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菊科漏蘆屬植物)

漏蘆(菊科漏蘆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漏蘆(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是菊科、漏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6)30-100厘米。根狀莖粗厚。根直伸,直徑1-3厘米。莖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單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徑0.5-1厘米,葉柄長6-20厘米。側裂片5-12對,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莖頂,花序梗粗壯,裸露或有少數鑽形小葉。總苞半球形,大直徑3.5-6厘米。總苞片約9層,覆瓦狀排列。全部小花兩性,管狀,花冠紫紅色,長3.1厘米。瘦果3-4棱,楔狀,長4毫米,寬2.5毫米。冠毛褐色,多層,不等長,向內層漸長,長達1.8厘米;冠毛剛毛糙毛狀。花果期4-9月。

分布於中國、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東等地。生長於海拔390-2700米的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樺木林下。

根及根狀莖入藥,性寒、味苦鹹。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和通乳。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漏蘆
  • 拉丁學名: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 
  • 別名:大腦袋花、郎頭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漏蘆屬
  • :漏蘆
  • 命名者及年代:(L.) DC.,1810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育植技術,野外採挖,種子採集,直播育苗,田間管理,採收加工,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厘米。根狀莖粗厚。根直伸,直徑1-3厘米。莖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單生,灰白色,被棉毛,基部直徑0.5-1厘米,被褐色殘存的葉柄。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全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倒披針形,長10-24厘米,寬4-9厘米,羽狀深裂或幾全裂,有長葉柄,葉柄長6-20厘米。側裂片5-12對,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鋸齒稍大而使葉呈現二回羽狀分裂狀態,或邊緣少鋸齒或無鋸齒,中部側裂片稍大,向上或向下的側裂片漸小,最下部的側裂片小耳狀,頂裂片長橢圓形或幾匙形,邊緣有鋸齒。中上部莖葉漸小,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無柄或有短柄。全部葉質地柔軟,兩面灰白色,被稠密的或稀疏的蛛絲毛及多細胞糙毛和黃色小腺點。葉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狀棉毛。
頭狀花序單生莖頂,花序梗粗壯,裸露或有少數鑽形小葉。總苞半球形,大直徑3.5-6厘米。總苞片約9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不包括頂端膜質附屬長三角形,長4毫米,寬2毫米;中層不包括頂端膜質附屬物橢圓形至披針形;內層及最內層不包括頂端附屬物披針形,長約2.5厘米,寬約5毫米。全部苞片頂端有膜質附屬物,附屬物寬卵形或幾圓形,長達1厘米,寬達1.5厘米,淺褐色。全部小花兩性,管狀,花冠紫紅色,長3.1厘米,細管部長1.5厘米,花冠裂片長8毫米。瘦果3-4棱,楔狀,長4毫米,寬2.5毫米,頂端有果緣,果緣邊緣細尖齒,側生著生面。冠毛褐色,多層,不等長,向內層漸長,長達1.8厘米,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剛毛糙毛狀。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山西、河南、四川、山東等地。生長於海拔390-2700米的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樺木林下。喜溫暖低濕氣候, 怕熱雨, 忌澇。
漏蘆
漏蘆

生長習性

漏蘆花果期為4-9月。對野生漏蘆的繁殖習性的觀察發現,漏蘆的花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果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在地溫12℃左右開始返青出苗,適宜生長的溫度18-22℃。種子無休眠現象,成熟的種子採收後即可播種,7-10天出苗,出苗率95%以上;貯藏到第二年春天播種,出苗率為65%左右。
漏蘆
漏蘆
當年移栽的漏蘆在5月下旬左右花序上的小花逐漸開放。開花後的漏蘆引來了大批的訪花者,在晴朗的日子裡,早晨太陽升起時便有來訪昆蟲,來訪的昆蟲主要是蝶類、蜂類、甲蟲類和蜘蛛等,它們使漏蘆完成了傳粉受精的過程。

育植技術

野外採挖

漏蘆的種子小而有冠毛,種子採集困難,為獲得第一批漏蘆,採取了移栽的方法。“五·一”節前後,當野生苗返青長出4-5片基生葉的時候,開始採挖移栽。由於漏蘆根較長,採挖時應注意儘量保持根的完整,每株採挖出的野生漏蘆苗,都帶有足量的原土,運回實驗田後,馬上進行栽種。挖10厘米×10厘米的穴,每穴1株,株距20厘米,行距15厘米,兩行間相對交錯栽植。澆足水,成活率達到95%以上。
移栽時挖回的原生土帶有部分漏蘆的伴生植物,為保證漏蘆對新環境的適應,採取了只拔除高於漏蘆的大草,其餘的保留,給移栽的漏蘆一個緩慢適應的過渡期。這種方式使當年移栽的漏蘆長勢良好,沒有發現病蟲害。

