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⑴
萬丈洪泉落⑵,迢迢半紫氛⑶。
奔流下雜樹⑷,灑落出重雲⑸。
日照虹霓似⑹,天清風雨聞⑺。
靈山多秀色⑻,空水共氤氳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湖口:即鄱陽湖口,當時歸洪州大都督府管轄。湖口遙對廬山,能見山頭雲霧變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閃耀的色彩。廬山,在今江西省。
⑵洪泉:指水豐勢強的瀑布。
⑶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長。紫氛:紫色的水氣。
⑷雜樹:瀑布岩壁邊雜亂的樹木。
⑸重云:層雲。
⑹虹霓(ní):陽光射入竄的水珠,經過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現象。
⑺天清:天氣清朗。聞:聽到。
⑻靈山:指廬山。秀色:壯美景色。
⑼空:天空中的雲。氤氳(yīn yūn):形容水氣瀰漫流動。
白話譯文
韻譯
萬丈湍飛的瀑布從山間落下,望去像是從遙遠的天空降臨。
奔騰直瀉衝擊著一片片雜樹,噴灑濺落穿透了一層層浮雲。
陽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樣絢爛,天氣清和時像風雨一樣可聞。
靈異的山峰多具有秀麗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霧靄一片氤氳。
散譯
瀑布從高高的廬山上落下猶如萬丈洪泉,遠望長長的半山腰,紫氣瀰漫。飛流而下的瀑布奔騰著流過層層雜樹,飄飄灑灑穿過重重雲煙。紅日映照,恰似彩虹當空;天朗氣清,如聽到風雨聲。廬山到處是秀麗景色,水汽與煙雲融為一體,更顯出氣象萬千。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張九齡出任洪州都督轉桂州都督之時。唐玄宗
開元十一年(723年),時為宰相的
張說十分賞析張九齡的才華和能力,擢任張九齡為
中書舍人。三年後,張說因遭人彈劾被罷相,詩人也隨之被貶。旋即,又遷為冀州刺史,他以照顧年邁老母為由上疏奏請固授江南一州。唐玄宗準他“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張九齡因獲玄宗恩遇對朝廷感恩戴德,也從失去張說依靠的陰鬱中走了出來,因自己的才華和德行獲得皇帝的肯定而壯志滿懷。懷著這樣的心情,張九齡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句中“萬丈洪泉落”,萬丈有多高,實在讓人難以想像,詩人要表達的正是心中那種不可確鑿道出的對匡廬飛瀑雄奇險壯之氣勢的深深折服與崇愛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湧出曰之為泉,詩人以泉喻瀑,言飛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將泉跟倒置了過來,任其泉水噴涌而下、源源不絕,所述情狀極為形象,令人嘖嘖生嘆。“迢迢半紫氛”一句狀寫的則是伴隨著瀑布飛落而升騰起的縹緲水氣。
李白七絕《
望廬山瀑布水》開篇就說高峭挺拔的香爐峰在旭日紅光的映照下紫氣蒸騰,煙霧繚繞,如同幻境一般,張九齡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這種“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神奇氣象。迢迢,寫霧靄之高;半,寫紫霧似將色瀑截斷。高高漂浮的水霧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萬丈的源頭,自然是深隱於一派迷濛與虛無之中了。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第二聯著重於展現瀑布飛瀉雲天的動感之美。廬山峰青巒秀,嘉木成陰,噴雪鳴雷般的銀瀑從幾重雲外奔流而下,激盪著嶙峋的山岩,穿越過層疊的古木,義無反顧地墜入深密的澗谷,這壯景所帶來的強烈視覺震撼富有藝術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瀟灑的超凡手筆令人欽佩。廬山有景如此,無怪乎自古就贏得”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了。
第三聯意在描繪飛瀑在陽光照耀下呈現來的奇幻風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轉寫瀑布的色彩和聲響。瀑布本如素練,但在晴日陽光的照射下,卻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繽紛的顏色,絢麗瑰奇;天清氣朗之時,本無風雨,但萬丈洪泉直瀉而下時發出的巨大聲響,卻使人有急風驟雨雜沓的聽覺感受。詩人繪聲繪色,以自己獨到的感受營造出那亦真亦幻、瑰麗迷人的美妙畫面。在湖口遠望廬山瀑布,是否真能聽到它所發出的巨大聲響,並不重要,關鍵是詩人從萬丈洪泉直瀉而下的氣勢中,仿佛聽到了風狂雨驟般的雜沓聲響。句末的“聞”字與上句的“似”字對舉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聞”的意蘊。這是一種似真似幻的聽覺感受,其傳神處正在亦真亦幻之間。若認定“聞”字是幾十里外清晰聽到瀑布的巨響,反而拘泥而失語妙。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最後一聯以山水總括之筆收束全篇。詩人喜愛廬山之毓秀鐘靈,故以“靈山”稱謂之。“空水”一句由南朝
謝靈運《
