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民間武術

湛江民間武術

湛江民間武術,即湛江地方武術,又稱國術,國技或武藝,湛江俗稱“打功夫”,在湛江已有悠久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湛江民間武術
  • 外文名:無
  • 武術:又稱國術,國技或武藝
  • 代表人物:李賢周、李英才
簡介,起源和沿革,民間武館,民間武館,代表人物,

簡介

起源和沿革

最早的湛江民間武術,應源於生息、勞作、生存的人類本能需要。湛江地處亞熱帶,地形丘陵居多,熱帶雨林植物茂盛,便於野獸棲息,繁衍、橫行。史書有載“高雷廉三郡多虎”,嚴重危害人畜安全。為對付自然界的兇猛野獸襲擊,人們自發組織群體進行防範,出現徒手或器械的進攻、防禦等演練,日後演變成為各地的民間武術。至於外地傳入的武術,一般都有成熟的套路,規範的要求。相傳最早傳入湛江的武術是福建少林派武術,傳入時間有說於宋朝後期,也有說唐朝已有。承傳都慣於口授身教,沒有詳盡文字記載,故具體何時存入,難於查考。
湛江民間有廣泛的愛好武術傳統
湛江民間武術的沿革,大致有四個主要渠道。一為歷代的駐軍。軍隊以習武為本職,湛江歷代駐軍的主要將領和部隊,多為從中原調入。這樣,就便於將源遠流長的中原武術,帶到僻遠的祖國大陸最南端。特別是每年秋季都要進行一次大檢閱的“都試”,激勵軍隊嚴格訓練,促進習武開展。如後來散落於民間的“陣操”、“對練”、“實用進攻與防禦”、“十八般兵器的使用”等,部分融進了地方的民間武術。二為歷代朝政在民間村落設立的團練。團練有一定的組織架構,派教或掌教團練的,多是軍隊中的骨幹或南來北往的武學精深者。授教內容多為實用的進攻與防禦等近身武術,以及武術器械的使用,影響和促進各村落的民間武功傳授和發展。三為長期以來各地習武之人開辦的武館。武館開班為教,任教者一般都有幾道“散手”,集精粹武術而傳。地域廣闊,學員眾多,影響深遠,是湛江民間武術傳授和發展的主要渠道。四是古代實行武舉制。特別是明清時期,習武晉仕之風較盛,激發民間習武應考追求功名崇尚,促進民間武術發展。海康縣康熙三十五年(1696)至光緒十五年(1889)近200年,先後有40人考中武舉。唐家鎮杜陵村人吳國棟於光緒九年(1883年)考取武進士,誥封二品武功將軍。清代吳川縣共有17人為武科舉人,上杭人易中於乾隆四年(1739年)登虎榜,為吳川第一開甲科武進士。徐聞縣清代出武舉人18人,進士3人。武舉應考對湛江民間武術的發展有一定激勵作用。

民間武館

湛江過去的民間武館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鄉村為單位的民間業餘練武場所,多在鄉村的祠堂、廟宇或禾堂、學堂進行。師傅由本鄉村懂得武術之人任教,也有請外來俗稱“功夫頭”的當師傅,活動多在農閒時候。另一種是城鎮帶有專業性傳授武術的武館,又叫國術館。設在有較寬闊場地的屋宇,一般由會打拳弄棍的人自任教頭設館,招收學徒,收取一定佣金,學徒來自社會各階層。有的武館教師有跌打醫術專長,也兼看病賣藥。
上述兩種武館都以健身自衛為宗旨。拜師時舉行一定儀式,鄉村武館向列祖列宗神位跪拜,城鎮武館向關公畫像或華光神膜拜,發誓習武不欺弱小,不做壞事,不為非作歹,不傷天害理。武館中備有古代的刀、矛、劍、戟、藤牌等兵器供學徒練習,此外還有土製的石砧、石擔、沙包、沙袋練臂力。武館逢年過節,都會參加當地慶祝活動,持槍佩刀集眾隨行於游神廟會隊伍中,表演拳腳、舞槍、耍棍、跳躍等拿手的武術節目,顯示武館威風。武館還派出獅班取青,取青是各武館實力較量和大顯身手的重要項目。所謂青者,是用紅紙包若干錢銀及生菜一束,掛在高處,讓獅子擷取。有的青高達二三層樓,技能高的獅班,可疊幾層人梯,表演高難舞獅動作取青,從而提高武館知名度,擴大影響。

