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就業

“準就業”是學生在“學校待業”與正式 “上崗就業”之間的過渡階段。未實現就業的“待業”大學生通過“準就業”階段的學習與工作接受核心職業能力、核心職業技術的強化實訓,合格者進入準就業崗位,之後分層次進入國內外IT企業及政府、事業單位,有的則留在就業基地就業與創業。在結束“準就業”階段後,學生可獲得三方面的回報,即“從業工資”、“工作技能”和“工作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準就業
  • 釋義:學校待業與上崗就業之間過渡階段
  • 範疇:就業,社會問題
  • 特指:畢業大學生
背景,介紹,方案,熱身,反應,問題,

背景

就業乃民生之本。2008年金融危機不僅本身尚未見底,而且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進一步加深,其嚴重後果還會進一步顯現。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突破600萬人。面對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促進就業,無疑成為2009年政府面臨的民生最大考題。面對當前的經濟危機及原擴招學生的陸續畢業、走向工作崗位,二00九年中國政府將面臨近千萬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這無疑對中國的經濟及社會穩定造成影響。中國今日(19日)在此間推出“準就業”機制,預計明年將解決一百萬以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從教育部、科技部主辦的“國家軟體產業發展戰略與人才培養模式發布會”上獲悉,針對就業難題,教育部麾下的國家軟體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LUPA創造並推出了大學生“準就業”機制,旨在最大限度地解決大學生就業壓力,此機制不僅建立了長期人才培養的模式,還有效整合了人才供應、培養、需求三大平台,成為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資源整合中心。此舉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政府高層領導的高度關注。
據介紹,大學生就業形勢面臨趨緊有四原因。一是畢業生多,二是就業空間相對緊,三是相關的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還亟待完善,四是大學教育與市場脫節,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與實際就業市場不適應的問題,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種障礙。

介紹

“準就業”階段是學生在“學校待業”與正式“上崗就業”之間的過渡階段。未實現就業的“待業”大學生通過“準就業”階段的學習與工作可獲取“工作”與“學習”的雙核實訓,在結束“準就業”階段後,學生可獲得三方面的回報,即“從業工資”、“工作技能”和“工作經驗”。
據悉,LUPA首先整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四十所國家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及國家百所示範性職業院校。依託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現有資源,在歷屆高校待業學生及應屆畢業大學生中招收優秀學生,結合就業進行核心職業能力、核心職業技術雙核強化實訓,合格者進入準就業崗位,之後分層次進入國內外IT企業及政府、事業單位。部分學員留在就業基地長期工作、就業與創業。

方案

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IT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將有新的選擇,可以先進入“準就業”狀態,通過職業培訓和工作後得到相應的就業崗位。教育部-LUPA開源軟體人才實訓基地在北京啟動,該基地明年欲解決百萬IT學生的就業問題。據悉,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將改變傳統的大學生等待就業崗位的模式,把大學生集中起來,以高校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進行實踐培訓,通過國家標準讓大學生在“準就業”崗位有一個過渡期,然後走向就業崗位或創業,從而緩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目前基地已經整合了包括北大、清華等40所國家重點大學、國家百所示範性職業院校和30家國家開發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和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確定為該項目在北京的分基地。據主辦方透露,有意加入該項目的學生可以通過LUPA社區網站報名,已加入聯盟的400多所學校學生可以通過學校報名加入該項目。

熱身

針對就業難題,教育部麾下的國家軟體技術培訓與推廣中心推出了大學生“準就業”機制,預計2009年將解決100萬以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用“內憂外患”來形容,並非誇張。所謂“內憂”,乃是高校畢業生畢業規模在擴大,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所謂“外患”,指的是國際金融危機壓縮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空間。
因為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啟事中都明白地寫著,“無工作經驗者謝絕”,但對畢業生而言,工作尚未找到,哪來工作經驗。而“準就業”機制在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同時,找到了一個“多贏”的就業培訓模式。
“準就業”當然比不上“一步到位”的就業,然而在現實背景下,卻不失為務實之舉。如果我們堅信“冬天”終會過去,“春天”必定會來,那么與其在就業難中“貓冬”,不如在“準就業”中“熱身”。

反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周秀玲表示,過渡性就業之前就有,該校也有同學參與,“現在就業壓力這么大,這樣能讓學生直接和企業對接,在有基本生活補貼的情況下學技術,還是不錯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馬峰對記者表示,自己還是傾向於找一份正式的工作,但是覺得如果能得到新技術培訓,並且能夠和社會進行過渡磨合,這種就業模式應該會受到歡迎。
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李老師表示自己對這種就業模式還不完全了解。據她所知北大尚無學生進行這種過渡性就業,但是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形勢下,社會各界都應該積極想辦法創造多種方式促進就業。
致力於大學生就業調查的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有限公司總裁、西南財經大學特聘教授王伯慶認為:“由於目前大學教育和實踐脫節嚴重,學生到了崗位適應起來很慢,企業和學生都很痛苦。這種過渡性就業可以彌補教育與實踐脫節的空缺地帶。”

問題

接受如此多的畢業生,數目龐大的培訓補助由誰來出呢?如果100萬大學生,一人一月給600元,每月是6億元。那么一年的補貼也就72億元。
如何保護這些準就業大學生的勞動權益、他們的社保問題如何對接,需要在實踐中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