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名菜(全國十大菜系之一)

湖北名菜(全國十大菜系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湖北名菜是我國傳統菜系之一。湖北各地名師大廚循歷史上鄂菜特色,集南北各派之精華,形成了熔武漢風味、荊宜風味、襄鄖風味、鄂東南風味於一爐的鄂菜魚饌特色。以烹製淡水魚鮮技藝見長,以“味”為本,講求鮮、嫩、柔、滑、,富有濃厚的江南水鄉特色,自成體系,被列為全國十大菜系之一,在中國烹飪百花園中獨樹一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名菜
  • 地位:全國十大菜系之一
  • 長處:烹製淡水魚鮮技藝
  • 代表:鄂菜
簡介,菜品介紹,

簡介

武漢菜是鄂菜的典型代表,它以漢陽、沔陽(今仙桃市)、武昌、黃陂、漢川、孝感等地風味為基礎,吸收了省內外各種風味流派之所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選料嚴格、製作精細、注重刀工、火候,講究配色和造型。以烹製山珍海味見長,淡水魚鮮與煨湯技術獨具特點。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魚、沔陽三蒸天沔滑魚仙桃蒸三元、泥蒿炒臘肉、粉蒸鯰魚、魚氽元子、八卦湯、紅扒魚翅、蝦子海參碗魚、茄汁桂魚、黃陂三合、全家福、芙蓉雞片、黃燜甲魚、桔瓣魚元等。
湖北名菜
荊宜菜包括荊州、宜昌地區的風味佳肴。它是鄂菜的本源,以烹調淡水魚鮮技藝見長,有眾多的美饌佳肴在國內聞名。諸如冬瓜鱉裙羹、萬壽羹、蟠龍菜、千張肉、清燉全甲魚、荊沙魚糕、二回頭,雞茸筆架魚肚、八寶海參、散燴八寶等獨具特色。
襄鄖菜是湖北菜系的北味菜,特點是以豬、牛、羊肉為主要原料,製作方法以紅扒、熱燒、生炸、回鍋、涼拌居多。其代表菜有古今聞名的峴山槎頭鯿魚和漢江白魚類菜餚,更有武當猴頭、太和雞、蜜棗羊肉、神農熊掌等山珍類佳肴,以及牛羊肉等菜餚。
鄂東南菜以黃州菜為代表,特點是用油寬,火勁足,擅長大燒、油燜、乾灸,口味偏重,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名菜有黃州東坡肉、金包銀、銀包金、銀魚燴干貝、西塞山鱖魚、田鎮鰣魚、時珍藥膳、春魚鬆蛋、密汁甜藕、瓦罐雞湯、梅花牛掌等。
此外,鄂西土家族自治州還有百花蓴菜、薇菜燴肉絲、紅燒大鯢、小米年肉等特產名菜。
鄂菜與其他菜系比較,具有其鮮明的特色:在品種上,它以淡水魚鮮見長,山珍海味兼備;在口味上,清蒸、清燉、清炒菜甚多,注重突出名貴食物原料的本味,講求熱、嫩、清、鮮,而燒、燜、鹵、醬之類佳肴,則十分注重複合味的醇厚濃郁。從總體上看,湖北菜在味型上是鹹甜適中,兼南北味之所長,更適合四方客人的口味。

菜品介紹

清蒸武昌魚
