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荷包

滿族荷包

滿族荷包歷史悠久。滿族的先人女真人常年出沒深山老林,同飛禽走獸打交道,因飲食無定,便在腰間掛一個用獸皮做成的囊袋,裡面裝著食物,上口用細細的皮帶子抽緊。隨著女真社會的發展,滿族的先人走出了山林,開始了農耕生活,皮囊也演變成布囊,演變成用綾、羅、綢、緞等織物縫就的精緻而小巧的佩飾,上面繡了花鳥蟲魚,成為後來的荷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滿族荷包
  • 地理標誌:滿族聚集地
  • 批准時間:2007年
  • 非遺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簡介,鳳城滿族荷包,滿族香荷包,歷史與特點,

簡介

滿語中,荷包被稱為“法都”。
滿族的先人女真人常年出沒深山老林,同飛禽走獸打交道,因飲食無定,便在腰間掛一個用獸皮做成的囊袋,裡面裝著食物,上口用細細的皮帶子抽緊。隨著女真社會的發展,滿族的先人走出了山林,開始了農耕生活,皮囊也演變成布囊,演變成用綾、羅、綢、緞等織物縫就的精緻而小巧的佩飾,上面繡了花鳥蟲魚,成為後來的荷包。
形式變了,內容也有所改變,一些荷包里不再裝著充飢的食物,代之的是一些一飽口福的小零食。另有一些荷包,則裝著香料、菸草。
裝香料的荷包,又被稱為香荷包,是滿族青年的定情之物。一對男女相愛了,女方往往要送給男方一個荷包,那個荷包,一定是那個少女滿含深情一針一線親手縫製繡成的。
滿族荷包滿族荷包
煙荷包,有的是待嫁的少女做給未來的丈夫,有的是出嫁以後給丈夫做的。有趣的是,每個煙荷包上,都拴著一個煙荷包疙瘩,其形狀如同傳說中老壽星拐杖上的葫蘆,只是比那葫蘆要小許多,長只二寸許,一般為木製,上面刻著各各式各樣的裝飾圖案,十分精美。煙荷包疙瘩的作用是防止煙荷包失落。因為當時人們扎的是布的褲腰帶,連著煙荷包的葫蘆疙瘩由下而上塞到褲腰帶里,因為有了那個疙瘩的在上,煙荷包就不會從褲腰帶中失落了。
在滿族人中,或春節,或某人某家有了喜事,都有送荷包的習俗,以祝願吉祥平安。滿族男女老少都佩帶荷包,但其佩帶的方法的位置卻是不同。男人的荷包,和解食刀、扇套、火鐮等必備的小物品一起掛在腰帶的兩側,女子的荷包,一般掛在旗袍上邊的第二個紐扣上,年輕的女人或孩子,在掛荷包的同時,還常常掛些小懷鏡、香串兒、玉牌之類物件。每年到了端午節,荷包就要更換了,更換後的荷包,裡面要裝雄黃和艾草,有些人,還要把小梳子、小篦子以及核桃、棗木等雕刻的小“五毒”配成一串掛在腰上,據說,可以避邪。

鳳城滿族荷包

滿族香荷包

是滿族傳統的民俗工藝品之一,沉澱著數千年來滿族文化的深厚底蘊,飽含豐富內涵,是清代滿族服裝上的主要佩飾之一。鳳城滿族荷包內裝野生天然香料——靈香草,其香氣可持續數年之久,隨身佩帶不僅能避穢除臭、健腦醒神、增強人體免疫力,而且在室內懸掛還有驅蟲滅害之功效。獨具民族特色的鳳城滿族荷包以其做工精緻、香氣襲人的特點,令人愛不釋手,頗受國內外廣大遊客和收藏愛好者喜愛。
鳳城滿族荷包鳳城滿族荷包

歷史與特點

作為滿族的聚居地,丹東地區製作和佩帶荷包的習俗可追溯到滿族入關前後,特別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滿、蒙八旗的部分人口從北京抽調返遷遼東地區後,一直在丹東地區的民間世代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滿族荷包屬於手工藝品刺繡類,材質主要是綢緞,有幾何圖形、動植物形、器物形等造型,用手工刺繡花鳥魚蟲、吉祥用語、戲曲人物、神話傳說、祥禽瑞獸、臉譜、古董等紋樣,並配以珍珠、瑪瑙、琥珀、玉石、流蘇等裝飾物件,廣泛套用於婚戀定情、親友饋贈、收藏把玩和裝飾裝潢。特別是端午節慶活動中,荷包用於消災避邪、祈福呈祥,成為最具特色、最受歡迎的民俗標誌性工藝品。“滿族荷包從功能上分類,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香囊,內裝香草,幾十年香味不盡;另一種是盛物式的實用性荷包,像煙荷包、錢荷包、首飾荷包等。滿族荷包的規格也有多種,最小的1.5厘米×1.5厘米,最大的30厘米×24厘米。
作為滿族現存的“活態文化”之一,滿族荷包是滿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目前,鳳城滿族荷包已形成5大類產品,共20多個品種,成為丹東地區節慶活動和旅遊紀念品中的標誌性民間工藝品,先後4次榮獲全國和省內民族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銀獎、優秀獎,並於2007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