種子採集

根據野生漏蘆的生活習性,確立以種子繁殖為主。這就需要首先解決種子的來源問題。種子成熟後,易被其冠毛將其隨風帶走,給種子的採集帶來困難。為解決此問題,設計了收集袋套在花上,這樣就保證了種子的來源。6月中旬小花已大部分乾枯,此時應及時將頭狀花序連帶3厘米左右的花柄一起採集下來,均勻平鋪晾曬10天后,將種子抖出,先用篩子篩出較大的雜質,再去除乾癟不成熟的種子,得成熟飽滿的淨種備用。

直播育苗

7月初開始進行大棚育苗,苗床土為實驗田的黑質沙壤土,設立4米×1米×20厘米的苗床,種子採收後可進行直播育苗。先將苗床澆透水,再將種子均勻地撒播於苗床,播種密度為每4平方厘米播1粒種子為宜,覆土1-1.5厘米,苗床的地溫溫度控制在20℃左右。播種後7天可以發現種子萌發,10天左右出苗,15天苗可以出齊。隨時拔去雜草,適當澆水,促進幼苗生長。在苗床上生長到2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移苗,既把小苗移入到直徑5厘米的育苗缽中,缽中的營養土按農家肥和黑壤土以1:10的比例配勻,篩細。然後按畦的形式擺放,遮陽網覆蓋,每天的早7點和下午17點各澆一次水。緩苗後,晴好天氣時,每隔兩天要在第二天的上午7-11點掀開遮蔭網使幼苗得到更多的光照以助生長。幼苗長到4片真葉時,進行第二次移栽。
漏蘆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一般的土壤均適合生長,以沙質壤土為佳,低洼易澇、粘質土不宜種植,應選取向陽坡地或者沙質壤土地。移栽前,先將選好的地進行深翻,使土壤鬆軟透氣。然後按20厘米壟高、35厘米壟寬起壟。然後在壟上按20厘米的株距進行移栽,移栽時由於帶有育苗土,根系的損傷很小,按常規移栽時的操作,澆透水滲入後蓋浮土。一天后,採取噴灌或壟灌的方法再澆透水,使水的濕度始終保持在握不滴水,散也成團的程度(濕度約50-60%左右)。

田間管理

移栽定苗之後,除正常的除草、鬆土外,還應視乾旱程度適時澆水灌溉。當年種植的漏蘆不開花,第2年清明節過後開始返青出苗,此時要在苗床上撒一些過篩的農家肥,以促進早期生長。在開花前,再適量施加一些磷酸二氫鉀,以提高開花結實率;或者採用葉面噴肥方法,濃度0.25%,10天一次,噴2次即可。種子成熟後及時採收,防止因連雨天造成發芽、發霉或腐爛。
第3年是關鍵的一年,除重複上一年的管理工作外,選擇粗壯植株留種,其餘一律打去花頂,以促進根系的生長。為提高漏蘆產量和藥材質量,可在8月上旬再追施磷、鉀肥1次。

採收加工

播後第3年月10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萎時即可採收,收穫前3-5天澆1次水,使土壤鬆軟,挖起全根,要注意儘量減少根的折斷,去掉泥土和殘留莖葉,洗淨,在無污染的晾曬場設定晾曬架進行晾曬,晴朗天氣2-3天即可晾乾,選擇外皮色澤深棕色或黑棕色者包裝備用。

病蟲防治

病害

危害症狀:漏蘆病害有根腐病,主要是由高溫多雨積水造成的。在7月中旬大雨時期如果水浸地3天以上,就會引發根腐病的發生,主要表現為根莖部腐爛,植株倒伏,大片死亡。
防治方法:雨期及時開溝排水,嚴密觀察病害的發生,一旦發現病株,應立即挖出燒毀,並用1%硫酸亞鐵進行消毒或用800倍代森鋅液澆灌防治。

蟲害

危害症狀:漏蘆蟲害有蝶類幼蟲咬食花蕾、葉子等為害,夏、秋季發生。
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殺,逐一翻開葉子即可捕殺大量幼蟲。二是採集野生苦參,洗淨全株搗碎,每5千克碎料用100千克水浸泡12小時後,噴壺噴殺,連續兩次後就可以完全控制蟲害的蔓延。也可使用生物農藥苦參製劑或狼毒製劑。
根部蟲害主要是蠐螬螻蛄中咬食根部,用40%氧化樂果1000-1200倍液澆灌,或投放毒餌。

主要價值

根及根狀莖入藥,性寒、味苦鹹。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和通乳。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聰目明,不老延年”,將其列為上品。陶弘景指出“此藥久服甚益人”。漏蘆在蒙藏藥中具有較悠久的套用歷史。研究發現,漏蘆所含化學成分主要有蛻皮甾酮類、黃酮類、三萜皂甙、揮髮油和有機酸等。在臨床上用於治療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已取得了較好療效。藥理實驗表明漏蘆具有較好的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脂質過氧化、免疫促進、改善腦功能、抗衰老等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