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族民歌
- 主體:滿族人
- 代表作品:《悠搖車》
- 地區:中國的東北地區
滿族歷史,民歌內容,民歌形式,民歌特色,
滿族歷史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北地區,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寧夏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散居滿族人。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庫頁島也是滿族人的故鄉,故稱“白山黑水”。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製於16世紀末,是赫舍里·額爾德尼巴克什借用蒙古文字母創製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共和國成立後,滿洲族簡稱為滿族。滿族人口中,歷史上由女真、漢、野人女真(前金遺民部落)、蒙古、等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滿族基本已被漢化,但不少地方仍然具有滿族特色,滿漢聯姻已經很普遍了。
民歌內容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樸、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徵更為明顯。滿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歌唱,活潑動情的小唱幾乎涉及到滿族整個人生禮俗,唱出了他們的願望和心聲。自降生聽《悠搖車》,稍大一些學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結婚的喜歌,出征的戰歌,圍獵的獵歌,以及豐收喜慶,歲時節日,祝福賀壽,凱旋慶功,悲歡離合都有歌,其音樂風格多彩多姿,但基調豪放,朗爽,即使表現哀婉情緒的音樂,也不失其剛健強勁的內質。
民歌形式
搖籃曲,也稱“悠悠調”。在滿族中流傳最廣,幾乎每個滿族孩子都是在這種優揚、平穩的曲調中成長起來的。流傳的《搖籃曲》有滿語的,漢語的,最多還是滿、漢語兼有的。
山歌,滿族人用熱烈奔放的山歌,抒發其對家鄉和勞動的熱愛,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勞動歌。其中讚美富饒壯麗河山的山歌稱為“夸山調”,滿語民歌《巴音波羅》歌唱豐收,就屬於這種山歌。另一類是對口喊唱的叫“爬山調”,多在放牧時賽唱。這類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對口喊唱,俗稱“拉鋸”、“抬扛”。歌詞即興而編,多是觸景生情開口就唱,節奏自由強烈,曲調高昂開闊,情緒奔放,酣暢。《靠山調》、《爬山調》等曲調被八角鼓、單弦等曲藝廣泛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