民間武館

雨花台——開設年代:宋朝鹹淳年間。地點:雷州府參將署前阜民橋,古稱古園通寶閣。主要傳授:少林拳、李綱鐧等。
功班——開設年代:明末。地點:徐聞鄉間。主要教授:陣操、對練、集體進攻與防禦等。
高山武館——開設年代為清光緒二十年,地點位於雷州城南門市,掌門人高山公、傳授洪、蔡南派兩家拳術及器械武術,獨創高蹺龍舞流傳至今。
獅子會——開設年代:清末。地點:吳川隔塘和大塘(梅菉頭)一帶。主要傳授:洪、劉、李、蔡、莫南派五大家拳術的十大型中前五型:龍、蛇、虎、豹、鶴,以及由此演變的器械武術和武術醒獅(傳統地獅)。
英武堂——開設年代:清末。地點:廉江清平,創辦人李英才。主要教授:散手(即從南派拳術中拆卸而出的實用性進攻與防禦徒手武術)、各種武術器械使用(其中並夾雜有從廣西流傳而來的一些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慣用的勾頭掃腿實用武功。)
振武堂——開設年代:1920年。地點:廉江良垌。湛江太平、東海、遂溪、雷州也曾設館,師傅肖康榮。主要傳授:拳的套路以虎形為主,飛鏈、軟鞭、棍等器械使用。
尚武堂——開設年代:1920年。地點:廉江良垌。吳川、化州、廉城、湛江郊區也曾設館,師傅肖永標。主要傳授:洪拳為主,十大形頭齊全;蔡家、李家快拳;槍對三節棍、大刀槍、徒手對刀等器械對練;著名拳路有洪家頭李家尾、龍虎鬥、虎豹合等。
光武堂——開設年代:二十世紀30年代。地點:廉江良垌,師傅梁榮章。主要傳授:洪拳為主,雙人拳對練、大刀對槍、5人大刀、6人棍樁等。
群英堂——開設年代:1930年。地點:廉江安鋪。廉城、廣西合浦、東興、北海等地也曾設館,師傅許展。主要傳授:五行形意拳、六點半棍、八卦等。
聯武堂——開設年代:1935年。地點:廉江安鋪,師傅譚光漢。主要傳授:蔡家拳兼北派,刀、槍、劍、戟、鞭、棍等十八般武藝。
國慶堂——開設年代:清末。地點:遂溪黃略龍灣。創館人李賢周。主要傳授:散打、條櫈、醒獅。
湛江慶武堂館址(黃日榮/攝)慶武堂——廣州灣(今湛江市)最早的武術館。開設年代:清末,距今約120年以上。地點:湛江赤坎潮州街附近。創始人黃金龍,化州人。分支館有大、小同書會、培才武術館等。主要傳授:洪拳、蔡家拳、梅花棍等。今易名為赤坎武術團,館址移至赤坎文章村內。慶武堂第一任館長:黃金龍(清末民初);第二任館長:王文海(民國時期),第三任館長:王保(1980年),第四任館長:葉土平(2001年),一百多年來培養的武術弟子達十萬人。
鎮武堂——前身慶樂館。開設年代:二十世紀20年代。創始人梁躍初,湛江市龍頭人。最初館址在赤坎牛皮街,後遷新華路。傳統武術有:洪拳、梅花棍、雙頭棍、雙頭槍、雙刀。第一任館長:陳國祥;第二任館長:楊正;第三任館長:李如經;第四任館長:吳木。
群英社——初名武術館。開辦年代:1941年。地點:湛江市赤坎今光復路舊鎮龍園。創館人李俠雄,外號“哥大”,吳川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中共南路特派員溫焯華、陳信才委派,於1941年在赤坎開辦武館作隱蔽,設立南路革命聯絡站。1945年11月定名群英武術社。武館以“學武習武、強國強身”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在開展革命工作的同時,武館積極開展民眾性武術推廣工作。主要傳授:洪拳,突出各種武術器械的進攻與防禦。吳川、遂溪、湛江郊區等鄉村設有分館。
義和堂——開辦年代:1947年前後。地點:湛江市霞山長橋碼頭邊,主要傳授:洪拳。教授對象:當時的碼頭搬運工人。
國術館——開辦年代:1938年中秋節前夕。地點:吳川坡心嶺村。創始人肖光護,中共黨員,受上級黨組織委派到梅菉開展抗日救亡工作,以開辦武術館為掩護,發展進步力量,進行抗日。坡心嶺國術館成立後,隨即成立的國術館還有梅菉頭國術團,團址在梅菉祖廟,教頭為張法亨;隔海村石橋街國術館,教頭為孫均泰;水口渡街三官堂國術館,教頭為李俠雄。這些武館以民間組織形式習武,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肖光護積勞成疾病逝,上級黨組織委派林林到梅菉繼續以國術館為陣地,進行革命活動。1940年在梅菉中山公園工人宿舍,掛牌成立英志堂。為擴大組織,林林派骨幹分頭到吳川、化州等鄉村開設國術館。吳川各地的國術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作出重大貢獻。
此外,較著名的武館還有:1884年雷州城南門市設立高山武館,收徒授藝,創立高蹺龍舞,很有影響。1899年徐聞城鎮開設的東關武館,由客籍福建武師高道傳授洪家拳;1900年徐聞縣城開設的英武堂武館,習武有300多人;1938年徐聞縣城開設的徐聞縣國技研究社,會員有101人;1930年海康縣開設的伏波關武術館;1938年麻章太平開設的同慶軒武術館等。
改革開放後,各地武術團體、堂館相繼湧現,如雨後春筍。一些原解散的武館恢復或重建,新成立的武館星羅棋布。據吳川縣不完全統計,共有武館300多個,參加練武1.5萬人,武術教練有200多人。雷州市申請獲準具備資格的民間拳師達120多人。不少武館,推陳出新,有所建樹,除繼承傳統武術外,還有獨特的創新項目,參加全國、全省比賽獲優異成績。

