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於《醫學衷中參西錄》方劑篇,主要醫治糖尿病三消,忌食甜物。
基本介紹
組成,原方,用法,加減,方論,
組成
原方
生箭耆五錢 大生地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淨萸肉五錢 生豬胰子(切碎)三錢
用法
上五味,將前四味煎湯,送服豬胰子4.5克,至煎滓時,再送服所餘4.5克。
加減
若遇中、上二焦積有實熱,脈象洪實者,可先服白虎加人參湯數劑,將實熱消去強半,再服此湯,亦能奏效。
方論
消渴一證,古有上中下之分,謂其證皆起於中焦而極於上、下。究之無論上消、中消、下消,約皆渴而多飲多尿,其尿有甜味。是以《聖濟總錄》論消渴謂∶“渴而飲水多,小便中有脂,似麩而甘。”至謂其證起於中焦,是誠有理,因中焦病,而累及於脾也。蓋膵為脾之副髒,在中醫書中,名為“散膏”,即扁鵲《難經》所謂脾有“散膏”半斤也(膵尾銜接於脾門,其全體之動脈又自脾脈分支而來,故與脾有密切之關係)。有時膵臟發酵,多釀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質。迨至膵病累及於脾,致脾氣不能散精達肺(《內經》謂,脾氣散精,上達於肺)則津液少,不能通調水道(《內經》謂,肺通調水道,下歸膀胱)則小便無節,是以渴而多飲多溲也。嘗閱申報一片胡XX者,因病消渴,延中醫治療,服藥竟愈。所用方中以黃耆為主藥,為其能助脾氣上升,還其散精達肺之舊也。《金匱》有腎氣丸善治消渴。其方以乾地黃(即生地黃)為主,取其能助腎中之真陰上潮以潤肺,又能協同山萸肉以封固腎關也。又向因治消渴,曾擬有玉液湯,方中以生懷山藥為主,屢試有效。近閱醫報且有單服山藥以治消渴而愈者,以其能補脾固腎,以止小便頻數;而所含之蛋白質,又能滋補膵臟,使其“散膏”充足;且又色白入肺,能潤肺生水,即以止渴也。又俗傳治消渴方,單服生豬胰子可愈。蓋豬胰子即豬之膵,是人之膵病,而可補以物之膵也。此亦猶雞內金,諸家本草皆謂其能治消渴之理也。雞內金與豬胰子,同為化食之物也。愚因集諸藥合為一方,以治消渴屢次見效。因敢筆之於書,以公諸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