湖北兩大名菜之一。因產於武昌梁子湖而得名。頭小體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豐叟,肉味鮮美,湯汁清香,營養豐富,堪稱淡水魚中的珍味佳肴。1957年毛澤東主席《水調歌頭.游泳》發表,詩詞中“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引起人們對武昌魚的興趣。隨著時代的發展,烹飪武昌魚的製作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從傳統的蒸、煮、炙三種,發展到清蒸、油燜、網衣、滑溜等多種方法,其中尤以武昌大中華酒樓的清蒸武昌魚別具一格,常作為該店筵席大菜,其特點是:口感滑嫩,清香鮮美,馳名中外。
湖北名菜
沔陽三蒸沔陽三蒸是以水產類、禽畜類、蔬菜類為主要原料,以粉蒸為主要技法,多種蒸菜技法(清蒸、扣蒸)並用製成的系列菜餚,因其起源於沔陽而得名。沔陽三蒸取材廣泛,操作簡單,適合大眾製作;融稀、滾、爛、淡於一體,集色、香、味、養於一身。粉香撲鼻,肉類肥而不膩,魚類嫩而不腥,蔬菜淡而不寡;原汁原味、不損營養,符合現代養生理念。
追根溯源話“三蒸”沔陽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古為原始海洋,經過強烈的地殼運動和演變,逐步成為陸洲。從仙桃沙湖、越舟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的石器和陶器中,可以看到含穀殼的紅燒土和鼎、鬲、壇、罐、壺、杯、碗、甑等生活用陶。穀殼證明了水稻的存在,甑則證明了蒸的可能。據農學家推斷,這裡的水稻種植有超過7000年的歷史。
沔陽三蒸據說是600多年前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夫人張鳳道發明的。在反元鬥爭的低潮期,義軍隱藏在沔陽湖區,依靠複雜的地形地貌與元軍周旋。由於糧草不足,只好用米粉糊螺螄、魚蝦、蓮藕、野菜充飢。雖說水煮鹽拌的也能吃,但腥味太重,難以下喉。張鳳道把米粉和著野菜、野魚、螺螄肉等等一起蒸,不僅腥味全消,還有一股清香。張鳳道的蒸菜之法傳到民間,成就了一道地方名菜—沔陽三蒸,並流傳至今。
“三蒸”的根在民間
沔陽三蒸成本極低,且易學易傳。在沔陽民間,家家能蒸菜,人人會蒸菜,無菜不蒸,蒸菜品種也是數不勝數。民諺有云:“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不成席。”傳到外地,又有了“蒸菜大王,獨數沔陽,如若不信,請來一嘗”的歌謠。
舊時到沔陽的餐館用餐,點的菜還未上席之前,不是先上冷碟而是先上蒸菜,名曰壓桌。今天的仙桃也一樣,從鄉村到城市,逢年過節都做熱氣騰騰的蒸菜,寓意蒸蒸日上;婚喪嫁娶的酒席上,差不多有一半的菜餚是蒸的。
仙桃蒸三元
湖北沔陽的傳統菜之一,具濃郁地方特色。是沔陽民間,嬰兒滿月,婚喪喜事,生日、祝壽等酒宴上必不可少的主菜。
仙桃蒸三元”,即蒸肉圓、蒸豆腐圓、蒸珍珠圓(又名素衣圓子,糯米圓子)。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
蒸豆腐圓製法:
(1)豆腐捏散用乾淨棉布包緊擠出水份;豬肥肉65克切成黃豆粒丁,豬瘦肉100克,魚肉分別剁茸。
(2)將擠乾水分的豆腐、肉丁、肉茸、魚茸一起裝入缽內,加精鹽、胡椒、味素、茶花、薑末,打入雞蛋拌勻,再加入乾澱粉攪拌上勁,用手擠成100克1個的圓子,一個個放入籠內,坐旺火蒸約15-20分鐘取出,裝盤即成。
