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年節佩玉

滿城年節佩玉

滿城年節佩玉,滿城縣的風俗習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城年節佩玉
  • 性質:佩玉
  • 朝代:新石器時期
  • 作用:飾、祭祀、喪葬等活動
我國崇玉的歷史非常悠久,往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的玉斂葬風俗。考古證明,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出於對玉無比崇拜的迷信,玉廣泛使用於裝飾、祭祀、喪葬等活動,生前佩玉,死後葬玉的喪葬習俗代代相傳,發展至漢代已形成帝王貴族以玉衣為葬服的風氣。
滿城縣古代以盛產白石如玉聞名。境內與玉相關的很多,如稱過玉川郡,有八景之一的玉山(號玉峰聳翠),更有一個雅號:“玉衣的故鄉。”故而人人愛玉,每逢年節佩金戴玉者比比皆是。這是因為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金縷玉衣,是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兩套金縷玉衣。漢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盛行用“玉衣”作殮服。玉衣又稱“玉押”或“玉匣”,以編綴玉片的金屬絲不同,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三種。據《續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諸王、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 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古書上說,玉衣全部疊如魚鱗,足脛用長約一尺的玉札纏裹。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實物來看,全身均用長方玉片聯綴而成,而用大玉片做足底。1968年滿城出土的劉勝、竇綰夫婦的這兩套玉衣,是由兩千多塊形狀不同的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其用金絲約重1800克。玉片的大小和形狀是根據人體各部的不同形狀設計的,所以外貌和人體一致。玉片絕大多數呈長方形、方形、少數為三角形、梯形和多邊形等。每塊玉片都要磨光、鑽孔。這兩套金縷玉衣製作的工藝水平相當高,有的玉料切縫僅為0.3毫米左右。玉片上的小孔直徑有的僅1毫米左右。製成一件這樣的玉衣,按現在的工藝水平推算,也需一名玉工費10年的工夫,可見這技術的高超、工藝的精美了。
劉勝和竇綰的金縷玉衣,是我國第一次發現的完整而又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漢書·楊玉孫傳》說:“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劉勝和竇綰正是相信死後穿上玉衣屍骨將不朽的說法,所以不僅穿玉衣,而且還有胸部和背部放置許多玉壁,口內有玉含,鼻中有玉塞,兩眼有玉石眼蓋,兩耳還有玉瑱。
滿城的民眾,至今仍然有在年節里佩金戴玉的習慣,據說即源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