代表人物

李賢周(生卒年代不詳),據訪問應為清光緒年間出生,解放前已逝世,遂溪黃略石盤人,教授武術並參加過黃略人民抗法鬥爭,遂溪龍灣同慶堂武館創辦人。主要武術為集取上六府,洪、劉、李、蔡、莫五大門南派拳術,結合湛江鄉間特色的徒手進攻與防禦(散打),以打條櫈、檯樁出名。設館授武遍及雷州、麻章、東海島等周邊。
李英才(1906—2004),男,廉江清平英武堂創辦人。主要武術為在南派的刀、槍、劍、拳基礎之上,演練成獨有的實用套路,並在南派散打中,揉合了廣西流傳下來的太平軍盛傳的勾頭掃腿實戰功夫。李英才授徒無數,後為徐聞縣武術教練的張學清,也曾拜其為師,李英才於2004年逝世,享年98歲。
梁龍標(生卒年代不詳),男,據考應為清光緒年間出生,廉江人,解放前已在武術界成名,也曾到湛江赤坎等地教授武功,但主要是以做大戲(粵劇)飾武生為主。主要武術為快馬功夫,即從傳統南拳的打沙包改為打板櫈、打檯樁,後更發展為打四輪車。手腳並用,勾去打來,靈活快捷,實用兇猛。
黃金龍(生於清光緒年間,卒於上世紀40年代),男,化州笪橋人,時為湛江赤坎慶武堂武術總教練。主要傳授洪拳。慶武堂開辦於清末,是湛江市最早的武術館,也是湛江的武術策源地之一。黃金龍為湛江的武術發展和推動起了很大作用。
梁躍初(1900至上個世紀60年代),男,湛江市郊龍頭芬水村人,為湛江赤坎鎮武堂創始人和武術教練之一。主要教授武術洪拳。梁躍初培養了大批武術精英弟子,遍布各地,活躍在武術界,為促進湛江的武術事業發展貢獻甚大。
李俠雄(1913—1998年),男,民間尊稱“哥大”,吳川長歧下倉村人。早年在吳川獅子會學武,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委派於1941年到赤坎創辦群英社為掩護,建立南路革命聯絡站。李俠雄擅長洪拳,是湛江武術界公推洪拳打得最好的人。身體硬健,80多歲高齡,尚能一個人騎腳踏車從湛江至吳川。
李宙雲(1917—1994年),男,民間俗稱“妹仔”,遂溪石盤人。早年入湛江赤坎鎮武堂學武,為鎮武堂第一代弟子。勤學苦練,善於進取。上世紀40年代前後,通過一上海流落湛江賣藝人,學得一套梅花棍和袖標、梅花針等武術暗器,後在南派武學的深厚基礎上,將北派的梅花棍演練得出神入化。1958年5月,代表湛江地區參加在廣州舉行廣東省武術比賽,一鳴驚人,獲梅花棍第二名;同年參加全國武術比賽,獲梅花棍一等獎。為湛江武術界第一位全國冠軍