特點:色白味純,松泡軟嫩,清香爽口,百食不厭。
沔陽蒸珍珠圓製法:
糯米淘淨用清水浸泡2-3小時,用簸箕瀝乾待用;豬肉、魚肉剁茸入盆,加精鹽、薑末、蔥花、胡椒、味素,打入雞蛋合勻,再加入澱粉和水450克,攪拌上勁,擠成約15克重的圓子,放入糯米中滾動,待圓子裹滿糯米,一個個擺入蒸籠(滾糯米時不能左手上彈,以免糯米貼進肉內翹不起來),坐旺火蒸約15-20分鐘取出,用手一個個碼入盤,撒少許蔥花即成。如盤內用綠荷墊底,更顯糯米色白晶瑩。
特點:潔白晶瑩,軟糯鮮嫩,味醇爽口。
黃陂三合
黃陂縣的傳統佳肴,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以一菜多樣,風味名異而廣泛流傳。所謂“三合”是以魚丸、肉丸、肉糕三菜合一而得名。三種合燒,一菜多樣魚有肉味,內滲魚香,別具風味。
湖北魚饌
湖北盛產淡水魚蝦,富有江南水鄉風味的湖北魚饌,是鄂菜的一大特色。武漢雲鶴酒樓鄂菜品種繁多,尤以各種淡水魚餚為拿手好菜,採用蒸、炒、溜、炸等20多種烹飪方法,製作出色味香名異的楚鄉魚饌。
沔城牛肉餅仙桃回族清真名菜,取瘦牛肉剁爛,摻少許水,用手攪拌成無粒的糊狀,再摻些雞蛋、魚肉糊、清粉、蔥、蒜、姜、胡椒等佐料,做成小餅,香油炸熟即成。
紅菜苔炒臘肉
紅菜苔色紫紅,莖肥壯,質脆嫩,每年春節前後上市,以武昌洪山出產的質量最佳。舊時傳為貢品。紅菜苔單獨素炒,口感鮮香脆嫩,輔以臘肉片,姜米,用芝麻油爆炒,其味更佳,與武昌魚同為湖北兩大名菜。
皮條鱔魚
荊州、沙市一帶的皮條鱔魚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膾炙人口。選用二百克左右的活鱔魚,洗淨去骨,切成二寸長、四分寬的鱔魚條,裝碗後,撒上少許食鹽揉搓幾下,用水豆粉調勻掛糊,經過三次不同火候氽炸,投入醬油、白糖、薑末、大蒜、蔥花等,用稀濕澱粉勾芡即成。其特點是:色澤金黃透明,外酥內嫩,酸甜爽口,味道醇厚。
粉蒸鮰魚 先將鮰魚殺洗乾淨後,切成長段,再切成塊,切好後加蔥姜用刀拍碎,料酒、鹽、醬油、雞精、胡椒粉拌和醃漬二小時,揀去蔥姜,再加入炒米粉拌和;然後取大碗一隻,將拌有炒米粉的魚塊,整齊的排入碗裡,排成三排,先排碗底中間一排,後排二邊,排好後淋入麻油,再加蔥結薑片上籠用旺火蒸三刻鐘左右,蒸到米粉漲發成熟,即可取出揀去蔥結薑片,復扣在盤裡。
排骨藕湯  先將剁好後的排骨放在開水裡焯一下,撈出控乾。再用油熗鍋,把排骨倒入鍋中炒一下,然後放入瓦罐中,加適量溫水,煮沸後加鹽。另將老藕削皮去節洗淨,切成不規則的棱形。加少許鹽生拌,待排骨煮至6成熟後,將處理過的藕倒進罐內,經攪動,繼續煮沸,適當加鹽,直至排骨肉爛藕粉,盛入湯缽時撒些蔥花、胡椒粉。特色是肉藕香爛,湯汁鮮美。
紅燒野鴨 洪湖野鴨素以個大、肉肥、味鮮著稱。紅燒野鴨以青頭對鴨作原料為佳。將整理後的全鴨切成四十小塊,入鍋炸乾血水,脫生後取出入另鍋,投入姜、蒜、醬油、精鹽等,用清水燜燒鴨肉至八成熟,放白糖燒至能拉絲時,出鍋盛盤,撒上蔥花、胡椒粉即成。此菜色澤黃亮,烹調精細,講究火功,肉質肥嫩香酥,鮮甜爽口。
