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溫公續詩話》,又名《續詩話》,是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
司馬光撰寫的一部中國詩歌評論集。
作者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
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父親
司馬池,官至天章閣待制,曾做過光州
光山縣的縣令,因此給
司馬光起名“光”字。據說
司馬光小時候,家教極嚴,父親在他六、七歲時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七歲時聽別人講《春秋左氏傳》,就十分喜愛,回來給家裡人講解,能通其大義。從此這後,手不釋書,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個歷代相傳的故事,說
司馬光和小孩們一起玩耍,有一小孩掉入大水缸里,別的小孩都嚇跑了,而
司馬光卻拿起石頭,砸爛水缸,救起小孩,這樣看來,小時候就很機智沉著。
生平
仁宗
寶元初年,
司馬光中了進士甲科,當時只有二十,算是少年得志。中進士後,就除任奉禮郎,當時父親
司馬池在杭州任職,
司馬光就要求朝廷任命自己為蘇州鑒事判官,以便就近照顧父親。不久,父親去世,
司馬光哀毀如禮,服喪三年。喪服解除後,任簽書武成軍判官,致大理評事,補國子直講。樞密院副使
龐籍很器重
司馬光,推薦他擔任
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後來
龐籍又推薦他擔任并州通判,
司馬光很感激龐籍,龐籍死後,
司馬光拜龐籍妻如母,撫龐籍子如兄弟一般。
背景
不久,
司馬光改任直秘閣,開封府推官,任內勸諫交趾貢獻異物。仁宗皇帝身體欠佳而又未立太子,但事關重大,朝臣沒有幾個敢於上書勸立太子。諫官
范鎮首先上書,
司馬光在
并州時即上書要求早立太子,現已又面奏仁宗,結果英宗立為太子。
司馬光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當時朝政姑息依違,胥吏喧譁,輦官悖慢,衛士凶逆而無人窮沾,
司馬光多次上書請求整治。英宗繼位為帝後,
司馬光曾多次上奏論事,批評朝政闕失,拾遺補缺,深得皇帝信賴。
神宗即位,提
司馬光任翰林學士,
司馬光力辭翰職。後
神宗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
司馬光堅決反對新法,聯合其他反對新法的人如
韓琦、呂海等人,上章彈奏王安石,與王安石經常爭論。但
神宗皇帝繼續支持王安石實行變法,
司馬光只好辭去
中央官職,去擔任永興知軍,從此“絕口不論事”。
司馬光經常認為歷代史籍繁雜,皇帝根本沒有時間遍覽史籍,曾經撰寫八卷《通志》獻給皇帝。英宗皇帝十分高興,命
司馬光繼續編撰下去,神宗時給這部書賜名《資治通鑑》。
史記
英宗皇帝出世,哲宗皇帝繼位,
司馬光任
門下侍郎,執掌朝政。
司馬光執政以後,廢除了王安石時期推行的新法,史稱“元?新政”。不久,拜
司馬光尚書在僕射兼門下侍郎,免除朝覲,許乘肩輿,三日一入省,這是皇帝給老臣
司馬光的一種榮譽和特權,但是
司馬光不願接受。元?九年,
司馬光得病,病中仍力主廢去王安石變法最重要的
青苗法,恢復常糶糴法。九月,
司馬光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太皇太后十分悲慟,和皇帝一起親臨喪禮,贈官
太師,
溫國公,謚曰
文正。據史料記載,
司馬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他在洛陽時,每次去老家夏縣祭祀祖墳時,都要看望年過八旬的長兄司馬旦,對待他像對待父親一樣。
司馬光自幼至長,從不妄言妄行,曾經說過:“我沒有什麼過人的地方,只是平生沒有不可告人的事情。”
司馬光為人誠懇,處事自然,贏得了別人的尊敬,陝、洛一帶的百姓都受他的感化,甚至那些品行不端的人都害怕
司馬光知道其過失。
品性
司馬光對物質上的享受十分淡泊,但對學問卻是無所不通,只是不喜歡佛、道二家的東西,認為佛、道二家的東西虛誕不經。
司馬光在洛陽有田三頃,妻子死去時,賣掉田地以辦喪事,以後粗衣菲食以至終身。
司馬光的最大貢獻,是以畢生精力完成了不朽歷史名著《資治通鑑》,他著《資治通鑑》的目的是為了“敘國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讓皇帝觀古知今,見盛觀衰,總結歷史教訓,改善現實政治。他對歷史上國君的荒淫、殘暴、墮落以及統治階級的種種倒行逆施,也不避諱,而是直錄其事,加以譴責。對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如
秦始皇、漢武帝、
唐太宗、唐玄宗等,既肯定他們在歷史上所作出的貢獻,也不諱言他們的種種過失。對人民疾苦,“官逼民反”,農民起義的史實,也如實記載下來。如
陳勝、
吳廣領導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被稱為“起兵於蘄”;
綠林、
赤眉起義是因“饑寒愁苦起事”;
黃巢起義也同唐朝地方官吏的“侵擾”有關。他記載
黃巢農民起義軍占領洛陽時,“閭里晏然”;到長安以後,“民夾道聚觀”。這是其他正史所不能正及的。
作品
司馬光的著作除了《資治通鑑》外,還著有《涑水記聞》、《資治通鑑考異》、《資治通鑑目錄》、《通鑑舉要歷》、《通鑑節文》、《稽古錄》上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還有其他著作二十種,二百餘卷,是他對我國史學、經學、哲學及至醫學、詩詞等方面進行研究的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孝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楊子》、《書信》、《游山行記》、《醫問》、《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評價
司馬光是一位政治家、史學家,在文學上也有一定的修養,他的《續詩話》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品評、鑑賞時人及前人的一些名詩,如對
魏野詩的評價,“魏野處士,陝人也,字仲先,少時未知名,嘗題河上寺柱云:‘數聲離岸櫓,幾點別州山。’時有幕僚,本江南文士也,見之大驚,邀與相見,贈詩曰:‘怪得名稱野,元來性不群,借冠來謁我,倒屣起迎君。’仍為延譽,由是人始重之。”在介紹了
魏野成名的經過後。
司馬光認為
魏野的詩是效法白居易的詩歌。
如評
寇準詩“才思融遠”,並舉寇準十九歲任巴東知縣時所寫詩為證,“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品評林逋,舉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日黃昏”。《溫公續詩話》的第二個主要內容是書中記載了一些文人的軼事、趣聞及詩歌的創作經過。如對
楊仆的記載,“楊仆字契玄,鄭州人,善為詩,不仕。不時嘗與畢相同學,畢薦之太宗,召見,面賦《蓑衣詩》云:‘狂脫酒家春醉後,亂堆漁舍
晚晴時。’除官不歲,聽歸山。以其子從政為長水尉。朴嘗為《七夕詩》,‘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再如記載
陳堯佐,“陳文惠公堯佐能為詩,世稱其《吳江詩》雲,‘平波渺渺煙蒼蒼,菰蒲才熟楊柳黃,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香。’”
這樣一部篇幅不大的詩話,如果作者是別人,很可能就不會被禁毀。但它的作者是
司馬光,而
司馬光又是反對新法的舊黨首領,因當
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下詔禁毀舊黨人物的著作時,作為舊黨首領
司馬光的《續詩話》,雖然內容上無非是風花雪月,品詩賞詞的閒情逸緻,也難逃被禁毀的厄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