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側褶蛙

湖北側褶蛙

湖北側褶蛙Pelophylax hubeiensis (Fei et Ye, 1982)為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安徽江西、重慶、河南、湖北湖南等地,主要生活於有水草藕葉的池塘。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北利川。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分布,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39~47 mm,雌蛙體長41~62 mm。頭寬大於頭長,吻端鈍尖,吻棱不明顯,眼間距窄;瞳孔橫橢圓形,鼓膜大於眼徑(雄性)或略小於眼徑(雌性),距眼甚近。體背面光滑或有小疣,背側褶寬厚,最寬處與上眼瞼幾乎等寬,顳褶不顯;腹面光滑,肛部和股部腹面有扁平疣。指、趾端鈍尖;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或略後,左右跟部不相遇,脛長不到體長之半,外跗褶較明顯;趾間滿蹼,內蹠突略短於第一趾。體背面多為褐色或淺棕色雜以綠色斑或棕黑色斑點,頭側及體側多為綠色,背側褶棕黃色,四肢棕色具綠色或棕黑色橫紋;股後正中有一條黃色細縱紋,其上為淺棕色,其下方有一條棕黑色縱紋;腹面鮮黃色,或有褐色小斑點。雄性第一指有灰色婚墊;無聲囊,有雄性線。卵徑1.4mm,動物極棕黑色,植物極乳黃色。第39期蝌蚪全長46 mm,頭體長16 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83%;唇齒式多為Ⅰ/1+1:Ⅰ;體尾黃綠色,眼位於頭兩極側,尾部滿布深棕色花斑,尾鰭較高,末端細尖;上唇無乳突,口角和下唇有乳突,下唇乳突參差排列;新成蛙體長17mm左右。
湖北側褶蛙湖北側褶蛙

生態習性

一般生活在海拔60—1070米的農田區.多集中在長有水草或藕葉的池塘內以及附近的稻田中。白天常匐匍於藕葉上或浮於水草之間。在水生植物豐富的池塘內此蛙數量較多.而又以塘邊3米左右水草豐盛的區域尤多。夜間常到岸上捕食.據薛慕光(1963)報導.以攝取水生動物為主,各種蚊類的幼蟲,水生昆蟲,甲殼類,蝌蚪以及小蛙等。此蛙能發出“吱”短促的叫聲,音小而尖,在受驚擾的情況下,雄雌蛙在跳入水中的同時都可以發出“吱”的叫聲。1979年6月29日在湖北黃陂採到剛產出不久的卵(尚未卵裂),同時採到各期蝌蚪(包括變態期的)及新成蛙;解剖同年4月26日采於湖北利川的一個雌蛙.體長61毫米,成熟卵已進入輸卵管末段,儲存待產。左側卵群重2.5克。有卵532枚;右側卵群重2.3克.有卵490枚.卵弳1.4毫米左右;此外,在卵巢內還有發育不同時期的半透明卵泡至卵徑1.3毫米左右的近成熟卵,兩卵巢內的卵重1.6克(左側0.9克,右側0.7克)。根據採到的卵和發育不同時期的蝌蚪及新成蛙.可以看出,湖北側褶蛙的繁殖季節在4月下旬至7、8月間,從解剖觀察體內卵的發育情況,此蛙每年很可能產卵1—2次。

分布

分布於河南南部,湖北,安徽西部,湖南,重慶北碚、涪陵,江西廬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