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金閭

還金閭

還金閭,代表的是發生在清朝康熙庚午,即公元1690年,永邑(即今,永城市)東十里堡村人,名曰“謝應明”,於康熙庚午秋七月,“拾金不昧”的故事。

康熙庚午秋七月,拾遺金六百兩,盡還失主(即,一位進京趕考的江南秀才)。失主分半酬之,謝公一毫莫受。時任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的李天馥公聞其事,錫金帛,旌其鄉曰“還金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還金閭
  • 事件時間:清康熙庚午秋七月(公元1690年)
  • 事件地點:永邑(即今,永城市)東十里堡村
  • 主要人物:謝應明、江南秀才
  • 相關碑記:還金閭碑
  • 地理位置:河南省永城市侯嶺鄉謝酒店
事件背景,事件描述,相關碑記,碑記稱述,

事件背景

清朝康熙庚午年秋,即公元1690年,永邑城東十里堡村(即今,永城市侯嶺鄉謝酒店)人,謝應明在村頭撿到一個褡褳,內有黃金六百兩。他循著馬蹄印緊急追趕,終於趕上並將黃金與褡褳親手交還失主。原來失主是位江南秀才,前往北京趕考路過永城時,正好在十里堡村口小憩,不小心將褡褳遺失。此刻他正萬分焦急,不想謝應明卻及時奉上。那位秀才感激涕零,要拿出一半的黃金酬謝謝應明,可是謝應明堅辭不受。後來那位秀才金榜高中後,專門來十里堡村報恩謝酒,自此十里堡村改為謝酒店。

事件描述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赴汴梁趕考的秀才。他曉行夜宿,一天中午來到永城東十里堡村外。這時,已走得人困馬乏,熱汗淋漓,便在一棵楊樹下下馬歇息。他把馬拴在樹上,又鬆了馬肚帶,把鞍上裝滿東西的捎搭雙手卸下來掛在樹杈上,讓馬也好好休息一下再趕路。由於秀才連日趕路,十分疲勞,將背靠在樹幹上就昏昏入睡。一覺醒來,日已偏西;秀才恐怕誤了考期,忙解開韁繩翻身上馬匆忙趕路,卻把那掛在樹杈上的捎搭忘記了。
第二天一早,十里堡的貧苦農家人謝應明拾糞來到這棵樹下,忽然看見樹杈上的捎搭,他遲疑了一下,便把捎搭雙手托起取下來,沉甸甸的使他感到十分吃力。捎搭里究竟是什麼東西?他好奇地打開一看,全是黃澄澄的金子,背回家一稱,不多不少足足六百兩。
拾到這么多金子,一家人喜氣洋洋,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買田置地,起樓蓋房。這時,謝應明捋著花白鬍須,沉思了一陣,便斬釘截鐵地說:“不能留下。那人發現丟了金子,不知急成什麼樣呢?要是商人就會破產,要是奴僕就會喪命,要是趕考的秀才就會葬送了前程。我看,咱得原封不動地歸還失主。” 老人的一席話說服了全家人。於是,老人就背起捎搭,來到那棵樹下,根據馬蹄印往西追去。
且說那位趕考的秀才催馬急急趕路,走到半夜,正要找店住下,忽然發現馬背上沒有了捎搭,大驚失色,便急忙調轉馬頭,順著原路往東奔去。秀才心如火燎,亡魂失魄,想到因為家庭貧窮,無力籌措路費去汴梁參加考試,恰巧一家富戶托他給在汴梁經商的親戚帶捎六百兩金子,才答應借給他一匹馬,贈送十兩白銀作為路費。如果找不回這六百兩黃金,我十年寒窗,豈不毀於一旦,傾家蕩產,也難償還富戶的金子,不如一死了之。……正當秀才悲痛欲絕之時,那位老人迎面走來,看見那馬跑得通身是水,馬上的青年汗流浹背,便猜想一定是失主,忙向前攔住馬頭,高喊:“公子慢跑!公子慢跑!”
當老人問明情況,就把黃金全部交給秀才,秀才感動得雙手顫抖不知說什麼才好,連聲說:“謝謝救命之恩!”忙向老人施禮,並拿出幾錠金子奉送老人作為酬謝。老人向前攔住,分毫不收,催促秀才趕路。
老人拾金不昧的事傳到本縣大學士李天馥耳中,他親筆書寫“還金閭”三個大字,鐫刻立碑於村頭。那位秀才也考中了舉人,做了地方官,來到十里堡報恩謝酒。從此以後,十里堡才改名為謝酒店。

相關碑記

時任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的李天馥聞知此事,深為嘉許,特立此碑於村頭,褒揚拾金不昧的永城人。整座碑高4米,寬1.85米,中嵌石碑高2米,寬0.75米。碑亭青磚砌壁,灰瓦飾頂,上面的飾物玲瓏剔透,十分壯觀。碑亭檐下,碑心上方還貼立一橫碑,上面陰刻小楷:“永邑東謝公應明,好善人也。康熙庚午秋七月拾遺金六百兩,盡還失主。失主分半酬之,謝公一毫莫受。大學士李文定公聞其事,錫金帛,旌其鄉曰‘還金閭’”。

碑記稱述

仿佛是一股和煦的風,從遙遠的歷史深處吹來,一路上,掠過蒼茫的神州大地,挾帶著華夏文明的餘溫,縈繞在古老的永城上空,落腳在芒山大道南邊,永(城)宿(州)公路北側的一方石碑上。由於永宿公路被拓寬,“還金閭”碑正好坐落在路北邊,格外莊重而醒目。謝公謝應明的事跡刻在石碑之中,清風徐來,和風雅韻,每天吸引著南來北往人們崇敬的目光,浸潤著觀者的心田。看著它,謝公追趕失主的往事歷歷在目;想到它,紅塵滾滾的瑣事拋卻心頭。碑的正面豎排鐫刻著“還金閭”三個經久不衰的大字,也像是刻在了永城人民的心頭。
事件就是這樣被記載著。謝應明雖然是一個小人物,但是他同樣以博愛創造了神話,他的名字也和那些先哲們一樣走進了歷史神聖的殿堂,被人們永久地紀念並傳頌著。
這不是一方普通的石碑,而是一個奇蹟,一個歷史的見證,一種大美大德的註腳
也許正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大美的民族。對於美,人們會格外地眷顧。永城古城從清朝以來頻遭戰火與兵燹,軍閥混戰,侵略者屠城,每一次古城都飽受摧殘、傷痕累累,城牆、遺址毀壞殆盡。惟有“還金閭”歷經戰火的洗禮,穿越歲月的塵埃,仍然屹立於永城城頭,這只能說是一個奇蹟。文化大革命中有人以“四舊”為由,要砸毀“還金閭”石碑,被當地民眾嚴加保護。那一次次瘋狂的舉動也只得止步於“還金閭”前。在那個晦暗的年代,在那個人性被顛倒的歲月,或許人們對家鄉有這么一位先人而感到溫暖和慰藉,歷史才幸運地給永城留下一個光照千秋的文化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