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它系由江浙一帶流入湖南的時調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調融合發展而成,時間約在清代初年。這個曲種用湖南方音表演,在湖南各地的流傳中又形成了以常德為中心的“常德絲弦”、以長沙為中心的“長沙絲弦”、以瀏陽為中心的“瀏陽絲弦”、以平江為中心的“平江絲弦”、以衡陽為中心的“衡陽絲弦”和以邵陽為中心的“邵陽絲弦”等各具特色的支派,其中以“常德絲弦”最為繁盛。
湖南絲弦的唱腔音樂豐富多彩,根據所用的唱腔體式可分為“牌子絲弦”和“板子絲弦”兩類。其中的“牌子絲弦”以演唱曲牌為主,曲調非常豐富,有源於南北曲的【普天樂】、【清江引】、【一支花】、【小桃紅】等,有源於明清之際時調小曲的【銀紐絲】、【九連環】、【倒搬槳】、【四大景】等,也有源於其他地方曲種和民歌的【蓮花落】、【鳳陽調】、【斗把高腔】、【安慶調】等。“板子絲弦”又分為“老路”和“川路”兩種聲腔風格,“老路”為常德一帶流行的本地唱法,風格深沉渾厚,代表性的節目有《雪梅弔孝》和《清風亭》等;“川路”相傳在民國初期由四川藝人萬斌成傳來,風格熱烈開朗,演唱俏皮風趣,代表性的節目有《拷紅》等。“板子絲弦”的基本唱腔板式有【一流】、【二流】、【三流】等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