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常家洞茶葉專業合作社

湖北常家洞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07年7月,現有個體成員718戶,茶園面積8400多畝,已覆蓋大洪山脈為中心的周邊縣市。合作社成立以來,著力為成員服務,強化合作社管理,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探索出一條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之路。2007年8月,該社被評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成為湖北省獲此殊榮的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湖北常家洞茶葉專業合作社地處鄂中京山縣,屬於湖北五大茶區之一的大洪山茶區,其前身為京山縣常家洞茶廠。合作社於2007年7月在京山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成立,理事長薛鑫。合作社現有分支企業六家:湖北長陽常家洞茶葉專業合作社,京山縣江家畈紅蘿蔔種植專業合作社,京山縣宋河烏白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湖北京山常家洞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京山常家洞休閒農莊,京山常家洞水廠。
湖北常家洞茶葉專業合作社現有成員168戶,茶園面積2308畝,註冊資金1000萬元,總資產5018萬元。合作社成員中有高、中級茶葉技術員12人,省級制茶能手10人,初、中級評茶員8人。2010年度合作社營業收入8503萬元,實行利潤總額1228萬元。
湖北常家洞茶葉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常家洞”牌京山毛峰茶,條索彎曲成形自然,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栗香純正,風味獨特,回味甘甜,品質優良,歷以色、香、味、形俱佳,深受各界人士好評和廣大消費者青睞。“常家洞”牌京山毛峰茶,多次獲得中國(武漢)農博會金獎、中國食博會金獎、湖北省有機名茶、湖北省名牌農產品、湖北省著名商標。合作社先後被評為荊門市十佳專業合作社、湖北省十佳茶葉專業合作社、湖北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及湖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
一、適應市場變化,創建合作社
茶葉生產是京山縣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特色產業,有大小茶廠15個,茶園面積8000多畝。當時各個茶廠內部推行“四統兩分”的生產經營機制,即統一鮮葉驗收,統一鮮葉價格,統一產品銷售,統一核算與兌現;分戶管理,分戶採摘。各茶場作為市場經營主體,圍繞市場,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經營,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積極創製名牌產品,先後培育了“京山毛峰”、“京山劍峰”等系列茶,並通過內引外聯積極拓展銷售市場,茶葉的生產優勢得到了一定發揮,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1982年實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後,茶場統一生產經營改為農戶家庭承包經營。
隨著生產經營體制的變更,茶葉生產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茶葉生產由主要生產經營項目轉變為農戶的次要經營項目。經營茶葉生產的農戶大多以糧食生產為主。二是茶場解體後,茶葉製作的設備及主要資產大多被處置、變賣。多數茶農採取家庭作坊式生產,廠房和設備簡陋,加工環境差,茶葉加工設備陳舊落後,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難以保證;三是茶園管理粗放。絕大多數農戶疏於管理,投入不足,病蟲害發生嚴重,茶樹嚴重老化,茶園面積逐年減少,茶農實行掠奪式採摘和生產;四是市場經營主體多數屬於“提籃小賣”,受茶葉品質、產品包裝、儲藏條伯、茶葉品牌的制約,茶葉的銷售價格平均只有60元左右,市場競爭力弱,茶農增收困難。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應對入世的挑戰,整合我縣茶葉資源和品牌資源,解決茶葉分散經營與茶業集約化、現代化經營之間的矛盾,提高茶農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京山縣名優綠茶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茶農收入,2005年元月,由茶葉經營大戶薛鑫發起,組織京山縣常家洞茶廠54戶茶農在京山縣民政局註冊成立京山縣茶葉協會。協會成立後,較好地發揮了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通過多年的努力,培育了自己的品牌,“常家洞”牌茶葉 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連續三屆獲中國(武漢)農博會金獎,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有機茶認證。被評為湖北省20佳名茶。2007年7月,在京山縣經管局的指導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在京山縣工商局重新註冊登記成立了湖北常家洞茶葉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1000萬元。
