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塘滾燈
- 性質:民俗舞蹈
- 地區:常昆太交界處
- 起源:相傳為明朝抗倭大將戚繼光所創
起源,特色,
起源
滾燈的起源,相傳為明朝抗倭大將戚繼光所創,當時戚繼光駐防東南沿海一帶,支塘營房基、任陽七浦塘兩岸,都有兵營。戚家軍在支塘地區駐防,不僅組織鄉勇練兵,還傳給他們獨門練功絕技滾燈。從此,滾燈在常昆太交界處盛行,尤以支塘地區的窯鎮、直塘為盛。每年的正月、二月,是農閒時節,當地民間常有廟會、燈會、夜會等活動,觀者如雲,常常堵塞通道。組織者就請“滾燈”來開道,既有藝術觀賞性,又能解決人流阻塞的實際問題。《支塘鎮志》記載:“民國22年秋,支塘城隍廟解會盛極一時,城隍廟場上還搭台演戲。”據當地老人回憶,那次解會就有滾燈。抗美援朝時期,在原洋紗廠廣場(現國營常熟化工廠遺址)上,常熟支塘區舉行新兵歡送會,窯鎮、直塘附近的滾燈隊、龍滾燈隊紛紛前來獻藝歡送。 1960年編撰的《支塘小志》記載:“廟會若有滾燈,夜會必盛。”
特色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滾燈,玩耍起來熱鬧而又精彩,表演娛樂性很強。滾燈不僅廟會等節慶上可以表演,平時也可表演。農閒時分,在曬賣場,倉庫場以及集鎮空場上,都可以表演。滾燈表演,支塘以窯鎮村最盛。隨著時代的變遷,廟會等一些傳統活動消失了,滾燈藝人也就失去了展示才華的舞台,滾燈這門古老的絕技瀕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