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錫作器,古已有之。宋人曾有“茶宜錫”,“若以錫為合(盒),用而不侈”的記載,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實物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長洲人(今蘇州)文震亨在論述湯瓶茶壺時說:“錫壺有趙良壁者亦佳,然宜冬月間用。近時,吳中歸錫,嘉禾黃錫,價皆最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歸復初款錫茶壺
- 外文名:Tin teapot with inscriptions Gui-fu-chu
- 通高:8.5厘米
- 年代:明
名稱,產品特點,館藏信息,
名稱
中文名稱: 歸復初款錫茶壺
英文名稱:
產品特點
“茶宜錫”適用而不侈
”可是他同時又稱“湯瓶,鉛者為上,錫者次之。”歸錫指揚州歸復初製作的錫壺;黃錫指嘉興黃元吉做的錫壺。黃亦作王元吉。大約在道光年間(1821—1850年),太湖之濱興起了一種新工藝,將紫砂與錫相結合成型。具體講,是在紫砂壺的外面包上一層錫皮,並在錫皮上刻出詩畫,像紫砂壺的裝飾一樣。壺底仍是紫砂,多數也刻上題款或鈐蓋印章。有些壺的蓋鈕、壺把和壺嘴另用玉石鑲裝,也有用錫片剪成各式各樣的花形,貼在紫砂壺上。至於為什麼要用錫片來包紫砂,說法有多種。有的認為紫砂易碎,用錫包裹起來比較穩妥。有的認為錫中“含毒砂”,且傳熱較快,所以很少用錫來製作飲食器具。但錫又有許多長處,如取材方便,質地柔軟,易於錘鍛。於是,借紫砂為坯,外包錫皮,並與嵌玉、鏤木技術相結合的新工藝便誕生流傳開來。可以這樣說,包錫紫砂壺的問世,是對錫茶壺的一大改進。
“龜趺負石”的造型
這壺造型扁方,四隅修園,壺身前側稍稍凹入,使得短短的壺嘴像是一個縮回的頸子。正與壺嘴相對的另一側面,作者又將它做成微微隆起緊緊與半圓形的環把連線,乍看一眼就像是翹起的拖尾。壺底兩側各綴一個兩端扁圓,狀似腳踏的條足。如從壺嘴方向看去,簡直就是一對前蹄。另外,還應注意的是壺身以柔和為主,沒有一條直線。但從肩部以上就出現了抹角、方頸和壓蓋,蓋上綴長方形穿孔紐,紐頂由兩層大小白玉各一片組成作為裝飾。由此說,這件錫茶壺的造型倒有點像“龜趺負石”的影子。
“歸錫”
壺底刻陰文行書,“歸復初制”方印。歸復初,名復,生卒年月待考。“歸錫”的名氣很大,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在揚州一家專賣宜興土產的店鋪里,除開紫砂茶具外,還有錫壺出售,而且是“歸復初所制錫壺為貴”。
館藏信息
規格:
出處: 品味清香:茶具
類型
質地類型: 錫器
功用類型: 茶具
欄目關鍵字: 明清茶具
收藏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主題詞或關鍵字: 茶壺
輔助分類項: 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