煎蝦餅 湖北傳統名菜。湖北素稱“千湖之省”,盛產湖蝦,顏色青中帶白,殼薄而肉質豐腴飽滿,鮮嫩細膩,烹製菜餚則味道香醇,鮮美可口。蝦餅煎制是用去殼的蝦肉剁成茸泥,加配料打勻,煎成圓形小餅。肉色雪白,外衣金黃,味道異常鮮美。
千張肉 以豬五花肉為主料,刀工精細,每斤肉切片80張以上,1-5寸長的肉片。肉片薄如千張皮,故名千張肉,是荊州江陵的名菜。佐料有金醬、紅方、豆豉、花椒、蔥段、薑片等,經過煮、炸、預蒸,待吃時再回籠蒸透。千張肉質地柔潤,香醇濃郁,鮮美可口,是蒸肉中獨具一格的美味佳肴。
老會賓葵花豆腐 這道老會賓樓獨創的名菜已有60多年的歷史。早在上世紀40年代,當時在老會賓樓司廚的宗良植、宗良松兄弟,根據胡承藩師傅的傳授,製作出別具風味的“一品豆腐”。其製作方法是把鮮嫩豆腐去皮擦碎,然後摻入魚茸、蝦仁、火腿等配料製成,名曰豆腐,實為上等佳肴。此菜一經推出即轟動武漢三鎮,深受顧客歡迎。此後,老會賓樓的廚師又在“一品豆腐”的基礎上,對外型加以改進,用雞蛋皮切成絲條貼在豆腐上,旁邊鑲以綠菜葉,形同葵花,故取名“葵花豆腐”。
黃燜九宮石雞 通山縣九宮山是湖北旅覽避暑勝地之一。在長滿綠苔的岩石間,生長著一種石雞(青蛙),每隻重250克左右,肉質細嫩肥美。黃燜九宮石雞選用肥嫩腿肉,配以蔥、姜、高湯等調料,用小火燜至酥爛。加味素、胡椒粉、糖、澱粉勾芡,起鍋裝盤即成。系佐酒佳肴。
桔瓣魚元 魚元又名魚丸、魚氽,是湖北民間的傳統佳肴。相傳魚元大致起源於楚文王時代。因楚文王在一次吃魚時被魚刺扎喉,當即怒斬司宴官。從此,文王吃魚,廚師必先斬魚頭剝皮剔刺,剁成魚茸,做成魚元。經過歷代相傳,魚元的烹調和製作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進。桔瓣魚元就是把魚元做成桔瓣形,再加入雞汁、香菇、味素、胡椒、豬油、精鹽、蔥花等調料氽煮而成,顏色潔白,形狀奇異,味道鮮美。武漢大中華酒樓、老會賓酒樓等處均有供應。
乾燒銅魚 宜昌以上長江乾支流中盛產的銅魚與鯿魴齊名。魚身呈古銅色,身體 圓,頭小肉厚,肉質特別細嫩,味道異常鮮美。乾燒銅元是將一斤多重的銅魚配以肉丁、辣椒、蒜、姜、醬油、高湯、白糖等佐料製作,色澤紅亮,紅油包汁,味香鮮嫩。
萬壽羹 又名龜鶴延年湯,是以龜肉和雞肉合烹的湯菜,營養價值極高。菜名吉祥,喜慶壽筵均宜。選用荊門出產的斷板龜與母雞經過加工處理,剁成3厘米見方塊,用豬油爆炒後,倒入沙鍋或瓦罐,在旺火上煨至湯汁乳白,肉質八成熟時,端鍋離火,待涼後置於中火上煨至酥爛,調好味品即成。此菜特點為湯麵黃亮,湯汁乳白,湯味甘鮮,食後口留余香。
東坡肉 湖北傳統名菜。相傳北宋文學家蘇軾(號東坡)謫居黃州時所創,其特點是湯肉交融,肉質酥爛如豆腐,吃起來肥而不膩,別有風味。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大詩人,遂取名為“東坡肉”,並加上冬筍和菠菜兩種佐料,寓意“東坡”.
“龍鳳配”是古荊州的傳統名菜,有千餘年歷史,後傳入武漢。相傳三國時劉備往東吳招親後,偕孫夫人回荊州,當地人民為慶賀這一段“龍鳳呈祥”的佳話,便用了以鱔魚為龍,以雞喻鳳的形象手法,烹飪出這道千百年來一直流傳的名菜。在喜宴特別是婚宴上,必不可少,以象徵吉祥如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