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學派

湘鄉學派是清末湘軍首領曾國藩羅澤南劉蓉創立的學派,因三人都是湖南湘鄉人,故名。其中以曾國藩影響較大。清中葉,漢學盛而宋學衰,此派力挽其弊,以宋儒程、朱之學為根本,兼研訓詁名物、典章,於漢學家畜亦采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鄉學派
  • 外文名:xiangxiangxuepai
  • 創立人曾國藩
  • 名稱來源:此學派因其籍貫而名。
  • 學術主張:格律聲色,法愈嚴而體愈尊
簡介,學術主張,

簡介

湘鄉學派是曾國藩所創立的學派。曾國藩(1811~1862),原名子城,字伯涵,一字滌生,清湘鄉(今屬湖南)人,此學派因其籍貫而名。
曾國藩家學有其子紀澤、紀鴻等承傳。其弟子有黎庶昌俞樾黃彭年吳汝綸、劉書年、張裕釗、李鴻裔李榕薛福成等。其交遊者盛多,有梅曾亮、朱綺、龍啟瑞王拯、馮志沂、苗夔唐鑒、何桂珍、錢泰吉陳奐、劉□菘、柳興恩、夏□、吳廷棟湯鵬、劉棠階、倭仁、竇□、何秋濤莫友芝、羅澤南、李續賓張文虎馮桂芬、郭嵩烹、邵懿辰何紹基吳嘉賓吳敏樹胡林翼左宗棠劉蓉周壽昌、劉傳瑩、孫鼎臣、郭柏蔭等。國藩從游者有方宗誠、程鴻詔、李元度等。

學術主張

清中葉漢學盛而宋學衰,湘鄉學派力挽其弊,以宋儒程、朱之學為根本,兼研訓詁、名物、典章,於漢學家畜亦采之。曾國藩論學,兼取漢宋之長,要之致用,一生尤致力於復興宋代理學。當時漢宋之爭最烈,國藩務調和二者,以為義理、考據不可缺一,指出:“文之純駁,一視乎見道之多寡以為差。所謂見道多寡之分數何也?曰:深也,博也。後之見道不及孔氏者,其深肩差焉,其博有差焉。能深且博,而文復不失古聖之誼者,盞氏而下,唯周子之《通書》、張子之《正象》,醇厚正大,邈然寡儔。許、鄭亦能深博,而訓詁之文,或失之碎;程、朱亦能深博,而指示之語,或失之隘。其他若杜佑、鄭譙、馬貴與王應麟之徒,能博而不能深,則文流於蔓矣。游、楊、金、許、薛、胡之儔,能深而不能博,則文傷於易矣。由是有漢學、宋學之分,斷斷相角。竊欲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以為文,復臻於無累。”曾國藩為文,深受桐城派的影響,黎庶昌認為:“曾氏之學,蓋出於桐城,固知其與姚先生之旨合,而非廣己於不可畔岸也。循姚氏之說,屏棄六朝驕麗之氣,以求所謂神理氣味、格律聲色,法愈嚴而體愈尊。循姚氏之說,將盡取諸儒之多識格物、博辨訓訪,一納諸雄奇萬變之中,以矯桐城末流虛車之飾。其道相資,無可偏廢。”
曾國藩亦不排斥西學,時海禁初開,有志之士,爭習西學,他首派學生赴西方留學,“肄習學藝,造就甚多”。曾國藩繼承了宋儒省察克治的修養方法,對自己要求甚為嚴格,每日自省過失缺點,以求日有所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