許鳳祥(1927—),男,今為雷州市體育運動局退休武術教練,遼寧撫順人。解放初在茂名露天礦地質測量隊當技術員,因自幼習武,北派功夫嫻熟,後被抽調到湛江地區體育運動委員會。1958年5月,代表湛江地區參加在廣州舉行的廣東省武術比賽,其一套吳氏太極拳最稱著。1962年調海康縣體育運動委員會任武術教練,先後培養出亞洲南拳冠軍馮維斌、鄧家堅;世界南拳冠軍何強。
張學清(1939—),男,廉江營仔人。早年跟長他10多歲的大哥張燕石在湛江赤坎國術館學武,聰明好學,技貫南北。1959年考上武漢體育學院,成為湛江武術界第一個接受系統武學高等教育之人。後分配到武漢雜技團,一生鑽研南北兩大流派武功精華,後回湛江任徐聞縣武術教練,培養出眾多優秀武術高手,其中姚月珠、張建國為全國和全省武術冠軍。
肖康榮(1884—1987年),廉江良垌鎮崇山村人,綽號大鼻榮。肖康榮於1920年創立振武堂。性格剛烈,力大無比,其特長功夫是飛銅錢(可以將銅錢飛出成一條直線,中者受傷),善鷹爪,名震一時。在湛江、太平、東海、雷州、遂溪等地設館授徒兼行醫,主治骨傷科。拳的套路以虎形為主。
肖永標(1892—1978年),藝名鐵九仔,廉江良垌鎮篁竹村人,以腳功見長,常常用腳踢斷牛特(拴牛木樁),“鐵九仔”在江湖上名聲遠遠大於真名。1920年創立尚武堂,強調“未學武先立德”。堅持正義,除惡安民。在法帝國主義侵略湛江期間,曾在湛江湖光牛姆嶺,親手打死搶掠百姓,無惡不作的匪徒多名,搗毀匪巢,為民除害,“威震雷廉兩府”。肖族也被政府授予“雙丁”的特殊待遇。族中為嘉獎肖永標義舉,破格讓肖從40歲開始領宗祠享(一般情況是60歲以上才可享受此獎賞)。肖永標在吳川、化州、石城、湛江郊區等設館授徒兼行醫,徒弟眾多,武功突出者不少,其子肖聯升(1933——),學得內家真傳功夫,在傳統洪拳基礎上博採眾長,集蔡、李、莫諸家於一體,擅長穿心拳,螳螂腿。肖聯升曾獲湛江武術比賽南拳(虎拳)第一名和省武術比賽第二名。
龐康娣(1925——),男,坡頭區官渡北馬村人,以經營中草藥及行醫為生。青少年時曾在湛江鎮武堂學武,善打洪拳,解放後又到廣州參加武術培訓,洪拳更為稱著,在全國和全省武術大賽獲優勝獎和一等獎。上世紀80年代,他的洪拳名家套路,經整理,以照片的形式述著成《洪拳》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洪拳》是湛江武術界的第一本專著,在國內外產生一定影響,海外不少武術人士專程到湛拜龐為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