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氳(漢語詞語)

氤氳(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氤氳(yīnyūn)是漢語詞語,也作“煙熅”“絪縕”,指濕熱飄蕩的雲氣,煙雲瀰漫的樣子。也有“充滿"的意思。形容煙或雲氣濃郁。

因為古宇宙創生理論是古越族的創造,所以古越族用他們經常看到的夏季颱風的形成過程來說明天地的形成過程:海面上因強烈日照水溫升高而造成大量海水蒸騰,形成散漫的濕熱霧團。

唐代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氤氳 
  • 拼音:yīnyūn
  • 注音:ㄧㄣ ㄩㄣ
  • 基本解釋:形容煙或雲氣濃郁
基本釋義,簡介,引證解釋,英文翻譯,哲學術語,例句,

基本釋義

指濕熱飄蕩的雲氣。
”字從氣音從因,“氣”指“混沌之氣”。“因”指“承襲發展”.“氣”與“因”聯合起來表示“混沌之氣飄蕩聚合,輕揚者化為天,重濁者化為地”的變化過程。“氳”字從氣從昷,意為“濕熱水汽”,這是說“混沌之氣”具有濕熱特性。因為古宇宙創生理論是古越族的創造,所以古越族用他們經常看到的夏季颱風的形成過程來說明天地的形成過程:海面上因強烈日照水溫升高而造成大量海水蒸騰,形成散漫的濕熱霧團。隨後在地球自轉的偏轉力作用下,無數個濕熱霧團開始同向旋轉,形成為一個整體:即颱風。颱風越長越高,旋轉越來越快,最終在離心力作用下,其輕揚成分上升形成“天”,其重濁成分下降成為“地”。”

簡介

氤氳yīnyūn
[dense mist] 煙氣、煙雲瀰漫的樣子;氣或光混合動盪的樣子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唐· 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雲煙氤氳

引證解釋

1、古代指陰陽二氣交會和合之狀。
《白虎通·嫁娶》引《易》說:“天地氤氳,萬物化淳。”意思是說“天地由濕熱的混沌之氣演化而成;然後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二氣相交,則有萬物的化生”。“氤氳”亦作“絪緼”,指混沌之氣像飄在空中的絲絮。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自氤氳混沌之世,驪連、栗陸之君,卦起龍圖,文因鳥跡。”
《舊唐書·李府傳》:“邃初冥昧,元氣氤氳。”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賈相壽詞》:“聽萬物氤氳,從來形色,每向靜中覷。”
龔自珍 《辨仙行》:“仙者乃非松喬倫,亦無英魄與烈魂;彼但墮落鬼與神,太乙主宰先氤氳。”
2.迷茫貌;瀰漫貌。
三國 魏 曹植《九華扇賦》:“效虬龍蜿蟬,法虹霓之氤氳。”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沮水》:“ 漢武帝獲寳鼎於汾陰,將薦之甘泉 。鼎至中山 ,氤氳有黃雲蓋焉。”
蘇味道 《詠霧》:“氤氳起洞壑,遙裔匝平疇。”
王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又不是輕雲薄霧,都只是香菸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
孽海花》第一回:“但覺春光澹宕,香氣氤氳,一陣陣從簾縫裡透出來。”
朱自清 《冬天》:“﹝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
3.指瀰漫的煙氣。
周喻 《日出》第一幕:“﹝ 陳白李 ﹞自己很熟練地燃上香菸,悠悠然吐出淡藍色的氤氳。”
4.濃烈的氣味。多指香氣。
南朝 梁 沈約 《芳樹》詩:“氤氳非一香,參差多異色。”
李愚《閒情偶寄·器玩·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氳透骨。”
郭沫若 《孟夫子出妻》:“因為她所留下的氤氳在她走了之後卻專門在他的嗅覺上作用起來。”

英文翻譯

[書] (of smoke or mist) dense; thick; enshrouding

哲學術語

中國哲學術語,同“絪縕”。萬物由相互作用而變化生長之意。
張載和王夫之的哲學中被用來形容宇宙實體“氣”的運動狀態。

例句

清晨,拉開窗簾,發現窗外氤氳,朦朦朧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