合作社成立後,在生產上實行科學培管,在加工上實行標準化製作,在銷售上實施品牌戰略。當年茶葉在市場上賣出了好價情,茶農收入大幅增長。合作社成員真正感受到了加入合作社的好處,同時也吸引了大批茶農入社。先後有京山坪壩雞公山茶場、孫橋馮嶺茶場、羅店大栗茶場、坪壩平橋茶場、鐘祥市娘娘寨茶場、安陸市唐僧茶場、隨州市雨晴嶺茶場、棗陽市龍華山茶場等從事茶葉生產的個體茶農陸陸續續地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成員發展到718戶,茶園面積達到8400畝。合作社擁有固定資產2243萬元,微型名優茶機械30多台套、茶葉加工廠房2000平米、茶葉冷庫100立方米。成員中有中級茶葉技術員12人,中級職稱的有18人,初、中級品茶員8人。截止2008年8月底,合作社共收購成員鮮葉33.6萬斤,支付成員鮮葉款336萬元,共產乾茶84000斤,其中統配茶78500斤,精細茶5500斤,比2007年同期增長6.5%,產值1260萬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21.6%,純利潤301萬元,成員人均純收入4200元,比上年增加1400元。比非成員人均純收入增加2200元,增長52%。
二、強化服務功能,做強合作社
合作社在經營管理上,著力開展技術培訓,全力加強茶園培管,精心搞好茶葉製作,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為成員提供技術、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服務。
1、技術培訓經常化。為了加強對茶葉生產的科技指導,提高全體成員的整體素質,合作社成立了技術服務部。負責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培訓、產品銷售的技術要領,新品種的開發,新科技的引進。合作社多次選派技術服務部工作人員到省農學院學習,先後邀請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專家和本縣茶葉技術員到合作社指導、培訓或給成員上課,提高了合作社成員的技術管理水平。舉辦培訓班13期,印發資料8000份,參訓成員3000多人次。培養了一批請得來留得住的“土專家”。4月份,合作社組織技術骨幹到鹹寧、竹溪、英山、五峰等市縣先進廠家參觀學習茶葉生產種植技術,制定了茶葉生產加工標準。
合作社引進中國茶葉研究所推廣的新品種“烏牛早”進行試種,“烏牛早”具有上市早、抗寒性強、產量高的特點,比普通茶葉提前15天上市,每畝比普通茶增產5-10斤乾茶。試種的10畝“烏牛早”長勢良好。在縣科技局的扶持下,合作社建立了茶葉良種無性系繁育基地50畝。對茶葉的無性系繁育,縮短了茶葉的生長周期,提高了茶葉的產茶率。
2、生產加工標準化。為了確保有機茶的生產和製作。合作社成立了生產加工部。制定了 “常家洞”牌茶葉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在有機茶生產和加工上主要實行“四統一”。一是統一肥料、農藥標準,杜絕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和農藥。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由合作社墊付資金購買有機肥和無公害農藥,分發給成員,在成員採購鮮葉與合作社交易時抵扣。2008年春、夏兩季,合作社為成員購買各類肥料700噸,每噸與市場差價200元。共為成員降低生產成本14萬元。二是統一茶園管理。合作社投入2.6萬元購茶葉平剪整枝機械設備13台套,提高生產效率30倍。過去人工操作日平1畝,現在為機械操作日均30畝。三是統一採摘,分類分級製作。合作社投資50萬元上了一條先進的制茶設備流水線,投資20萬元改造了制茶車間基礎設施。按加工流程,分級分類進行生產製作,提高了茶葉的附加值。四是統一包裝和商標,嚴格實行產品檢驗制,確保產品質量率。
3、產品銷售品牌化。合作社在產品銷售上實施品牌戰略。合作社生產的產品由合作社產品銷售部統一銷售。一是建立固定的商業銷售網點。在鄉鎮級以上建立批發市場,在大、中城市確定特約銷售商,在超市設立有機茶專賣櫃。二是實行網上銷售。合作社生產的產品直接對接批發市場和大型超市。三是直接對外貿易。合作社擁有“自營進出口”經營權證,合作社產品直接出口境外。2007年英國劍橋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一次性採購常家洞牌京山毛峰茶6000斤,出口創匯16.5萬美元。四是合作社通過參加各種展銷會、博覽會,實行定單生產和銷售。目前,“常家洞”牌系列茶暢銷京山、荊門、武漢、廣州、上海、北京等地,進入了“中商”、“中百倉儲”、“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外銷茶葉每斤均價在220-260元左右,比合作社成立前單價提高150元左右。其中 “常家洞”牌京山劍峰茶單價銷售1680元。