登江中孤嶼》一詩化用而來。謝詩云:”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意指空氣和水色都清澄新鮮,詩人此處易“澄鮮”一詞為“氤氳”,重在凸顯廬山水瀑霧氣繚繞、與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氣象。“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易經·繫辭》),廬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來的人間勝境。
總起來看,詩中所寫瀑布水,來自高遠,穿過阻礙,擺脫迷霧,得到光照,更聞其聲,積天地化成之功,不愧為秀中之傑。形象的比喻詩人遭遇和情懷,所以他在攝取瀑布水什麼景象,採用什麼手法,選擇什麼語言,表現什麼特點,實則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懷來取捨的。這也是此詩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詩人自我化身,則比喻與被比者一體,其比興寄託也就易於不露斧鑿痕跡。
相對於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水》而言,張九齡的這首五律有著四十字的篇幅,其鋪展才思的空間更大。詩人善於運用繁筆,其言瀑布之雄險,以巍峨“靈山”為背景。先直抒“萬丈”“迢迢”之豪嘆,後輔以“雜樹”“重雲”為襯托;其言瀑布之絢麗,先描繪“洪泉”“紫氛”的真實所見,後生髮出“虹霓”隱隱約約的奇妙幻覺;不僅如此,詩人還以“天清風雨聞”壯其聲威,以”空水共氤氳”顯其渾然。濃墨重彩而又繁簡得當,毫不繁冗,正是詩人技法嫻熟的體現。
作為一首山水詩,這首詩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這首詩表面上只是在描寫、讚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但其中蘊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名家點評
明·
鐘惺《唐詩歸》:“似”字幻甚、真甚(“日照”句)。惟望瀑布,故“聞”字用得妙。若觀瀑,則境近矣。又何必說“聞”字。瀑布詩此是絕唱矣。進此一想,則有可知不可言之妙。(“天清”句)。
明·
唐汝詢《
唐詩解》:泉自天半而落,飛灑乎雜樹重雲之間,狀若虹霓,聲若風雨。真奇觀也。豈非山靈之秀,空水混合之處乎!
清·
王夫之《
唐詩評選》:曲江白占詩好手,近體大有食梅衣葛之苦。唯此較鄭重。他不足紀也。“空水”句不以色取瀑布,自然瀑布。
清·王堯衙《
古唐詩合解》:前解描寫瀑布之落,後解則狀其神秀也。“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起句寫瀑布之遠,切“望”字。萬丈之泉,如在天半,故迢迢而望之。半皆紫氛。紫氛,天氣也。······“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承上洪泉之落,飛灑乎雲樹之間,而見其從高而落也。“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此寫瀑布之狀,日照之,則虹霓相似。天清本無風雨,而如聞風雨之聲也。“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此以山靈故水秀為合,言瀑布之奇如此。只以山靈之秀,得此空水澄鮮,共含元氣之混濛而已。
清·
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集》:任華愛太白瀑布詩,系“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二語,此詩正足相敵。
清·
屈復《唐詩成法》:太白“秋風吹不斷,江月照還明”,自是仙筆,全無痕跡。曲江“天清”句雄渾,又“共氤氳”三字傳神。若“一條界破青山色”,雖未能免俗,東坡雲“不為徐凝冼惡詩”不亦過乎?
清·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通首生動有氣勢,結松率,然不忍刊。“洪”作“紅”,可與“紫”字相映。然廬山瀑布作“洪”乃當從“萬丈”生,“迢迢”字從“洪”字生,“紫”字取假對亦得。“似”“聞”二字俱峭,“奔飛”“灑落”亦乃排縱。
近代·
俞陛雲《
詩境淺說》:“舊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詩詠廬山瀑布。以健筆寫奇景,有聲有色,如在雲屏九疊之前,與太白之“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同極工妙。張在日中觀瀑,故言日光與水氣相射發,五色宣明,如長虹之懸空際。李詩在月下觀之,故言皓月與銀練之光,渾成一白,盪入空明。二詩皆用“風”字,張詩狀瀑聲之壯,雖當晴霽,若風雨破空而來。李詩狀瀑勢之勁,雖浩浩長風,仍凌虛直瀉。誦此二詩,知“一條界破青山色”一七字,未足盡瀑布之奇也。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景龍(唐中宗年號,707—710)初年進士。唐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朝有名的賢相。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為
李林甫所譖,罷相。其《
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
曲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