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來歷
湟水穿流於峽谷與
盆地間,形成串珠狀河谷。下遊河谷寬闊,富水力資源,灌溉便利。當春夏之際,
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寧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後注入湟水,遂河水驟漲,波濤洶湧,故稱“湟流春漲”,為
西寧古八景之一。
在湟水的哺育下,河谷地帶至少在宋代以前是到處草木叢生,綠樹成蔭。北宋李遠在《青唐錄》中描述當時湟水流域是“宗河(湟水)行其中,夾岸皆羌人居,間以松篁(篁概指灌木也),宛如荊楚(江南地區)。羌人多築物而居,激流而碨(水磨)”。由此看來,所謂的西寧“拉羊皮不沾草”並非從古如今,而是大自然對人們破壞生態平衡的薄懲。隨著人們愛護環境意識的提高,也不會永遠這樣。
基本介紹
湟水河又名西寧河,指流經西寧城北的黃河重要支流。當春夏之際,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至西寧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後注入湟水,遂河水驟漲,波濤洶湧,故稱“湟流春漲”,為
西寧古八景之一。 湟水河是高原人生命一代代獲得延續和繁衍的搖籃,又被稱為“母親河”, 當地百姓稱之為“生命之水”。早在四、五千年前,高原人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
河湟文化。湟水河在四季的歡歌里揮灑著雪白的浪花,不因寒冷而調零,鑄就了高原人堅強的性格。這條河流又似一條銀白色的
哈達,賜予高原人幸福和吉祥。
湟水是黃河上游最大的一個支流,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流經
湟源、湟中、西寧、平安、互助、
樂都、民和, 省內長349公里, 在蘭州達川西古河嘴入黃河,全長370公里。幹流省內流域面積161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1.6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4億噸。幹流人口296萬,占全省總人口的 57%,耕地面積441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49%。兩岸山巒重疊,峽谷與盆地相間分布。巴燕峽、湟源峽、小峽、大峽、
老鴉峽和湟源、西寧、平安、樂都、民和等盆地,一束一放,形成串珠狀的河谷地貌。湟水谷地與龍羊峽以下的黃河谷地合稱為河湟谷地。海拔較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是
青海開發較早的地區。
青海省東部,發源於海晏縣包呼圖山的湟水河全長僅349千米,到蘭州市西面的達家川流入黃河。湟水河像是連線內地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條金色絲帶,349千米的全長便孕育西寧和蘭州兩大省會都市和兩個以“平安”命名的城鎮(青海省
平安縣平安鎮和蘭州
紅古區平安鎮),這一切在全國來說都是絕無僅有。蘭青線路是名副其實的“天路”和“平安路”。這一切儘是述說湟水的驕傲和自豪。
工農業最集中
湟水幹流地區是青海省的政治、經濟、
文化和交通中心。該流域內集中著
青海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也是工農業最集中的區域。
湟水河包括支流大通河的總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其中85.7%的面積在青海省境內。 湟水由青海入甘肅後,向東南流經蘭州市
紅古區與青海省
民和縣和甘肅省永靖縣之間,至
蘭州市西固區的達川,注入黃河,史稱
金城河。湟水在
甘肅境內長73公里。
清代西寧詩人張思憲有詩讚道:“湟流一帶繞長川,河上垂楊拂翠煙。把釣人來春漲滿,溶溶分潤幾多田?” 若漫步湟水岸頭,縱目四望,只見長虹臥波,岸柳倒映,公路如砥,高樓似林,良田漠漠,渠道縱橫。夜裡萬空燈火,映入清波,如抖落一天星斗,萬斛明珠,風景煞是宜人。
水系幹流
在西寧以上稱
西川,在西寧附近匯入北川和南川。幹流谷地開闊且川峽相間,兩岸匯入較大支流有40餘條。除大通河外,多與幹流垂直,呈羽毛狀形態。支流大通河,發源於祁連山托勒南山南麓,青海省
剛察縣的木里山,河源高程4 520米。流經門源,至民和縣享堂匯入湟水,入湟口高程1 727米。河道長561公里,比湟水幹流長187公里。若從匯入點計算,則比干流長256公里(若按河源惟長的原則,支流將升格 為幹流),這又構成湟水水系的另一個特點。湟水流域氣候為典型的
大陸性氣候。由於流域地勢西高東低,並有盆地、高山影響,所以氣候垂直變化明顯,且地域差異大。愈向上游氣溫愈低,降水量增大,蒸發量減小,多潮濕沼澤地。流域年平均氣溫0.6℃~7.9℃,最高氣溫34.7℃,最低氣溫-32.6℃ 。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局部地區可達600毫米。湟水幹流谷地,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無霜期西北部山區為31天,東南部丘陵區為130~180天。
西寧地區有歌謠云:“古城氣候總無常,一日須攜四季裝。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概括了當地的氣候特點。?
水土流失
湟水流域的水資源,據民和、享堂兩水文站1940~1984年實測,年平均徑流量為46.3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15.2 萬立方米。其中大通河
年徑流量為28.7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產水19萬立方米;湟水幹流每平方公里產水只有11.4萬立方米。流域年輸沙量2241萬噸,年平均侵蝕模數736噸每平方公里,其中大通河年輸沙量只323萬噸。湟水幹流年輸沙量1 918萬噸,年平均侵蝕模數1250噸每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耕墾指數較高的丘陵地區,水土流失相當嚴重。?
