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門前碗團

溝門前碗團

“溝門前碗團”獨具呂梁風味特色,既是載譽千年的地方名吃,也是純天然的時尚健康美食,“溝門前碗團”採用先進設備滅菌處理、自動灌裝,實現了蕎面碗團工業化生產和產業化推廣,使載譽千年的地方名吃成為天下人共享的佳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溝門前碗團 
  • 類型:漢族麵食小吃 
基本簡介,發源地,所處環境,名稱來源,歷史來源,現存狀況,製作方法,食用方法,一、冷食,二、熱炒,

基本簡介

溝門前碗團是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漢族麵食小吃

發源地

溝門前碗團是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漢族麵食小吃,在陝北榆林;山西離石、中陽、平遙、保德等地都有,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或碗禿子。
溝門前碗團
溝門前碗團

所處環境

“溝門前”是柳林的一個地名,位於柳林縣城柳林鎮田家溝的溝口,故名溝門前,占地面積3.5畝,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溝門前的區位價值類似於太原市的鐘樓街,北京的大柵欄,上海的南京路,是柳林縣商貿集散地.尤其以小吃攤位集中,味道正宗而聞名遐邇,碗團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名稱來源

“碗團”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制於碗,食於碗,用圓圓的碗蒸出圓圓的碗團,象徵團團圓圓。

歷史來源

相傳,公元280年,反晉大將石勒統領軍隊進攻西晉都城。營地扎在柳林時,當地居民生活困苦,軍糧成了大問題,糧食緊張時就把蕎麥磨碎後熬粥喝。一次,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點,蕎面粥已凝結成塊,飢餓難耐的士兵只得吃碗內的涼蕎面塊,卻也覺得頗有滋味。有的人把蕎面塊切成條,加入鹽和辣椒食用,味道更好,受到了石勒的欣賞。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得以改進,一道美味的柳林小吃碗團就此誕生。

現存狀況

溝門前碗團是當地一種在碗中即食的小吃,賈旭東的碗裝溝門前碗團不僅勁道爽滑、調料美味,還方便攜帶。其碗團更勁道的秘方在於製作工藝的改進。碗團製作工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賈旭東的碗團更是已入選中華名小吃、中國晉菜,柳林碗團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現在,賈旭東的廠房每天要消耗300公斤左右的蕎面,製作上千碗碗團,產品銷售至太原、西安、烏魯木齊等主要城市。“碗團是個好東西,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品嘗到。”現在,溝門前碗團平均每年銷售額近1000萬元,並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

製作方法

柳林溝門前碗團的製作很講究,先要淨化麥粒,將乾蕎麥入碾脫落雜質簸去塵土、麥柄,入渲籮用濕布擦之,多次換洗濕布,以求擦淨。並將擦後的麥粒趁濕復入碾機脫皮出機後用細籮篩面,將篩上的皮渣簸去,帶皮粉粒再次入機磨之,過籮,皮則淨除、將兩次脫皮後的麥粒共入磨機,篩面即可。
麵粉內和入適量的食鹽、姜粉,用涼水和為硬麵團,然後稍加冷水,揉為均勻的麵條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其盤‘性”。
待麵團光亮利手“性”盤好後,以些許冷水不斷搓揉,使其稀釋,變成稠糊漿,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時加水連續攪動稀釋到麵糊能掛住勺碗為宜。
麵糊調好後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麵糊入碗前,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濕布擦去碗內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每碗只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約二十分鐘即熟。趁熱取碗出鍋,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形狀,置於涼處令冷即成碗團。

食用方法

一、冷食

柳林溝門前碗團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為主要調料,尚配以薑末、香油。其辣椒選用頭茬,曬乾後研為細末,用麻油燒熱後。放入蔥少許,待蔥爆出香味時,可適當配入花生仁,核桃仁等,並倒入辣椒粉,用鐵勺攪勻,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漿,裝入瓶、缽備用。柳林碗團的輔料跟柳林碗團的質量息息相關。

二、熱炒

1.準備豆芽,植物油,鹽,胡椒,花椒,蒜,乾辣椒。
2.同樣的把溝門前碗團切成條。
3.往鍋中倒入油,等油七分熱可加入蒜片,花椒,胡椒,乾辣椒。同時把切好的豆芽倒入鍋中。
4.待豆芽八分熟的時候把切好的碗團倒入鍋內。(2-3分鐘即可)。
5.出鍋,出鍋後也可以根據自己口味加點蒜沫或者陳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