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湖貝村地處改革開放發祥地、深圳羅湖的核心區,這裡民風淳樸、經濟繁榮。500多年來,30多代湖貝人薪火相傳、接續奮鬥,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優良傳統及精神財富,衍生了“圍村文化”。這裡有古祠、古井、古圍門等名勝古蹟。歷史悠久的懷月張公祠,古老、莊嚴、文雅,見證了湖貝村各個歷史時期的風風雨雨。它又是湖貝村文化教育的搖籃,為祖國培育了不少精英人才。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伴隨著時代大潮的洶湧向前,古老的湖貝村也在一天天變化:農民從幾百年居住的破瓦房搬進了新樓房,村里走出了第一個大學生,村民洗腳上田搞起了邊境貿易和招商引資,村里辦起了珠三角最大的農產品市場……因為翻身解放和改革開放,湖貝人從此走上了幸福的康莊大道。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歷史可以追溯到
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原住民世代相傳已有546年的歷史;世居村民主要為張姓。據資料記載,唐朝,張姓先祖從東都(今洛陽)遷至福建福清縣;宋朝,從福清縣遷入廣東東莞大塘壆下;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東莞遷至深圳大鵬九墩嶺;明永樂八年(1410年),由大鵬遷至深圳隔塘(今水貝村);明成化二年,十三世祖張懷月、張念月從水貝遷居到此。
地方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
廣府民居,現存100餘間。湖貝舊村中、東、西區的老屋大多數是清末建造的磚木結構瓦房。牆體多為青磚,少量泥磚以及三合土(石灰、紅泥、沙混合)夯築牆(乾打壘)。門楣上有雕花,灰塑鳥、獸、人物等吉祥物。民居成片相連,多數缺乏維護。現仍有人居住。
這裡保有三縱八橫的村落結構,保存有
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建的宗祠,另有門樓、水井和200多間民居,是典型的
廣府系坊巷式排屋村;是深圳墟僅存的部分,見證著深圳歷史的發展脈絡;是羅湖區目前保存得最好、範圍最大的清代古村落。
懷月張公祠,始建於明代晚期,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建,1935年大修,2000年資再次修繕。坐北向南,磚木結構,三開間三進深兩天井布局,設有磚砌牌坊。面闊18.6米,進深26.6米,占地面積433平方米。清水牆,門窗立框和牆角等部位用條石加固;山牆均為尖頂硬山式,灰塑海草圖案,博風懸魚;碌簡灰瓦屋面,綠琉璃瓦當滴水鑲檐門;博古屋脊,脊身有花鳥、上水等造型的灰塑圖案;有雕花檐板;祠堂石門額上刻“嘉慶九年甲子歲吉日立”。懷月張公祠內,梁架、拱斗等採用花崗岩材料,深圳地區不多見;該祠堂1925年曾作為
省港大罷工工人接待站之一。
地方習俗
重陽節前的星期日,村民前往香港新界禾石下,拜祭十四世祖樂格太公和十五、十六世太嫲;重陽節後第一個星期日,在新界南涌拜祭十一世祖玉軒太祖;重陽節後第二個星期日,玉軒子孫(水貝、向西、湖貝張姓)赴大鵬灣華僑墓園拜祭先祖。曾有人作《重九賦——湖貝村祭祖》紀念。
特色民俗有“發財大盆菜”(也稱大盆菜),並形成了盆菜文化。據傳大盆菜最早形成於宋朝,流行於明清時期。當時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個木盆,一張八仙桌,四條長凳,八人一桌,俗稱吃盆菜。現在每年的秋祭,村里要開360多席,大家一起吃大盆菜。
數字湖貝
全村面積為11萬平方米,人口1600人,其中股東1262人。股份公司總資產達2億元,平均每年上繳利稅500萬元。湖貝村內的東門市場,為全國10大肉菜市場之一,市場面積達6000平方米,門店200個,台位1500個,每天人流量近10萬,年交易額超過15億元
地圖信息
地址:翠園南街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