由於人口、耕地分布不均,各地水資源利用的差別甚大。湟水幹流平均每畝耕地只有地表水341立方米,再加城鎮生活及工業用水,已感嚴重不足。而大通河流域平均每畝耕地有地表水4 748立方米,卻遠沒有開發利用。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調節餘缺,青、甘兩省都提出調引大通河水的要求。
歷史發展
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
春秋時期以前,湟水流域“少五穀,多禽獸”,人們主要依靠射獵為生。周考王五年(前436)羌人無弋爰劍由
秦國逃到河湟後,把從秦地學到的農牧業生產技術和經驗傳播到這裡,河湟地區的農牧業生產逐漸發展起來了。西漢
趙充國屯田以來,引湟灌溉,直到
宋代何灌在西寧等地興修水利時,漢唐故渠仍然可考。湟水滋潤著河谷大地,孕育和發展了湟水流域的農業文明。
清代初年西寧道僉事楊應琚描繪湟水流域是“漠漠皆良田”,“溪外一片沙鷗白,麥中幾片菜花黃”,優美的環境使他產生了“何妨湟水作桐鄉”,願生於斯,老於斯的願望。
在湟水的哺育下,河谷地帶至少在明以前是到處草木叢生,綠樹成蔭。北宋李遠在《青唐錄》中描述當時湟水流域是“宗河(湟水)行其中,夾岸皆羌人居,間以松篁(篁概指灌木也),宛如荊楚(江南地區)。羌人多築物而居,激流而碨(水磨)”。在那茂密的叢林中野生動物成群結隊,連麋鹿等大型食草動物也優遊於其間,有清
乾隆年間西寧府學教授屈筆山西寧東郊《觀獵》詩為證:雨罷風和黃鸝鳴,高原原上景清明。 無營散兵東郊出,麋鹿不猜弄晚晴。
農田水利發展
湟水流域的水資源利用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幹流川區的農田水利發展,可追溯至
漢宣帝時。他曾遣使趙充國屯田湟中,引水灌溉農田6萬餘畝。當時為了有利於屯田區的交通,還橫跨湟水建橋約70座。至清
乾隆年間,湟水兩岸已有引水渠道約200條,灌田38萬畝。
民國年間曾在西寧附近的一條支流上修建西寧水電站,裝機220千瓦,是當時黃河流域僅有的三個水電站之一。
污染調研
青海省政府對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制定了《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這是省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體現,省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思路是正確的,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搞好環境保護,已成為廣大幹部民眾的共識,這是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
湟水河污染主要物是
氨氮、生化需氧量等有機物,個別河段有六價鉻、揮發酚等超標現象,且幹流超標河段數大於支流。水質污染河長的90%均發生在進入西寧市後的各河段,如西寧市區、團結橋、小峽橋等3個幹流河段和南川河口、朝陽橋2個支流河段。其中小峽河段的氨氮在枯水期超標4.1倍,南川河口在豐水期氨氮超標12.5倍,生化需氧量超標3.7倍,此河段為污染最嚴重的河段。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劉春耀帶領的省人大常委會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調研組,從湟水河源頭到湟水河青海段民和
回族土族自治縣享堂大橋,深入企業、污水處理廠、田間地頭,調研湟水河污染防治情況。
湟水流域水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隨著沿湟城鎮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活廢水排放量逐漸增加,污水處理廠建設相對滯後,生活廢水處理率較低,湟水流域水環境質量沒有得到根本好轉,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依然存在,已嚴重影響流域內農業的用水安全和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
調研組指出,湟水河水量明顯減少,河流自淨能力差是湟水流域水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徹底解決湟水流域水污染問題,就必須加快實施“引大濟湟”工程,通過該工程的實施,既解決流域內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以及農業灌溉用水,也能提高水體的自淨能力,對省會西寧市和人口高度集中的東部農業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防治意義重大,建議儘快批准青海拾引大濟湟”工程的實施。
污染治理
在
挪威政府的大力援助下,2006年-2008年三年內西寧市和挪威政府將共同斥資2472萬人民幣提高和完善湟水河
西寧地區水污染防治能力,到2010年,使湟水河流域90%的水域達到國家河水水
質指標。這是10月22日從中挪合作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設子項目成果研討會上獲悉的。
西寧市
環保局挪威辦負責人趙生秀告訴記者,近年來,由於西寧地區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農用化學殘留物及其他有害物質未經處理排入河中,造成黃河上游(湟水河)地區嚴重污染,影響了河流水質和青海省經濟的發展,也對下游地區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威脅。為了避免情況的進一步惡化和可能實現恢復河水水資源,西寧市環保局和挪威水研究所等部門從2007年10月22日啟動共同實施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設項目。
治理完成情況
項目包括示範改善城鎮與郊區水供給服務的方式方法、示範改善城市和郊區的生活污水與工業污水的管理服務的方式方法、設計建立湟水河污染應急回響系統等10個子成果,經費1872萬元人民幣由挪威政府提供,600萬元人民幣由西寧市政府和
西寧市環保局提供。目前已經完成第一個子項目。
污水排量
2003年,約有8100萬噸污水排入湟水流域,其中工業廢水2705萬噸;
2004年,約有9944萬噸污水排入湟水流域,比上年增長21.3%。其中工業廢水量2224萬噸,比上年降低17.8%;
2005年,排入湟水流域的污水總量猛增到1.42億噸,占全省總量的73.5%;
2006年,排入湟水河流域污水總量約為1.41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量4906萬噸,生活污水量9204萬噸;
2007年,約有1.4585億噸污水排入湟水河,比上年增長3.4%,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5153萬噸。整個湟水流域成為碳化矽、水泥、鐵合金等高污染企業的集中區,監測表明,空氣品質近年來持續下降。
從這組數字中,不難看出,短短5年時間,湟水河的污染量逐年遞增。尤其2005年污水排放總量達到億噸以來,每年,湟水河要吞掉上億噸污水,其中,生活污水占很大比重,“母親河”在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