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詞目】溯流而上
【讀音】sù liú ér shàng
【釋義】溯:逆流而上。逆著水流的方向行進。
【出處】《爾雅·釋水》:“逆流而上曰溯洄,順流而下曰溯游。”《宋書·張興世傳》:“興世乃令輕舸溯流而上,旋復回還,一二日中,輒復如此,使賊不為之備。”
【示例】只見一隻官船溯流而上,船頭站著四五個人,喜笑歌唱,甚是得意。 ★明·馮夢龍《
醒世恆言》卷六
溯流而上看黃河
這項活動計畫用10年時間,記錄黃河的水質變化、開發活動對江河生態和沿岸百姓生活的影響,從而對黃河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並倡導更多政府部門、企業和民眾參與到黃河保護的行動中。
黃河的害與利
--------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
母親河,哺育了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同時,作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及世界最高的懸河,它又給沿岸人民帶來諸多問題。黃河究竟是害河還是利河?
¤災害多樣
歷史上黃河曾多次發生洪水,危害到兩岸人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下游的河南、山東兩省經常有洪水危害。
公元前168年至公元1840年,幾乎每六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決口。而近代,發生決口的頻率還在增加。
同時,由於黃河河道來回擺動(有歷史記載以來,曾發生過五次大的改道),河流決口後危害的範圍就更大。同時,黃河決口還會影響到周邊的河流。
黃河另一大害就是斷流。黃河原本是不斷流的,自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就逐漸出現斷流。斷流的時間最初是十幾天,但是後來逐漸增加,最多的時候,黃河下游一年裡有200多天沒有水。斷流對兩岸生態帶來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用水、農田灌溉,嚴重匱乏。沒有水還會導致河床萎縮,露出大片沙漠,另外,黃河河口和三角洲的生態環境也被破壞,在出海口地帶,是鹹水和淡水交界的地方,如果沒有淡水,一些生物種群就會消失。
黃河雖然有危害,但它也是兩岸廣大地區的生命之源。
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同時由於人口眾多,均攤的
水資源就更少。而相對於水量豐富的南方地區,北方更缺水,所以
黃河在
華北地區的位置舉足輕重。黃河水量雖然無法與長江相比,但是兩岸廣大地區都要靠它灌溉。
河流始終處於流動狀態,黃河的含沙量很大,處於不斷的造陸狀態。在黃河河口有大量的河流攜帶的泥沙,泥沙沉積後,擴大了我國的陸地面積。千百萬年來,黃河一直處於造陸狀態,河南、河北相當大的地方原來在地質時期被海洋占據著,黃河連同其他河流不斷將上游泥沙下推,造就了現在我們所見的平原。
同時,黃河維持著生態的平衡,帶動著整個華北地區
水循環的平衡,保證了物質交換和轉移,將養分源源不斷輸送到周圍地區。
文化的傳承與改變
--------
河流孕育文明,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黃河也是一條文化之河,孕育了華夏文明。這條河流上,既有
農耕文明,也有遊牧文明和工業文明。
黃河的支流——
渭河流域,就是中華民族祖先
軒轅黃帝和
炎帝的起源地。經過史學家考證,黃帝和炎帝是起源於陝西省渭河流域的兩個
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藍田人、
大荔人、河套人,也都曾在黃河的臂彎里繁衍生息。6000多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在高效利用與精心維護的背景下,相關民族鑄就各個民族的精神。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草場分割”與“草場圍封”計畫開展,已深深影響了這片草原。
從這個意義上說,
黃河是一條文化之河,不同的文明在這條河流上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這些特定的區域為不同文明提供了滋養,並為不同文明的交往建構了平台。但不幸的是文化之間,文明之間的偏見,卻傷害了並存的文化與文明。
今天的“主流文化”總在改變非主流的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強勢作用下,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失去了自尊與自信。
黃河與水壩
--------
修水壩是人類對河流利用和改變的一種方式,修水壩本身是沒有錯的,只是修水壩的方式與思路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工業文明需要電,電也是城市文明的標誌。在
黃河上現在已經修建了8700座大大小小的水壩,這些不僅讓人驚訝,也讓人擔憂。像
三門峽、
小浪底、
龍羊峽等水電站的修建方式,就值得探討。
在規劃圖上,黃河上游還有11座攔腰截斷的水壩需要建設。民間有很多智慧和利用水力的技巧,但是常常被忽視。比如,都江堰就是人類智慧的體驗,經歷了上千年的檢驗。人們應該思考,如果建立更有品質的水壩,這樣修築的水壩才更具有生命力。
同時,水壩的修建過程之中,也要有人文關懷的精神,庫區移民的生活方式被改變,如何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更有延續性發展,也是修建水壩過程中應考慮的問題。許多庫區民眾移民後,生活方式發生徹底改變,沒田可種、無畜可養,住進了現代化的房屋中,他們反而不知道如何繼續以後的生活。
黃河十年行考察組採訪的一些移民里,有人表示雖然現在住上了磚房,走在水泥地的路面上,但實際上卻很想回到以前的家鄉,繼續以前的生活,但是他們已經沒辦法回到過去。在移民問題上,需要信息公開,需要一個平等的對話機制和平台。因為對於人類來說,家園並不僅僅是物質的家園,也應包含精神家園。
自然保護
--------
人們生活依賴著
黃河,就必須加強對黃河的保護。在
黃河流域,有大大小小眾多的自然保護區,其中黃河濕地則是最應保護的地區。
黃河濕地分為三角洲濕地、中游濕地和乾旱
苔原帶濕地。濕地的類型多樣,面積廣闊,生物多樣性豐富。濕地是大地的腎臟,但是現在很多保護區的面積在不斷減少,也就是說濕地的面積也在減少。
鄭州濕地、
孟津濕地,是黃河南段的重要濕地。這裡不僅可以淨化黃河中游的
水資源,更主要的是這裡是鳥類南來北往的主要棲息站,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種類的鳥在這裡棲息。但我們人類的活動也在這裡大肆開墾,有的成為了人類的定居點,有的成為莊稼地,種植了玉米、水稻、棉花等糧食與經濟作物。
濕地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仍存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在黃河源頭的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黃河行考察組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其中有我們缺乏對自然,特別是對高原生態了解的原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利益的分割等等。如果能對
三江源原住民的歷史加以研究,不難發現,他們與環境、與
水資源的關係是和諧的,是可持續的。
此外,工業發展對
黃河影響也很大,黃河沿岸的許多工業城市,如東營、洛陽、包頭、烏海、白銀、蘭州等,都對黃河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在工業化進軍的時代,不應只看到工業的產值,也要考慮到工業造成的污染後果。我們應該智慧地進入到一個成熟的工業時代,一個成熟的文明,是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能夠處理自己製造的矛盾,尤其是污物的處理。
河流跟有機界是一樣的,是有生命的過程,人有健康的,有不健康的,河流也一樣。河流的健康應該跟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繫在一起。只有健康的河流才能為人類提供持續和良好的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不要因為不斷索取造成河流衰退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