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介紹
湯瓶古時稱“軍持”、“君池”、“大食瓶”或“執壺”等,意為水瓶或水壺,製作工藝和樣式源與古波斯一帶,波斯薩珊王朝時期其製作工藝水平達到鼎盛。據傳,唐朝時皇帝曾賜給過洗瓶(洗壺),所以也叫“唐瓶”、“唐壺”或“唐瓶壺”,後來國人就根據諧 音叫成了“湯瓶”。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回商人的貿易往來,湯瓶不僅在回回人生活中有著多種用途,在中國其他民族日常生活器皿領域內也產生了廣泛地 影響,至今在很多飯店、和家庭中常用的茶壺、醋壺、酒壺以及裝飾用品等器具中,仍保留著很多“湯瓶”的樣式和風格。
詳細介紹
這是回族等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傳統盥洗用品。有首回族 花兒唱道:“紫銅、青銅、高麗銅,黃銅打下的湯瓶。吃喝不成都能行,沒把湯瓶是不行。”回民在日常生活中把湯瓶看得很重要。不論經濟條件如何,家家有把湯瓶。例如,回民燒開水不用鍋,而用湯瓶壺,因用鍋燒開水有腥味兒。平時洗手、洗臉不用臉盆用湯瓶。回民講究洗過的水只能往下流,而用臉盆洗臉往往是把洗過的髒水捧起來再洗,回民不習慣,也不喜歡。隨著社會的發展,居住在城市的回民洗臉洗手也用上了臉盆。但洗小淨時,無論城市或農村,都離不開湯瓶。有些回民家裡備有幾把湯瓶,有小孩洗手洗臉用的,有專供禮拜人用的。湯瓶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有銅湯瓶、搪瓷湯瓶、輕鐵湯瓶、塑膠湯瓶、砂泥湯瓶,還有鋁湯瓶和錫鐵湯瓶等等。
回民喜歡用湯瓶是因為湯瓶有蓋、有把、有流水的高翹壺嘴,盛水的主體部分一般呈鼓狀圓台形,不潔之物不易進去,既方便,又衛生。
“湯”在中國古代漢語中的本意指“熱水”。所以,湯瓶逐步成了回民等穆斯林沐浴淨身用的水壺的專名了。現在全國各地清真寺的沐浴堂里都有湯瓶,一些回族聚居區經營的茶館、飯館、飲食服務行業門口以及回民家中都備有湯瓶,供洗手、洗臉和洗小淨用。有的還把湯瓶畫到飯館的門牌上,作為“清真”的標誌。
歷史
松潘
回民的湯瓶狀似茶壺,身高頸窄,撮口粗腰,頸長彎曲,腰部鼓肚,從頸到底弧形耳把,原料有錫、銅、鐵三種。銅質較受歡迎,色澤光潔,造型美觀,古樸典雅。除禮拜沐浴用,還可在客廳作擺設。
西域回回在長安圍繞著清真寺居住,那裡的飯館、食品店、小吃攤,總喜歡掛“湯瓶”招牌,作為“清真”標誌,招牌通常是用長方形木板做成,四角有“清真教門”、“清真回回”、“西域回回”等醒目的漢字。招牌上端用阿拉伯文寫著食品說明,中間繪有湯瓶、茶壺、蓋碗子、清真寺或穆罕默德寶劍等圖案,以湯瓶畫居多,它的形狀與現在使用的湯瓶略有不同,通常是鵝脖壺嘴,人耳形壺把,壺身上小下大,有古色古香的風格。回民飯館用湯瓶招牌作為“清真”標誌,能使不識字的回族
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一看招牌和經文,便可解除疑慮,大膽食用,既增進了民族間的互相團結,同時也增加了餐館的經濟收入。
凡回民飯店、食品店門前都懸掛著一塊木牌,上面畫著一個像小酒壺的東西,下面垂著一長一短兩條紅布。那上面畫的其實不是酒壺,而是洗壺,又叫湯瓶。穆斯林飯店、食品店都用一塊木牌,上面畫著湯瓶的圖案,寫上阿拉伯文“清真”的字樣,木牌下墜著長短兩面紅布條。這種牌子叫“清真牌子”,是作“清真”標誌用的,讓人一見牌子,便知道是
回民飯店或回民食品店。
作用與專利
作用
湯瓶在回族穆斯林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回族諺語說:“吃喝不成都能行,沒一把湯瓶不行。”女子出嫁,母親首先要交待小淨和大淨的順序和洗法,陪嫁時要陪一把湯瓶,讓女兒牢記“清潔是穆斯林的本分”。家裡若有人去世,必須用湯瓶為亡者沐浴。按教法規定,穆斯林在房事、月經、產後,必須用湯瓶做大、小淨。嬰兒出生、老人病故都離不開湯瓶。
按伊斯蘭教法規定,在做大、小淨時,除按順序洗滌每個器官外,舉意要想到“省察己躬,罰贖過錯,節慾檢行,止惡揚善”,“不起妄念,舉止口佳,敬語默惟恭”,做到自我反省。這樣不但衛生健康,也能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專利
申請號/專利號: 95301897
申請日: | 1995年03月21日 |
公開日: | |
授權公告日: | 1996年01月17日 |
申請人/專利權人: | 劉保學;胡其選 |
申請人地址: | 陝西省西安市西羊市36號 |
發明設計人: | 劉保學;胡其選 |
專利代理機構: | 西安文盛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霍仲牛 |
專利類型: | 外觀設計專利 |
分類號: |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