408927元。全鎮60歲以上死亡安葬費補助人員231人,發放13860元。

交通

漠沙鎮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內有省道S218線貫穿。2014年,漠沙鎮農村公路總里程516.14千米,其中:鄉村公路10條,里程84.4千米,村與村連線路2條,里程14.2千米,村組公路141條,里程417.54千米。
大沐浴橋大沐浴橋

風俗民情

傣民族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花腰傣由傣雅、傣灑、傣卡三個支系組成。花腰傣不僅在服飾文化上與滇南的傣泐、滇西的傣那顯著不同,而且不信佛教,沒有文字,不過潑水節,保留著中國傣族在未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影響之前原有的文化狀況。
●花街節
花街節也稱"趕花節"、"東方情人節",是傣族青年男女相互認識,談情說愛,挑選伴侶的節日,趕花街中最具有情調的是兩情相悅的傣家少女(小卜少)和少男(小卜冒)吃"秧蘿飯"。
●婚姻習俗
傣族青年男女雙方議定結親需要的肉、酒、菜後,擇定吉日成親。結婚之日清晨,男家宰牛、殺豬,準備菜蔬。吃過中飯,新郎、陪郎率著廚師和打幫忙的小伙於們,浩浩蕩蕩扛著牛肉、豬肉,挑著酒菜到女家去辦酒席,款待女家親友。女家請來送親的小“卜少”們,站在土掌房上潑吉樣水喜迎。
●民族服飾
花腰傣服飾是一定社會經濟的產物,也是傣族居民對自然界美的認識的一種表現形式。花腰傣服飾以自織自染的藏青色的面料,點綴上雪亮的銀飾和彩色的織錦。花腰傣的日常便裝著緊身式背心和下裝的筒裙,生活勞動中,熱時穿緊身內衣,一條筒裙,涼時或冷時穿上無扣窄袖開襟短外套衫或加上幾條裙子。
●飲食習慣
花腰傣居民喜吃糯食,善食糯食。喜歡飲酒,每逢紅白喜事,宴請親朋好友,有準備地將自種的稻穀釀製好上百斤的好酒,宴清賓客。傣家人保持著食野味、食鮮花、食野菜的習俗,有喜酸、甜、苦、辣、生、醒的飲食風味特點。
●民族歌舞
花腰傣人喜歌能舞,有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其調式多樣,宮、商、角、微、羽均有,而以宮、商、羽居多。花腰傣人的民間器樂主要有葫蘆笙獨奏曲、塞簫獨奏曲,小三弦獨奏曲,嗩吶吹打曲、鑼鼓曲等。花腰傣的民間舞蹈主要有“蘆笙舞”“獅子舞”和“大鼓舞”三種。

彝民族

●婚姻習俗
(1)初戀。小伙子約小姑娘去玩(跳舞)不需約定在什麼節目,而且隨時可以約定。只要一有機會,小伙子的領隊就找小姑娘的領隊去商量約定玩的日期,日期商定後各自分手。
(2)定親。男女雙方的感情逐步加深後,小伙子就會找媒人(介紹人)到女方家提親。當小姑娘的家人答應後,小伙子家則備辦吃小酒的東西到女方家。名為吃小酒,實際上已叫答口酒。
(3)婚禮中的退車馬。在結婚的當天,當新郎把新娘拉回來,到新郎家門前時,新郎家要在門口擺放一張桌子,上面供有一個豬頭,茶水等物,退車馬的師傅把新郎、新娘喊到桌前站好。師傅開始高聲念退車馬的詞句,直到念完,才允許新郎、新娘進門。
(4)招親。姑娘家招一個女婿。姑娘家像男人娶媳婦一樣,女婿所要的禮銀、家具等物全部要由姑娘家置辦。到舉行婚禮那天,新娘要掛著紅到新郎家去娶新郎。
●吹鎖吶
彝族吹鎖吶從古盛行。鎖吶有小、中、大幾種。小鎖吶、中號鎖吶常用於紅事(結婚)節日、喜慶日、吹奏的是喜樂(喜慶的調子)。阿哲族辦喜事都少不了要請吹鎖吶的師傅。小號、中號、大號的鎖吶常用在發喪處,吹奏的是哀樂(哭、喪調子)。鎖吶在阿哲族的喜事、喪事中處處可以看到。
●喪葬習俗
彝族中男人或女人死後,要請兩主(師傅)念白馬書,師傅請來後,就開始念,無論耽擱到多時候,都要等西主把所要念的白馬書念完,才可以把死者抬出去。
●飲食習俗
(1)喜吃生肉。彝族逢年過節殺豬吃,喜歡做一個菜——生肉。
(2)喜吃雞渙子(即雞血)。彝族每逢殺雞吃都要有一個菜——就是雞渙子。
(3)喜吃雞肉稀飯。彝族族一遇到殺雞吃,喜歡雞肉煮一鍋雞肉稀飯。就是把雞煮熟,再把米撈進去伴著煮,飯煮熟後,把雞單獨撈出來,可吃涼雞,稀飯單獨用盆子裝。
●民族服飾
彝族的婦女,她們都縫自己民族的服裝,一到節日或喜慶日,她們都各自穿上自己喜愛的少數民族服裝高高興興地去參加節日活動。彝族少數民族服裝的穿帶。頭上,帶有勒辮,勒辮上有蝴蝶。面門上端有角(名曰:獅桃花),腦後有勒辮鏈。右耳上端有勒辮鏈,鏈上有吊台。

旅遊景點

大沐浴村
大沐浴村是漠沙鎮的一個生態旅遊示範村,是典型的傣族村寨。大沐浴村面積不大,道路平坦,一幢幢平頂土掌房掩隱在鳳尾竹林中。路的兩邊有傣家手工藝品,比如用極細的竹條編成的“秧籮”等。傣家土掌房呈長方形,樓下堆放農具、關養牲畜,樓上是一個平台,平台既是樓房屋頂,又可用於晾曬穀物。在村裡有粑、鹹鴨蛋、涼拌生魚片、酸醃豬肉等美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