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燈

滾燈

滾燈為漢族民間節日中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顯示村坊實力的競技表演。主要流行於江浙滬及江南農村地區。

漢族滾燈由九套二十七個動作組成。

柘林之名來自當地的柘權卜——一種帶刺灌木,它能起到護堤保塘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滾燈
  • 地理標誌:江浙滬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外文名稱:Roll the lamp
簡介,相關城市,柘林得名,四川絕技,

簡介

據史料記載,至少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在詩中記述“擲燭騰空穩(小球滾燈),推球滾地輕(大球滾燈)”。海鹽文人彭孫貽詩《輪燈》的小序中有“兒童縛竹為輪,展轉相環,旋轉飛覆,而燈不傾滅。壯士運之,衢中騰擲不休,曰滾燈”的描寫。滾燈是一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運動。舞者多為男子,以單人和雙人表演為主。現發展演變到多人群體舞燈,亦有女子參加。滾燈作有戲球、纏腰、跳燈等動作組成,名目有白鴿生蛋、蜘蛛放絲、纏腰纏足中脫靴、金猴嬉球、日落西山、鯉魚卷水草、鵓鴣沖王等,集中了跳、滾、爬、竄、轉、旋、騰、躍、甩等多種剛柔相濟的體育舞蹈動作,
滾燈滾燈
漢族滾燈由九套二十七個動作組成。
西諺有云:“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醫生”。《滾燈》是川劇中久負盛名的獨門絕技,川劇小丑劇的經典之作。語言詼諧刁鑽,不拘一格。演員反覆運用“滾燈”技法,推動情節發展。由中國著名戲劇家、川劇燈戲第一人主演。此戲曾多次應邀於歐美及東南亞各國演出,受到廣泛讚譽。川內父老百看不厭,情節溫馨,有助夫妻和睦。處處捧腹,有延年益壽之果效。

相關城市

上海南郊、東海之濱的奉賢有個古鎮——柘林,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民間藝術瑰寶——滾燈。滾燈是一項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史載滾燈原為紙燈。明朝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余·偏安佚豫》中記“以紙燈內置關報放地下,以足沿街徽轉之,謂之滾燈。”迄今已有140餘年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太平軍來到奉賢百姓歡欣鼓舞用滾燈舞來表達喜慶之情。《滬城歲時行歌》記“艷說年半五穀登龍蟋九節彩雲燕。瞥如聲涌驚濤沸火樹千條拖滾燈。”可見一斑。此後滾燈逐漸定型為竹片製成的圓球直徑1.4—1.6米內置50厘米左右小球一顆,外包紅絹內點蠟燭。解放前民間燈彩流傳極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滾燈,凡遇燈會、民間廟會皆以滾燈為先導。舞燈時將燈用線繫於腰間,燈附人左右滾動,人隨燈上下翻滾舞到興致時,配以鞭炮鑼鼓舞者用牙咬著線結以頸項之力使燈四處滾動小球內蠟燭不滅。舞大燈時體力消耗極大每盞滾燈須幾人輪番舞動,操控者均為男子,大多赤裸上身體現了一種粗獷的力量美。滾燈被譽為”燈中之王“現保留的節目主要有翻鐵塌餅、白鶴生蛋、蜘蛛放絲、纏腰纏腳半脫靴、纏腰雙脫靴、五梅花、日落西山、鯉魚卷水草、鶴鴿沖天等十餘種。柘林的胡橋社區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多年來對傳統的民間藝術滾燈進行了系統的挖掘和整理使瀕臨絕境的滾燈藝術重現昔日風采。滾燈曾多次獲得全國民間文藝金獎,我國三代國家領導人都曾看過滾燈表演。滾燈藝術表演已經成為集舞蹈體育雜技於一體的深受民眾喜愛的民間健身活動。
滾燈滾燈

柘林得名

柘林之名來自當地的柘權卜——一種帶刺灌木,它能起到護堤保塘的作用。柘林是人類棲息較早的古上海發祥地之一。現存有柘林古文化遺址,所在地為鹽場馮橋大隊,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70米,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址。柘林歷史上曾經是屯兵之地,因抗倭寇、戍邊疆,人群不斷進入,成為古時候的重要濱海碼頭。華亭東石塘就是上海第一道古海岸線,始建於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十年後於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正式完工,其中奉賢段長4000米全部以條石壘砌,是中國罕見的石砌古海塘。

四川絕技

四川滾燈和變臉,皮影戲一起號稱四川三大絕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