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黃魚

溫州大黃魚

溫州大黃魚,浙江省溫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溫州境內有三灣多島,即樂清灣、大漁灣和沿浦灣,洞頭列島北麂列島南麂列島和北龍列島,近岸海域受浙閩沿岸流和台灣暖流及上升流共同影響,生物資源豐富,為溫州大黃魚在生殖、育肥、越冬等各生活史階段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溫州大黃魚條形修長,肥滿度要求≤1.25,背、側面黃褐色,腹面金黃色,唇橘紅色,胸鰭尖長,鰭條黃色或灰黃色。蒸煮後肉質呈蒜瓣狀,肉質細膩,口感鮮甜,具有溫州大黃魚固有的滋氣味。

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溫州大黃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大黃魚
  • 產地名稱:浙江省溫州市
  • 品質特點:條形修長,肉質細膩,口感鮮甜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90號
  • 批准時間:2020年4月3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域特點,氣候情況,水文特點,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觀品質
溫州大黃魚條形修長,肥滿度要求≤1.25,背、側面黃褐色,腹面金黃色,唇橘紅色,胸鰭尖長,鰭條黃色或灰黃色。蒸煮後肉質呈蒜瓣狀,肉質細膩,口感鮮甜,具有溫州大黃魚固有的滋氣味。
內在品質指標
溫州大黃魚應符合肌肉粗脂肪≤8.4克/100克;肌肉粗蛋白≥16.5克/100克;胺基酸≥15.0克/100克的品質指標。

產地環境

地域特點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瀕東海,全境介於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之間。溫州海域面積8649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247.6千米,其中大陸岸線長575.90千米,海島岸線671.71千米。擁有海島711.5個,其中無居民海島676.5個,港灣與岸線眾多,集河口型、海岸型和島嶼型為一體,海洋漁業開發條件良好。

氣候情況

溫州市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3~19.4℃,最低平均氣溫4.9~9.9℃,最高平均氣溫26.7~29.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間。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間有熱帶氣旋,無霜期為241~326天。年日照數在1442~2264小時之間。受亞熱帶海洋季風、較強太陽輻射、海洋水體調節和地形影響,冬季冷空氣因西北群山阻擋而減輕侵襲強度,夏季暖濕氣流活動因地形抬高而多雲雨,形成這種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

水文特點

溫州境內的甌江、飛雲江、鰲江及眾多溪河等水系注入,夾帶著大量泥沙和有機營養物質,為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沿岸徑流、黃海冷水團南緣部分和台灣暖流三個不同性質的水系交匯,這是形成溫州傳統漁場的重要因素。甌江、飛雲江、鰲江等水系含沙量高,因受潮汐頂托作用,河口區海域特別混濁。黃海冷水團冬季在西北風吹送下,以舌狀伸向東海,每當春節以後,隨著台灣暖流勢力的增強及西北風的減弱逐漸向北退縮。海區年平均水溫18.7℃,月平均最高水溫27.8℃,最低9.6℃,極端最高水溫32.1℃,極端最低水溫5.7℃。海水鹽度28.8~33.5%,年平均30.51%。

歷史淵源

1958年,瑞安、平陽等附近縣市的漁民在當地政府動員下,拖家帶口乘著搖櫓木船到南麂安家。
20世紀80年代,隨著水產市場的放開,每年的春夏魚汛都大規模捕撈進港產卵的大黃魚,使得1/3的溫州大黃魚親魚(大肚子魚)得不到產卵的機會,導致幼魚數量急劇減少。
改革開放後,中國確立了以養殖為主的漁業生產方針,推動了中國海淡水養殖漁業的發展,同時劉家富首創了人工批量育苗的核心技術,使大黃魚繁衍有了保障,為大黃魚產業化養殖創造了可能。
1998年,平陽縣水產局抓住帶動漁民創業致富、推動海島轉型發展的機遇,從福建購進了第一批黃魚苗,並免費提供魚苗和技術,在淺海水域採用傳統網箱進行餵養。
2004年,在南麂島養殖的生態大黃魚,經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認證中心監測檢驗,成為中國首例經認證的海水養殖魚類有機食品。
2013年春天,平陽南麂島幾位養殖戶發現了圓嶼村優質的大黃魚養殖水生態環境,利用獨特的地理和海水養殖優勢以及良好的大漁灣南口水質,創辦了一家專門從事海水養殖、鮮活水產品初加工、農業休閒觀光服務等一體化的漁業公司。
2016年春天,南麂島大黃魚的養殖戶洪東勇成立一家漁業公司,投入500萬元共10個網箱,在馬祖岙外最遠的區域開闢了30多畝海域的大黃魚養殖場。
2017年,在平陽縣海洋與漁業局、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南麂鎮政府支持下,當地漁民企業家成立了南麂大黃魚協會,並出台了南麂島大黃魚養殖規範條例。
2018年6月,平陽縣完成2016年度中央財政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建設項目,新增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89個,新增養殖水體20萬立方米。10月25日,平陽縣舉辦首屆南麂大黃魚節和“生態大黃魚南麂論劍”高峰論壇。

