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二)
(五)縣域經濟發展提速,“三農”工作取得新成效。縣域特色產業迅猛發展,年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的縣域特色產業達到12個。湧現出肅寧—中國裘皮之都、孟村—中國彎頭管件之都、泊頭—中國鑄造之鄉、東光—中國包裝機械之鄉、鹽山—中國管道裝備製造基地等品牌縣市。2010年縣域經濟總量達到1500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71.4%,比2005年增長72.8%。18個縣(市、區)財政收入全部超過兩億元,其中,7個縣(市、區)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渤海新區和任丘市財政收入超過50億元。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全面取消農業稅,累計發放糧食和農資直補等各類補貼25.2億元。2010年糧食總產475.7萬噸,連續7年豐產豐收,畜牧、蔬菜、棉花、果品生產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率達到49.3%,比2005年提高近6.8個百分點。五年來,共投入扶貧開發資金26.63億元,使52萬人口實現脫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7萬人。加強農村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農村道路4360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電話、通寬頻。積極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改建農家店6537個,農村流通網路進一步健全。
(六)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國企改革順利推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紮實推進35家國有工業企業和60家商貿流通企業改革,完成了12家工業企業改制重組。滄州化工廠破產重組順利實施,滄井化工、滄驊化工完成破產清算,滄州供排水集團與省建設投資公司完成資產重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紮實推進,削減行政審批事項462個,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投融資平台建設加強,滄州建投與滄州城投完成資產整合,組建了滄州渤海投資公司,民生銀行、交通銀行、河北銀行、華夏銀行落戶滄州,河北恆銀期貨滄州營業部和天交所渤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營業,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4家,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對內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滄州會場、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及中國·滄州管道裝備展覽會等“兩節一會”的成功舉辦,搭建了對外開放的新平台,彰顯了“石油之城、管道之都”的風采,擴大了滄州的知名度。加強與京津特別是央企合作,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與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實現了戰略合作,日本矢崎、香港聯塑、法液空等一批境外知名企業落戶滄州。“十一五”期間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完成8.5億美元,引進市外資金504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73.8億美元,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
(七)節能減排工程紮實推進,環境質量得到新提升。深入實施十大節能工程和“8755”減排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201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05%,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別降低18.2%和11.8%。全市15個污水處理項目和13個垃圾處理項目全部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100%、85%和99.5%。肅寧、滄縣和滄州大化、滄州煉油廠、滄州發電廠順利通過省“雙三十”目標考核。大力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加強重點領域生態環境保護,2010年市區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44天,比2005年增加49天。
(八)民生工程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十一五”時期,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實施了一批民生工程,全市人民從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的實惠明顯增多。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28元,分別比2005年增加7519元和2217元,幹部職工年人均工資收入由16132元提高到39600元。解決248.6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新建農村道路4360公里。就業規模不斷擴大,五年累計實現城鎮就業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實施,任丘、青縣等5縣(市)成為全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新(改、擴)建“三院”(敬老院、光榮院、福利院)合一型民政事業服務中心18所,鄉鎮區域敬老院36所,集中供養能力明顯提升;住房公積金累計完成68.5億元,繳存覆蓋率達到9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市,參合率達到93.3%,農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九)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認真落實以縣為主的九年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五年新建、改擴建中國小230所,農村中國小全部實現集中供暖。《主城區教育專項規劃》順利實施,基礎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全面展開。中、高等教育結構不斷完善,職業技術教育規模穩步擴大,滄州師專成功升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全市改造鄉鎮衛生院175所,新建、改造村衛生室2943個,重大疾病預防能力和醫療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城鄉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滄州武術、吳橋雜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不斷加強,優生優育和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人口自然增長率7.02‰。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五年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39項,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18個。加強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認真做好社會矛盾糾紛排調工作,有效化解信訪苗頭隱患,和諧發展的基礎進一步鞏固。深入開展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活動,軍政軍民團結不斷加強,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檔案、氣象、測繪、人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廣播電視、婦女兒童等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成績。
“十一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遇到困難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五年;是打造大港口、發展大交通、修建大水庫、建設大城市,推進沿海強市建設,提升滄州戰略地位的五年;是發展大煉油、培育大鋼鐵,提升產業層次和綜合競爭實力的五年;是體察民情、順應民意、改善民生,大力推進和諧滄州建設的五年。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並在今後繼續堅持、不斷發揚。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城鎮化水平仍然偏低、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資源要素瓶頸制約嚴重、節能減排壓力越來越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