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演集原名新民店,因該村戲班演出馳名,清代改名演藝集,後簡稱今名。1975年建演集
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建鎮。1996年,永城撤縣設市,治所向東遷移8公里沱河北岸演集鎮大謝莊建東城區。
2014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演集鎮,原演集鎮被劃入新設立的日月湖、演集、雪楓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2012年末該鎮轄百花、車站、菊花、文化、永興、沱濱、月季、歐亞8個
居委會,演集、李莊、劉樓、謝樓、武莊、李林、張大莊、陸樓、豐莊、關莊、代王樓、劉莊、豆樓、朱小莊、曹樓、時莊、李樓、胡各、郭樓、胡樓、梁油坊、丁樓、黃莊、
天齊、
韓寨、張樓26個行政村,210個自然村,250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演集村。
地理環境
經濟概況
2012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84億元,比2011年增長91%,工業增加值完成8.6億元,比2011年增長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億元,比2011年增長20%。財政總收入1.5億元,比2011年增加35.38%。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66億元,比2011年增加36.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820元。在全省百強鄉鎮排序中位居49位。2012年,演集鎮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載體,參加“三新杯競賽”(
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獲得永城市金獎。
2018年1~9月,演集鎮累計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49億元,同比增長39.25%,完成全年預算收入計畫的108.87%,財政收入穩居全市前列。
第一產業
演集鎮耕地面積3.2萬畝。農業總產值2012年達到1.4616億元,比2011年增加5%,占GDP的比重1.7 %。
演集鎮已經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17家,農機專業合作社2家,實現土地流轉1.2萬畝,發展觀光農業和設施農業5000畝。
第二產業
2012年,演集鎮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職工0.3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6億元,比2011年增加30%。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1家,職工0.05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6億元,比2011年增加36%。
第三產業
2012年末共有商業網點6480個,職工3600人。2012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6億元,比2011年增加1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55億元,比2011年增加10%。
政治體制
黨委書記:張峰
鎮 長:王新光
人大主席:增廣鵬
副 書 記:王全信
紀檢書記:魏友信
黨委秘書、副鎮長:李奎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董勝利
組宣統委員:周偉
黨委委員、副鎮長:裴新彥(女 掛職)
黨委委員、副鎮長:陳永福
副 鎮 長:王奇
副 鎮 長:盛琦(女 掛職)
正鎮長級幹部:黃杰
正鎮長級幹部:豆寶珍
正鎮長級幹部:韓永文
正鎮長級幹部:劉懷亮
正鎮長級幹部:劉真祥
正鎮長級幹部:王玲(女)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2年末有文化藝術團體14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2個,演職人員210人;公共圖書館(室)25個,建築面積800平方米,藏書125000冊。
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舞獅、竹馬、旱船、嗩吶、盤鼓、腰鼓等,其中賀寨舞獅會較為出名。舉辦的文化節有:永城之春廣場文化活動,已連續舉辦了11屆。
教育事業
2012年末有幼稚園(所)51所,在園幼兒11250人,專任教師1100人;國小13所,在校生4772人,專任教師27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在校生1567人,專任教師156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78所。主要學校有演集鎮第一初級中學、雪楓中學、演集鎮文化路國小、演集鎮中心國小、演集鎮天齊國小、演集鎮育紅國小、演集鎮陽光國小、小龍人教育集團、東城區學校、永興學校、小天使國小、好時光國小、武漢大學小太陽幼稚園、金色童年幼稚園等,其中小龍人教育集團、東城區學校、永興學校、小天使國小、好時光國小、武漢大學小太陽幼稚園、金色童年幼稚園為民辦學校。
醫療衛生
2012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5個,病床38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6張,固定資產總值0.25億元。專業衛生人員85人,2012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5萬人次,住院手術550台次,出院病人0.29萬人次。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5.0865萬人,參保率100%。
廣播電視
2012年末,有無線廣播站點40個,通響率100%。有線電視用戶0.6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全年公共電視節目播出時間8760小時。
社會保障
2012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99戶,人數775人,支出174萬元,比2011年增長13.2%,月人均225元,比2011年增長12.2%;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05戶,1642人,支出142萬元,比2011年增長12.2%,月人均72元,比2011年增長12.2%;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3人,支出10.66萬元,比2011年增長2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20人,支出3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557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7人。
全鎮居民城鄉養老保險參合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