生產情況

溫州大黃魚
南麂大黃魚產量產值圖
2015年6月30日,洞頭工作人員將40萬尾大黃魚魚苗放流入溫州洞頭霓嶼街道正岙村梨頭嘴海域。
2018年6月14日,浙江溫州蒼南縣海洋與漁業局聯合大漁鎮在蒼南縣官山島海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放流大黃魚魚苗325.34萬尾。
據2021年1月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查詢系統顯示,溫州大黃魚的養殖總面積75萬平方米,年產量10000噸。

產品榮譽

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溫州大黃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溫州大黃魚地理標誌保護範圍主要涉及龍灣區洞頭區2個市轄區,瑞安市樂清市2個縣級市和平陽縣蒼南縣2個縣,具體界定為:北緯27°~28°之間海區,向東延伸至東經125°58′06″、北緯27°00′00″和東經127°15′06″、北緯28°00′00″的連線範圍內海域,以及樂清市管轄的樂清灣海域。保護區域面積652萬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要求養殖海區的pH7.5~8.5,鹽度18~32%,水溫大於7.5℃(8~30℃),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其它水質指標應符合《NY 5362-2010 無公害食品 海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周圍環境遠離河口灣,沒有工業污水和農業、生活污水等污染源注入。魚種培育區流速小於0.2克/秒,成魚養殖區域流速0.2~0.5克/秒,不得大於1克/秒。圍網養殖區應選擇風浪較小,潮流暢通,灘涂平坦且能避颱風,底質為泥質或泥沙質。大潮汛最低潮位時,圍網內的水位大於3米,流向平直,最大流速每秒1克/秒,經擋網後流速在0.2克/秒左右。網箱設定海區低潮位水深8米以上,確保網箱底部與海底距離2米以上。
(2)苗種質量要求選擇由自然海區采捕的岱衢族大黃魚親魚並由省級及以上原、良種場培育的苗種,質量應符合《SC/T 2049.2-2006 大黃魚 魚苗魚種》的規定。
(3)養殖方式
①第一階段:規格為6米×6米的小網箱養殖,將苗種養成體重200克以上的大規格魚種。
②第二階段:水體10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深水網箱或圍網養殖,將大規格魚種養成體重600克以上的上市產品,養殖時間不少於6個月。
(4)養殖管理
①放養密度:一般為5~15尾/立方米為宜,可少量混養鯛科魚類、藍子魚等苗種,具體可根據魚種的規格大小進行調整。
②飼料和投餵:養殖過程以天然餌料為主,補充投餵配合飼料。使用優質全價配合飼料,應符合《NY 5072-200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日投餌率在1~3%。捕撈前一個月停止投餵。
③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選擇藥物、防治措施應符合《NY 5071-2002 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的規定。
④其它日常管理:按照《GB/T 20014.23-2008 良好農業規範 第23部分:大黃魚網箱養殖控制點與符合性規範》執行。
(5)產品起捕和包裝
①起捕:上市產品應在開放性海域中養殖時間不少於4個月,且達到上市規格。起捕作業宜在夜間進行,捕上的產品應立即裝入容器,壓實後覆膜遮光,以利於溫州大黃魚呈金黃體色。
②包裝:分活體魚產品和冰鮮魚產品包裝。活體魚產品可用海水沖氧運輸;冰鮮魚產品用泡沫塑膠保溫箱包裝,先在箱底鋪一層碎冰,再鋪上一層塑膠紙,將溫州大黃魚單條整齊排列,然後復蓋一層塑膠紙將魚包住,再復蓋一層碎冰封面,最後用膠帶密封箱子。

專用標誌使用

按照農業農村部關於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的有關規定,對溫州大黃魚地理標誌的使用作如下規定:凡在標誌範圍內生產經營的溫州大黃魚,並按照溫州大黃魚生產控制技術規範養殖、加工和銷售的企業(戶),在產品和包裝上使用已獲得的溫州大黃魚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簽訂相關契約,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市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溫州大黃魚地理標誌負有監督管理職能,定期對登記的溫州大黃魚地理標誌的地域範圍、標誌使用等進行監督檢查。鼓勵單位和個人對溫州大黃魚地理標誌使用進行社會監督。使用該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對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違反該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規定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