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金石志》,金石碑刻,羅福頤校錄。3冊,1937年石印本。
《滿洲金石志》,金石碑刻,羅福頤校錄。3冊,1937年石印本。
滿洲金石志 《滿洲金石志》,金石碑刻,羅福頤校錄。3冊,1937年石印本。滿日文化協會印行。共6卷,自魏晉起至明止,其間金石碑刻,皆加以著錄。書中奉天、吉林、黑龍江省居多。熱河較少。
定襄金石考(一)卷一至卷二三八五 第十五冊 定襄金石考(二)卷三至卷四一 盂縣造像目錄二一五 陽城金石記三五三 遼陵石刻集錄四五五 第十六冊 滿洲金石志一 第十七冊 滿洲金石志別錄一 滿洲金石志補遺二三五 滿洲金石志外編...
①繼著錄於《滿洲金石志》等書。毋丘儉,字仲恭,漢河東聞喜人。魏明帝時為尚書郎、羽林監,後累官至荊州刺史。青龍年間提為幽州刺史,加渡遼將軍。魏齊王正始中,以遼東高句麗數侵叛,詔令毋丘儉將步騎萬人,以正始五年和正始六...
《求是學刊》1980年1期影印拓片全文,《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渤海史稿》亦載其全文,皆無“鑿”、“造”2字,《滿洲金石志》卷1所記與金毓黻所見之拓本,也皆無此2字。又拓片“靺鞨”作“靺羯”。它對研究渤海國王室的族屬...
明遼東都指揮僉事昭勇將軍崔源墓誌,明代碑碣。鞍山市東南千山倪家台出土。志文早年著錄於《滿洲金石志》。志石已佚,現拓本藏遼寧省博物館。每邊長41厘米。志文凡二十八行,行二十八字。額題:“昭勇將軍崔公墓誌。”發現地鞍山...
①23(2) [氵開](qian)陽述古編金石篇 一卷 (清)顧燮元編 FB.253:3.23(2)①23(3) 扶風縣石刻記 二卷 (清)黃樹〓(gu)輯 FB.253:3.23(3)東北 ①23(4) 滿洲金石志 六卷附別錄二卷 羅福頤輯 FB.253:3.23(4)...
碑文在《吉林通志》、《滿洲金石志》等書中均有著錄,以載於《民族語文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中的劉鳳翥、於寶林《女真字大金得勝陀頌校勘記》內的著錄本最為詳確。1936至1937年間,日本田村實造首先發表系統研究此碑...
元代道士康泰真墓碑,無代碑碣。現位於遼寧喀左縣大城子鎮洞上村西北一山洞。龜趺座,碑額已缺,碑身通高210、寬110、厚20厘米。兩側碑文部分缺字,正面碑文1918字,碑陰刻有募捐者姓名。此碑文在《塔子溝記略》、《滿洲金石志外編》...
寶嚴大師塔銘,石質塔銘,發現於阿城市阿什河鄉。石質,六角形,有底座,高92厘米,上寬56厘米,下寬62厘米。刻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六面刻文,每面7行,共633字。因多年風吹雨淋,已漫漶不清。銘文著錄於《滿洲金石志...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志石高95.5、寬95.8,厚18.9厘米。志文前題:“彭城郡王劉公墓志銘並序。”全部志文曾著錄於《滿洲金石志》和《全遼文》等。彭城郡王劉繼文墓誌,為早年發現的重要遼代石刻之一。前《歷史博物館叢刊》卷一第...
志文書法結構整餳秀麗,筆勢流暢靈動,個別字有行書意趣,評者認為,此志為北魏書法中精品,對隋唐的書法影響頗大。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郭玉堂《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羅繼祖《滿洲金石志別錄》等十餘種書均有著錄。
大清安寺英公禪師塔銘,清代銘石。塔銘全稱為《東京大清安寺英公和尚塔銘》。1922年遼陽城西北隅出土。現銘石已佚,銘文著錄於《滿洲金石志》。銘石原高85、寬72厘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瀋州樂郊縣主薄楊訥撰文、里人進士大晦書...
③ 《奴兒乾永寧寺碑》,《滿洲金石志》卷六;《大明一統志》引《開原新志》。 變遷史 編輯 女真水達達,又稱水達達女真、打魚水達達女真,是指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烏蘇里江東西,直至整個黑龍江中下游,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以漁獵...
《遼檢校太傅昌黎韓瑜墓誌》,遼代墓誌,一九一六年發現於朝陽縣(今市)西二十里之朝陽溝。志石今不存,志文屢著錄於《滿洲金石志》、《朝陽縣誌》、《金遼文》等書。羅振玉、羅福頤及日人園田龜一等專有跋文考證。志文前題:“故...
完顏希尹家族墓地及一些碑刻,自清代光緒年間發現,《吉林通志》和《滿洲金石志》都有記載;後由於多種原因,墓地及碑刻遭到盜掘和破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對該墓地進行了調查和發掘,依據墓葬分布情況分為五個區,墓區總...
《遼宣徽南院使檢校太尉韓橁墓誌》,遼代墓誌,發現於朝陽西二十里之朝陽溝。志文與其父韓瑜志同著於《滿洲金石志》等書。韓橁為韓知古四世孫,前檢校太傅昌黎韓瑜第七子,韓氏事跡已見於韓瑜墓誌條。惟韓橁曾充任遼持節西夏使;賀禮宋...
1933年協助其父輯成《三代吉金文存》。此後獨立編成《清大庫史料目錄》《遼文續拾》《西夏文存》《傳世古尺圖錄》《滿洲金石志》等書。1939年進入瀋陽博物館工作。抗戰後遷居北京,任職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1949年後調入文化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