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高逸圖

溪山高逸圖

《溪山高逸圖》是元代畫家王蒙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突出古松掩映的草堂,堂內有高士端坐,書童相伴。層巒全以披麻皴,樹葉用點苔畫出,繁密渾厚。章法上,打破了王蒙自己目上留天地一的慣用手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溪山高逸圖
  • 創作年代:元代
  • 幅式:立軸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113.7厘米,橫65.3厘米
  • 作者:王蒙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溪山高逸圖
遠處高山聳立,衝出畫面,山頭層層疊疊,樹木蒼茫,左側高山間,一線飛瀑直落而下,水珠四濺,山石中部又一飛泉,從岩間淙淙湧出,溪間奔湍,沿山腳蜿蜒曲折地流注而下。中景山腰處,松木成行。近景為坡岸,山石長有幾株松樹,有的枝幹挺拔直上,有的枝幹長滿結節,有的松樹枝葉盤曲有姿,十分茂密,相互交錯,錯落有致。在山間林中,有數間屋宇草堂,門窗敞開,堂中有一高士端坐其間,身穿寬服長袍,正在閱瀆書卷,旁有書童侍立在旁。屋堂外的寬闊平地上有一隻雙翅展開的仙鶴。畫幅左下角又一長者,身穿大袍,頭戴官帽佇立在平地上,正在凝神地觀賞四周優美的江南山山水水,十分悠閒自得。樹下和山石旁留下一片水面,十分平靜。款署:“叔明王蒙為菊窗琴友製圖。”

創作背景

王蒙出身書畫世家,外公就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以他的畫早期受趙孟頫的影響較深。後又綜合唐宋名家,廣采博覽,故其畫縱逸多姿,又獨創渴筆解索皴法,終於跳出趙孟頫規矩之外,自開門戶。畫山水師法巨然,風格獨特,“層巔奉律摩蒼穹,咫尺可論千萬重”。在元代山水畫家中,是唯一以作品繁、密取勝者,構圖迴環重疊,結構複雜,筆墨熟練,重用筆而勝於用墨,強凋書法情趣,他的畫構圖繁複周密,以各種手法表現江南林木的蒼鬱茂盛和濕潤感,是元代具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師,明清及近代畫家幾乎都學過他的畫。此《溪山高逸圖》,是他畫構圖繁複的山水畫中代表作之一。

藝術鑑賞

此畫構圖繁密,密而不塞,密中求疏。全畫用筆蒼鬱沉厚,頗見功力。山石皴筆用細如牛毛、略帶波顫、層次繁密的“解索皴”,再加上用破筆點成的苔痕,蒼蒼茫茫,“望之而郁然深秀”。此畫最大特點,作者善於表現江南深山溪穀草木華滋的蒙茸濕潤之感。中近景樹木用雙勾法,樹幹曲折,一筆二過,樹葉形狀不一,填彩各異,但沒有掩隱墨色的效果。縱觀此圖,畫面崇山松木與溪流飛瀑相得益彰,有聲有色,自然和諧,構圖深遠,結構密而不塞,與元代簡潔之風大相逕庭,充分體現了作者獨特的風格。

名家點評

明代畫家董孝初:“叔明此圖,昔人評為第一,非浪語也。筆法之妙,布置之奇,如韓淮將兵,多多益辦。……蒼古秀潤,沉雄渾厚,殆兼之矣。”
當代畫家張德寧:此圖用濕筆在絹上反覆勾皴渲染,其頗具個性的“牛毛皴”、“解索皴”,靈動而又凝重,筆墨清晰,有跡可循,深得歷代畫家的讚賞。

作者簡介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外孫。曾作過元朝小官,元末棄官歸隱黃鶴山(今浙江餘杭縣臨平鎮)。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後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捕,死於獄中。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