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做法
將新鮮的青魚或白魚破膛洗淨,剔除魚刺,切成魚塊。刀斬最佳,只是花費的時間頗多。用鉸肉機倒很輕鬆,慢慢“機”出魚糜。放進盆內後,加入生薑末、蔥汁、料酒、蛋清、老菱粉等,伴水和鹽摟成茸泥。買一個鐵平鍋,洗淨放在煤球爐上,用少量熟豬油把鍋擦抹一遍,做魚餅時不起殼不上色。把魚茸用手一團一團地擠進平鍋上,鏟子兩面翻烙,文火輔之,炸出的魚餅呈金黃色的餅形,不嫩不老,不生不焦,置於乾淨的竹篩中冷卻。 “蝦球”與“蝦餅”同源不同宗。清代袁枚《隨園食單》有云:“蝦餅,生蝦肉、蔥、鹽、花椒、甜酒腳少許,加水和面,香油灼透”。 溱湖河蝦以殼堅肉厚、體肥色青見長,蝦籽顆粒細小,取其肉剁成泥製成的“蝦球”吸引無數食客。蝦球的價格比魚餅貴5-6倍。購回新鮮的河蝦,剝去蝦殼,也做成茸泥,與魚餅的不同之處是加入兩成肥豬肉糜,也用生薑、蔥汁、料酒、蛋清、菱粉,加水調成糊狀,其操作過程與魚圓相同。燒蝦球也用雞湯,加少量筍片、木耳、雞絲、餚肉片等,用熟豬油烹煮。燒出的蝦球淡黃如珠,香鮮可口。如此原生態的美食,是真正的人間至味。吃上一塊頓感鬆軟有筋,鮮嫩滑潤,猶如久旱逢甘露的爽勁。特別是冬天裡燒火鍋,在熱氣騰騰的鍋內放幾塊蟹黃魚餅、芙蓉魚餅,更覺錦上添花,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