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值雨

《湖上值雨》是宋末元初文學家仇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詠西湖雨景。首聯寫早春,湖水與岸草都剛染上綠色,著雨後更顯得清新可愛;頷聯刻意對仗,寫雨中即景,雨中的鶯鳴燕飛;頸聯則是在更廣闊的背景中寫西湖雨景;尾聯由眼前景引出對往事的記憶,十年前的西湖勝事時入夢境,而今日“值雨”,無法再睹,似有一絲惆悵,隱晦地寄寓了故國之思。全詩雖表憂傷懷舊之主題,但卻輕描淡寫,淡泊不露痕跡,氣氛十分勻稱,自始至終保持了全篇風格的和諧統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湖上值雨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金淵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仇遠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湖上值雨
波痕新綠草新青,有約尋芳苦不晴。
莎徑泥深雙燕濕1,柳橋煙淡一鶯鳴。
山圍故苑春常鎖2,泉落低畦暖未耕3
十載舊蹤時入夢4,畫船多處看傾城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莎徑:長滿莎草的小路。莎:又稱香附子,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2. 故苑:杭州為南宋故都。苑:皇家園林。
  3. 畦(qi):菜圃間劃分的長行。此指農田。
  4. 十載舊蹤:指南宋未亡時詩人在杭州的一段生活。
  5. 畫船:有華麗裝飾的船。傾城:美女。《漢書·外戚傳》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白話譯文

這個季節的西湖,處處是碧綠的湖水、嫩青的草色,想在這美好的季節出去旅遊觀光,遺憾的是卻偏偏碰上天不晴。
走在莎草叢生,滿是泥濘的小路上,被雨水沾的小燕雙雙掠耳飛過;垂柳摩挲著的小橋籠罩在迷濛的雨霧中,依稀難辨,只聽見黃鶯在那裡歌唱。
然而,山光水色的環抱里,昔時南宋權貴的錦繡故苑,如今雖春意籠罩,卻物是人非。
十數年前游湖的往事舊蹤,歷歷在目,常入夢景:泛一葉扁舟,西子湖上,碧水悠悠;觀畫舫嬌娘,顏色可人,傾國傾城。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仇遠遊杭州西湖時逢春雨,在舟中回憶南宋臨安的繁華景象所作。仇遠生於宋末,正當亂世,但他生性雅澹,喜的是遍游天下山水,愛的是與文人墨客酬答往來。當然,也難免時不時流露出對國家興亡、人事變遷的感嘆,大多寄情于山光水色,委婉蘊藉。對於這種借山水寄憂思的表達方式來說,西湖,似乎是一個天然的載體,其孤山梅花墓里,葬著林和靖一縷幽魂;棲霞嶺下,埋著岳武穆一腔忠誠。所以詩人作此詩意在表達當時其心中的憂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到過杭洲西湖的人,似乎沒有不被那秀雅旖旎,清新明麗的湖光山色所吸引而流連忘返的。“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雖然只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一人的讚嘆,然而這兩句詩是決不會象伯牙的“高山流水”那樣知音難覓的。西湖的山水,有一種天然入畫的神韻凡入畫者,固然有其本身的審美價值然而一旦成畫,畢竟是藝術家手中的再造物了。即使用再高超的技法畫就的一幅價值連城的山水畫,比起它所依據的自然山水來,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件維妙維肖,巧奪天工的膺品罷了。而西湖的山水則是以茫茫蒼穹作畫板,以人類智慧作彩筆,集自然萬物點化而成,西湖即畫,畫即西湖。無論是明媚的初春,還是蕭瑟的深秋;無論是迷霧中的清晨,還是霞光下的黃昏;無論是在絢麗的陽光之下,還是在迷濛的細雨之中,西湖,總不失它迷人的風采。所謂“水光斂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講的就是西湖山水這種與眾不同的永恆魅力。蘇東坡曾出知杭州多年,並親自領導開浚湖道,取湖泥葑草築成橫貫南北的蘇堤,對西湖風光自然是了如指掌,加上他作為一個文學家所具備的敏銳而細微的調察力,所以,他用“淡妝濃抹總相宜”一句對西湖山水特色的概括,真可謂是一語破的,談言微中了。
如果說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以巨觀上給西湖山水作了提綱挈領的勾勒,那么仇遠的此詩則是以細膩的筆觸在微觀上淋漓盡致地描摹的一幅西湖春雨圖。“有約尋芳苦不晴”流露出一絲對天公不作美的掃興。碧綠的湖水,嫩青的草色,本想在出去旅遊觀光,卻偏偏碰上天不晴,想來的確有點遺憾。然而,通觀全篇卻很難體察到詩人有什麼“苦”意。這一“苦”字,說白一點,叫做“擺噓頭”“賣關子”說得文一點,就是欲擒故縱。詩文最忌平直,遣詞造句當力避平庸,這恐怕就“苦”字的奧妙所在吧。“不晴”二字,很自然地過渡到頷聯。“莎徑泥深雙燕濕,柳橋煙淡一鶯鳴”寫雨中即景。前句寫的是近景,後句寫的是遠景。寫雨中的鶯鳴燕飛,並不是仇遠的首創。唐代柳中庸寫過“隔簾春雨細,高枕曉鶯長”(《幽院早春》)、宋代的晏幾道寫過“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臨江仙》),仇遠在這裡卻別出機抒,自有一番風骨。春鎖湖山,空濛一片,波綠草青,鶯鳴燕濕,詩人以極工的對仗,遠近相交,虛實相融:他所顯示的淡泊幽遠,聲像俱佳的意境,是柳中庸、晏幾道之輩所不能比擬的。頷聯兩句的用詞平易,然而“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閒言語變瑰奇”(戴復古《讀放翁先生劍南詩草》),於平易中見奇崛,才更能顯示作者的語言功力、所以,“切莫嘔心並剔肺、須知妙語出天然”(明《學詩》)的告誡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頸聯兩句,是在整個杭州城這一更廣闊的背景中寫西湖雨景。最後兩句,則是觸景生情。十年前在畫船集聚的地方,曾經看見漂亮的女子,至今還時時在夢中出現。頸尾聯四句,蘊含著淡淡的懷舊之情,這是當時入元朝的北宋文人遍存在的心態。杭州是仇遠的故鄉,在濛濛的細雨中萌生懷舊之念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懷舊,難免憂傷,但是詩人在這裡卻輕描淡寫,淡泊得似乎不露一絲痕跡。這樣寫,使整首詩的氣氛十分勻稱,自始至終保持了全篇風格的和諧統一。這也是這首詩的一點高明之處。

名家點評

清代陶玉禾《元詩選》:“不減唐人。”
江蘇大學教授劉達科《遼金元詩選評》:“謀篇立意,脫盡凡俗;神思飛動,不粘不脫。繪景清真淡雅,疏通秀朗;語意委婉蘊藉,一脈貫穿。”

作者簡介

仇遠(1247~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餘杭溪上之仇山,自號山村、山村民,人稱山村先生。元代文學家、書法家。元大德年間(1297~1307)五十八歲的他任溧陽儒學教授,不久罷歸,遂在憂鬱中游山河以終。著有《金淵集》六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