三、堅持辦社原則、管理合作社
合作社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相關政策、法規,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的辦社原則,以維護成員利益為出發點,制定和完善了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機制。
1、建立組織機構。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合作社成立後,健全“四會”制度。成員大會是本社最高權力機構,行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職權表決。實行一人一票制,成員大會每年召開兩次。選舉產生成員代表大會,合作社按照每10戶推選一名代表,共選舉產生成員代表71名,行使成員大會的全部職權,理事會和監事會由成員大會選舉產生。決定合作社經營事項、審定和任免管理人員、審批財務預、決算方案,年度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項理事會由27人組成,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2人。理事會是合作社的執行機構,主持合作社日常工作。監事會是合作社的監督機構,代表全體成員監督理事會的工作。監事會由9人組成,監事長1人,副監事長2人。
2、完善規章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京山縣經管局《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示範制度》(京農經[2008]11號)檔案精神,建立健全了成員大會制度、成員代表大會制度、理事會制度、監事會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生產經營管理制度,重大事務報告制度、民主決策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利潤分配製度等10大制度,制定了理事長、監事長、會計、出納等工作人員工作職責,規範合作社內部管理行為。
3、規範財務管理。合作社聘請了鎮經所專職財務管理人員,兼任合作社會計。按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制度的要求設立成員帳戶,記載成員出資,公積金份額,可分配盈餘以及成員與將合作社的交易情況。設立會計帳簿,及時對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會計核算,規範了合作社內部的財務管理,明確了產權,為第二次返利和股金分紅提供了依據。
4.實行民主決策。合作社的重大經營活動,新成員的加入,成員返利的比例,盈餘的分配等。2008年8月,針對長陽縣三友坪茶廠800多位茶農的入社要求,理事會三名理事多次實地考察,與當地政府、茶農進行面對面商談,理事長就商量的有關事宜,召開了全體成員大會,在得到全體成員表決通過後,決定在長陽三友坪成立分社。三友坪茶農按每畝茶園100元折股入社。目前,合作事宜正處在實施之中。
四、完善分配製度,壯大合作社
合作社合理地制定了利潤分配製度,較好地解決了二次返利與股金分紅的關係,提高了入社成員的收入水平,增強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合作社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壯大。一是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公積金按稅後利潤10%比例提取,用於擴大生產 經營或彌補虧損;公積金按稅後利潤5%比例提取,用於文化、福利事業;風險金按稅後利潤5%的比例提取,用於災情和意外事故的救助及補貼;二次返利,按稅後利潤提取公積金、公益金、風險基金後的60%比照成員產品交易返利。剩餘40%按成員的投資額分紅。二是定期實施利潤分配,2007年7月該社成立後,短短几個月時間,已向合作社成員返利3萬多元。2008年對入社的成員的返利可達到140多萬元,股金分紅可達到90多萬元 。通過二次返利增強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辦社規模和入社的成員不斷擴大。目前長陽縣三友坪茶場800多戶茶農也即將加入該社。
合作社在今後發展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運作機制,努力提高茶葉品質,抓好社員技術培訓,掌握先進的制茶技術。開發建設一批有機茶園,改造一批中低產茶園,引進一批先進的加工設備,全面提高茶葉的經濟效益。到2010年,合作社成員達到1000戶以上,茶園面積達到10000畝,茶葉總產量25萬斤,茶葉產值5000萬元,茶葉加工附加值500萬元。完成稅收300萬元,合作社成員人收入達到12000元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