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德寧
- 外文名:zhangdeni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 1946
- 職業:畫家
個人履歷,社會評價,作品賞析,
個人履歷
1979年後書作多次在國內外參賽獲獎。
1982年加入上海書法家協會。
1986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八十年代開始學習中國畫,初從文人畫梅蘭竹菊入手,所作格調清新,功力深厚。
1987年後多次東渡日本舉辦書畫展,獲得廣泛好評。
回國後開始專攻宋元山水,面壁十年,臨摹大量宋元名畫,尤於元王蒙用功甚深;同時廣游名山大川,轉益多師,所作無論水墨、淺絳或青綠山水,法度謹嚴,筆墨幽雅,又融匯時代審美理念,於古意中透出生機,別開生面。
2000年應邀在朵雲軒一百周年大慶時舉辦個人山水畫展,獲得著名畫家陳佩秋、劉旦宅的肯定。其與眾不同、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宋元畫風,也廣獲社會好評。近年來無論筆墨、章法、意境,均日臻成熟,並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闡述學習心得,深受書畫界及社會矚目。
2006年6月《張德寧畫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1月3日至5日由朵雲軒主辦的“張德寧畫展”在朵雲軒舉行,87件新作展示了6年來畫家對於宋元風格繪畫的深入探索。
入編《中國美術年鑑》、《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書畫作品入編日本《中國當代墨寶集》和新加坡《當代中國書法作品集》。著文發表於《書法》、《書與畫》及《新民晚報》等報刊。
社會評價
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黨委書記、上海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祝君波: 一個藝術家的進步,總是在追求前方的目標和克服自身的不足中完成的。我讀德寧先生這次推出的新作,感到比之於五年前的又是一次飛躍,顯得成熟、老到,更有他的個性和風格,早先臨摹古人的痕跡已化為了自如的創作。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作品蘊含了一種高古的氣息。元人繪畫以隱居山林、遠離世俗為追求,今人的生活與之相去甚遠,但德寧先生靠自己的悟對、把握以及恰當的表達,把幽靜、清遠、雅致、甘於寂寞的氣息透析出來,冷峻中又有一種寧靜致遠的的達觀。這種意趣、氣息的流露,要達到形神兼備、物我歸一的境地,實在並不是容易的。二是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都達到了相當的成功。他的山水分成“青綠重彩”、“淺絳淡彩”和“純水墨”,每個方面都有一些優秀作品刊在這本畫冊中,看得出他的表現手法相當多樣化,既抓住了這些形式傳統上的主要特徵,又寓意了個人的表現力。三是對傳統技法的理解和運用,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德寧先生的筆墨線條功夫,是紮實而嫻熟的,具有實力派畫家的特點。正如他說的那樣:“中國畫的鉤、皴、擦、點、染的技術,實質上也就是中國畫的美之所在,而其難度,也是一個畫家畢其一生也難以盡善盡美的。”德寧先生意識中國畫的技法是表現繪畫意境、氣息的手段,但技法本身又是美,是藝術。古人也說過大致相同的話,但今人要真正理解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委教研——江宏
做過“讀書破萬卷”的功課,才配享受“下筆如有神”的歡快。張德寧畫山水,憑著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可以駕輕就熟地達到自己所要的意境,但他的歡快,卻是慢慢地吞吐功力,大布局、小結構,他都一絲不苟地認真對待,他用筆墨來煎熬畫面,用慢功細活來說明畫面的品質,“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般地磨礪畫面,是一種寓精緻於散淡的作畫境界。張德寧懂得蓄藏激情,懂得均稱地去使用所蓄的激情,他畫的一幅山水畫,短則周、旬,長則月余,認真是一個方面,從容不迫的心境,才是他作畫的真實情操。想想那些急功近利者,張德寧的守身如玉,實在是基於對山水畫的痴迷。人一入痴,就是全心全意了,畫也清靜無為,不染俗塵。浮躁淺薄,豈敢靠近?
《新民晚報》總編主任——惲甫銘
張德寧師古人,“王蒙是我師”;師造化,“山川皆吾師”。他登泰山、上匡廬、游三峽、攀峨眉……感受大自然,體驗作畫技法,激發創作靈感。經過十多年積累,張德寧已達到相當的水準。正當書畫界還在熱衷於議論“中國畫何去何從”時,張德寧一路宋元畫風的作品,不知驚呆了多少畫家,也給當時畫壇“創新”“前衛”泛濫的浮躁之氣,吹了一股清涼的風。著名畫家陳佩秋、劉旦宅以及上海博物館的專家等都看了畫展,充分肯定了默默無聞的張德寧取得的成績。畫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更加鼓舞了張德寧的信心。張德寧,正如父母起名時對他的希冀一樣:德馨、安寧,拋卻人心浮躁和世事紛擾,堅定地不知疲倦地努力著,去實現人生遠大的目標。張德寧取得了成功,沒有辜負親人的希望。天道酬勤,張德寧用實踐再次詮釋了這個顛撲不破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