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地方,穆斯林都用一種想花瓶一樣的器皿來洗滌和沐浴,回族叫它為“唐瓶”,有“潔淨的化身”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瓶
- 用途:穆斯林用於洗滌和沐浴
- 屬性:器皿
- 造型:廣口,外卷唇,長頸,溜肩
- 含義:強調了回族人應講衛生的本分
- 分類:銀唐瓶、銅唐瓶、搪瓷唐瓶
- 傳說:某日夜間唐王李世民夢見
- 歷史:“湯瓶”古時稱“軍持”
- 主要成就:有“潔淨的化身”之稱
名稱由來,含義,分類,傳說,歷史,作用演變,
名稱由來
臨夏穆斯林都有使用湯瓶的習慣,這是因為平定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李隆基給長安的阿拉伯使者完尕斯贈送了洗壺,最初稱“唐瓶壺”,後改為“湯瓶”。其形狀像茶壺,為穆斯林洗禮淨身所用, 很衛生,也很方便。日常生活中,穆斯林也習慣用湯瓶而不用臉盆,認為洗過的髒水不能重複使用。湯瓶是穆斯林家庭的必備之物,女兒出嫁時,父母一定會為她陪嫁上一對湯瓶。
含義
許多地方,穆斯林都用一種想花瓶一樣的器皿來洗滌和沐浴,回族叫它為“唐瓶”,有“潔淨的化身”之稱。“唐瓶”的造型一般為廣口,外卷唇,長頸,溜肩,高直身,從肩往下漸收,平底。肩部一側置管狀短流,另一側塑帶式曲柄連於頸部。 回族人有不用“回頭水”的常規,這種大肚小嘴的水瓶使用起來既衛生又方便。回族人有句俗語:“沒有三把水,不算好回回”,強調了回族人應講衛生的本分。
分類
唐瓶根據質地的不同分為銀唐瓶、銅唐瓶、搪瓷唐瓶,鐵唐瓶,
陶瓷唐瓶,還有鋁唐瓶和錫鐵唐瓶等,回族的多數人家用陶瓷湯瓶,
它圓肚小嘴上有耳把子,比較厚實、耐用。
傳說
某日夜間唐王李世民夢見一個身穿綠袍,頭纏白布,深眼窩、高鼻樑,漆黑臉膛,身量不高,左手拿一把“湯瓶”的人,右手托住塌下來的大梁,救了皇駕。次日早朝時,唐王講了此事。大臣徐茂公站出來稱道:“這人不是中原人,是西域人。唐朝江山要叫西域人來保哩。”唐王著徐茂公以唐朝小伙子六十人換回六十個西域人來保江山。為首的就是宛尕斯巴巴,在古爾邦節那天到達了皇都長安。
宛尕斯巴巴到了長安,唐王親自出宮門迎接,以兄弟相稱。唐王還下了一道聖旨,上面寫道,宛尕斯巴巴自由進出宮門,任何人不得攔阻。宛尕斯巴巴和唐王平起平座,任何人不得干涉。唐王還命尉遲敬德將軍監修了幾座清真寺,相傳廣州懷聖寺、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的前身就是敕建的清真寺。
宛尕斯巴巴住在長安,日子一長,想家了,隨著宛尕斯巴巴一齊來的阿訇、滿拉(海里凡)也嚷嚷要回家。宛尕斯巴巴緊鎖雙眉,整日唉聲嘆氣,愁眉不展。唐王就命人打了一把金壺賜給宛尕斯巴巴,叫他做淨身洗滌之用。這把金壺因系唐王所賜,即名“唐瓶”。從此以後,世世代代的回回,家家都有一把銅質的“湯瓶”,其實就是“唐瓶”。銅和金一個顏色,都是金黃金黃的,又乾淨,又耐用。自從唐王賜“唐瓶”以後,宛尕斯巴巴再不想回西域了。 又過了一些日子,唐王想;宛尕斯巴巴帶領來的回回,都是單身,沒有家小,以後都無常了,唐家江山沒有西域人來保;這可是一樁大事,非解決這個問題不可。於是就召開大會;給西域回回娶親。自此,回回在中原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在回民中間,還有“回回大大(爹爹),漢民娘娘”的說法。
這個民間傳說是寧夏西吉縣興隆鄉單家集單南村馬元清(72歲)、拜文海(70歲)口述。流傳在寧夏西吉、海原、固原一帶。
歷史
唐瓶即“湯瓶”,“湯瓶”古時稱“軍持”或“君池”,意為瓶或壺,製作工藝和樣式源於古波斯和中亞一帶,在波斯薩珊王朝時期其製作工藝水平達到鼎盛。隋唐時期,隨中土和中亞波斯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回商人的貿易往來,大量樣式精美做工考究的湯瓶也隨回回商人來到中國,被稱為“唐瓶”、“唐壺”或“唐瓶壺”,後來國人根據諧音叫成“湯瓶”。
作用演變
歷史上的回回人東遷時,不是一下子就來的,而是前後陸續來的。一些走在前面的回回住在沿途有人家的地方,他們惦記後來的人,給後面的人準備吃喝,又怕後面的人不知道哪一家是回回,就把湯瓶壺放在窗台上,後面的人一看就知道。後來湯瓶放下一個,被人偷走一個。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在木板上畫一個湯瓶,並寫上回回字,後面人一看就明白。久而久之,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賣東西,開飯館,就掛上湯瓶牌瓶表示自己是回族。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兵起義。有一天,在河北滄州地區某一回族村莊附近,起義軍和官府兵展開激戰。當時起義軍的一位軍官被敵軍砍傷,鮮血直流,生命垂危。這情景正巧被遠處一位回族村姑看見,把起義軍軍官救下來後背到家中,包紮好傷口,護理調養。義軍軍官傷愈臨行時,對這個家庭千恩萬謝,他囑託說:“今後,你們回回家門口掛上唐瓶壺,我們義軍就知道了,一定盡力保護。”打這以後,一有戰爭,村裡的回族人就在門口掛上唐瓶。後來,明朝回族大將軍、開國元勛常遇春知道了這件事後規定:“凡我回回者,都掛唐瓶也!”。自此,回族人家掛唐瓶的做法蔚然成風,久而久之,不但回族人家掛,回族人開的飯館、飲食攤點及其他回族經營場所也掛起了唐瓶,並由原來的唐瓶改了成了畫有唐瓶圖案的木牌,相沿成習。早期的唐瓶牌多為木製,唐瓶圖案邊寫“西域”、“回回”、“清真”等字樣,並配以香爐、花草、禽毛撣子、拂塵等圖案襯托,很具有回族特色。
隨著的時代的發展,各族人民團結平等、相處和諧、親入兄弟,回族人已沒有在門口掛唐瓶牌避免戰亂傷害的習慣。但這種唐瓶牌在回族聚集區使用還是很普遍,被廣泛用在飯店、糕點坊、食品廠、食品店,以及品種多樣的回族人經營的攤位上,除了先前的木牌外,還有了搪瓷、輕鐵、錫鐵、鋁鐵、塑膠等新型材料。
雖然唐瓶牌的用途已和原來有所改變,但其對回族的的意義卻依然深遠:唐瓶的來象徵著回族的未來;聯繫到了回族與兄弟民族的美好友誼和交往;也表達出了回族人愛清潔的本分和習俗。當今這個時代,唐瓶也提醒著回族人洗刷著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素質,振奮民族精神、保持民族氣節,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傳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