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國王后漁陽墓

湖南長沙國王后漁陽墓

“漁陽”墓占地20餘畝,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由一座主墓和三座叢葬坑構成。主墓為帶墓道的岩坑豎穴槨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墓道長37米,現存墓口長15.98米,寬13.10米,封土堆至墓底深16米,封土堆厚約5米。現存墓口至墓底深度達10米,距上口下2米,尚保留一層台階,台階寬1.3—1.4米。台階以下墓壁四周至墓底逐漸內收,形成狀如斗形的墓坑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長沙國王后漁陽墓
  • 時代:西漢
  • 發掘地點: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 發掘單位:長沙市文物工作隊
簡介,墓葬構成,叢葬坑,被盜歷史,地位,

簡介

墓葬構成

墓壁光滑平整,經過人工拍打修治,並有用火灼烤的痕跡。墓道與墓室相接處發現一對木骨泥胎的“偶人”,身著彩繪,頭插鹿角,跽坐於竹墊之上,兩臂平伸,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偶人”。主墓室分為內外二層槨室,外槨四周用400餘根短木枋層層環繞,規模巨大,氣勢恢宏,宛如一座“地下宮殿”。該墓由“梓棺”(棺柩)、“便房”(棺房或稱內槨室)、“黃腸題奏”(短木枋)、“外藏槨”(迴廊)等部分組成,這一整套埋葬制度正是《漢書》中提到的“天子之制”。

叢葬坑

自東而西環繞主墓分布的叢葬坑有3座,一號坑為庖廚坑,內置大量陶禮器和日用陶器。二號坑形制獨特,為凸字形,推測為車馬坑,但未發現車馬痕跡,僅在底部發現了三個鏽蝕難辨的鐵環及幾塊類似木器彩繪顏料的痕跡。三號坑為陶牲俑坑。

被盜歷史

據考證,長沙王后“漁陽”墓在歷史上兩次被盜掘,前一次是漢代,後一次在唐代。雖然兩次盜墓使隨葬器物遭受嚴重破壞,但仍然保存了一批相當珍貴的文物,出土的金、玉、鐵、瑪瑙、漆、竹、木、絲織品及陶器等各類文物,總數超過2000件。該墓出土了三件五弦樂器,其中一件長117厘米,寬11厘米,高6厘米,琴身修長,琴首狀如桃形,保存基本完整,有關專家認為:此三琴造型優雅別致,國內罕見,是研究我國音樂、器樂發展史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另一件文房用具——漆盒硯台,亦堪稱稀世珍品。硯石為圓形,嵌於漆盒中,漆盒旁側還備置墨塊和筆槽,裝飾精美,構思奇巧,十分少見,堪稱漢硯中之佼佼者。在內槨及棺蓋板上發現玉璧、玉瑗23塊,最大的一面徑達25.9厘米,兩面皆刻龍紋、蒲文,質地上乘,雕工精湛。通體經高溫烤灼,璧體上還發現鎏金余痕,這一特殊的飾玉工藝尚屬首次發現。墓坑中還出土了一批造型生動古樸,極富生活情趣的陶牲俑。還發現了一批刻劃、鈐印、書寫在題奏木、棺槨、封泥、器物以及竹笥木牌上的文字,初步估計約有數千字,為研究該墓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資料,其中漆器上的“漁陽”二字和“長沙後府”封泥是推測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據。此外,該墓還出土了數量不少的植物果核、果皮以及動物骨骼。盜洞中發現的兩柄鐵口木插,其中一把保存相當完好,是研究漢代農業的重要物證。
漁陽墓出土漢簡漁陽墓出土漢簡

地位

西漢長沙王室“漁陽”墓是目前湖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西漢王室墓,也是我國尤其是南方地區屈指可數,保存完整的漢代諸侯王室墓地之一。從該墓的歷史年代和葬制規格來看,它比馬王堆漢墓的歷史要早,檔次要高,開發價值要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