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點蒼山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大理縣誌》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楊慎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點蒼山記
自余為僇人[1],所歷道途,萬有餘里,齊、魯、楚、越之間號稱名山水者,無不游。已乃泛洞庭,逾衡、廬[2],出夜郎[3],道碧雞而西也[4]。其餘山水,蓋飫聞而厭見矣。及至楪榆之境[5],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比入龍尾關[6],且行且玩,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7],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余時如醉而醒,如夢而覺,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曩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
嘉靖庚寅[8],約同中溪李公為點蒼之游。二月辛酉[10],自龍尾關窺天生橋[11],夜宿海珠寺,候龍關曉月[12]。兩山千仞,中虛一峽,如排闥然[13]。落月是懸,其時天在地底[14]。中溪與予各賦一詩。詩成,而月猶不移,真奇觀也。下山乘舟至海門閣小飲。壬戌,復行入關,由混混亭而升覺真庵,北折入谷口,觀寶林寺山茶。因叩圓海寺,瀹茗煮泉[15],坐於萬松之陰。已乃拄杖而下北澗,渡石關,至鶴頂寺,松林蔭軒,洱波在席[16],相與趺坐酌酒[17],時夕陽已沉西,山缺處猶露日影,紅黃一線,本線末寬,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鴛浦夕陽也[18].餘波皆碧,獨此處日光涌金,有鴛鴦群浴。今則網罟大密[19],此景時有時無,不常然也。”曰:“但觀於涌金流采[20],已自勝耳。”
癸亥,北循山坂[21],至金相寺廢址,有唐碑,為高僧講經處。盤山腳而西,至松蘿崖,石洞幽勝,相與酌酒賦詩。暮投感通寺樓[22],篝燈夜坐[23],聞寺僧誦等字[24]。中溪曰:“六書中轉注實非‘考老’[25],而宋人亡擬。後世學者遂沿而不改。此不可無述,願公任之。”予遂操筆書轉注之例約千餘字[26],匯成一編。中溪題其額曰“寫韻樓”[27]。寓此凡二旬日而去。茲寺有高皇詩十八章[28],鐫碑山門院,凡三十六。今存在僅半耳。
三月乙酉[29],北行五里,有寺曰玉局,內有昭文祠,土人祀唐御史杜光庭之所[30]。西南有一溪,疊崿承流[31],水色瑩澈,其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寶玉之麗,其名曰清碧溪[32]。緣山麓北行二里,至天台,有諸葛武侯畫卦石[33],土人於上建八塔,以識侯之跡雲。東行一里,至弘聖寺,有浮圖高二百丈[34],規制嚴整。考之野史,為隋文帝時敕建者[35],或曰阿育王[36]。北行二里,至點蒼神祠[37],即唐書載史臣與南詔設盟處也。翠微有岩[38],異香酷烈。予二人不能上,令人候之[39],果然。廟後有問俗亭,俯瞰城郭樓觀,海波萬頃,澗松縈雲,岩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薦米纜[40],食而甘之。既醉既飽,下山,北行二里,抵三塔寺宿[41]。寺有七樓八殿,中溪重加修建者。中溪有書樓在焉。因留連累日。芒鞋、藜杖相與[42]。入瀑布溪,懸流百尺,其承流處有石如盤。盤中有一石,為瀑流所激,跳躍如馬,聲如雷鍧[43]。石壁上有朱字詩,為濺沫所塗,遠不可辨。憶當時題刻懸構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
壬辰登帝釋寺[44],松蘿蒼翠,因止宿焉。夜中靜默,聆丁東琳琅,如琵琶笙簫,又如瑟瑟。有頃而寂,舊聞茲地夜聆天樂,故名其峰曰“應樂”。中溪曰:“豈山腹空洞,萬竅遞響耶?”予曰:“如此則不應有作止也[45]。”僧曰:“世傳空中隕石上有帝釋像,今所奉者是已。帝釋為天主中最尊,故有天樂隨之。”予曰:“六合之外[46],聖人存而不言,此亦世外事,不可以臆見度其是非也。”
癸巳,北渡兩澗,乃至無為寺,有汝南王碑,聲如玉磬,清越可聽。因以木擊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詩[47]。聞北岡有元世祖駐蹕台[48],後人屋之。方至其處,大雨忽至,遂趨屋下避雨。軒窗洞豁,最堪游目,則見滿川烈日,農人刈麥。予曰:“異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點蒼十景之一,所謂‘晴川秧雨’者是已,每歲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時時放晴,故刈麥插秧,兩處無妨。世傳觀音大士授記而然[49]。”西上里許,有寺曰救疫。山泉甘冽,疫則飲之,可以已病,寺因得名。北去四里,登鶴雲寺,寺有仙女池、沖舉石,相與坐嘯久之。又北六里,至石雲寺。沿溪而西,過獨木橋,升寶華寺,其地多花卉,紅紫相間,乃移枕簟以息[50]。中溪弟仲春、叔齊、季和,預煮醇酒於叢薄中[51],忽從滴乳岩旁出見[52],不覺驚喜,拍手大笑,因引滿盡醉。是夜臥草庵,殊覺快適。
甲午,同上悉達場[53],遙見瓦屋懸構於蒼煙之上,扁曰“中溪小隱[54]”。時已入夏,猶圍火而臥。晨起,窺石洞,猱緣細路[55],下臨百仞。比歸,頗有垂堂之悔[56]。出山因以相規雲。
丁酉,至陽溪,歷遺愛寺,觀舍利塔[57]。入溪三里,有一石門如圓月者,羅剎洞也[58]。世傳觀音大士閉羅剎於其中雲。又西行八九里,至出佛洞 ,岩壑幽絕,可以結廬[59]。又西六里,為洞天山,層巒疊嶂,望之蔚然。顧經路崎仄[60],且空山無人,乃旋轡出谷,宿遺愛寺。中溪謂予曰“‘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生在此山中’[61],必須東泛洱水,臥數溪峰,庶盡點蒼之變耳。”
己亥,由上關水月樓放舟遵島嶼而南[62],至金榜寺,搖落無僧[63]。又南觀青巔寺前巨人跡,已乃南泛,有崖飛出水面,曰雞額山、維舟山。隒徒步而升[64],石磴盤旋,可三百武[65],見削壁卷阿[66],正向點蒼,十九溪峰,盡在幾席。石山巔積雪,山腰白雲,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點蒼真面目乎?微公[67],幾失此奇觀矣。”相與訂約結社,以終餘年。經營其地約二十畝,可為蔬圃。草間得柱礎、古瓦[68],知為寺場也[69]。往來久之。僮僕於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戶牖[70],大類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勝,曰:“此可免結屋之勞矣。”酌酒相慶,戀戀不能去。榜人催促[71],予二人相向惆悵,恐不能復來。勉從入舟,則天光澄淨,波紋沄沄[72],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深有淺,皆漁家婦子居之。生事蕭條[73],身無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問詰,蓋素所未見也。予二人不忍其窮,各解衣投食。問其男子何在,早“欠課[74],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鐵雨崖,雲是羅剎欲背盟逃逝,大士雨鐵以止之,是其跡也,崖面如蜂房,大者棲鶻鷂,小者巢蝠鴿。聞舟人喧驚,出而群飛。又南至赤文島,雲是大士買地券,字如蠡篆[75],不可辨識。暝色慾來,河水浮綠,乃舉棹西向洱水龍祠,辭舟登閣。
自念放逐以來,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中溪與予賡和若干首[76],匯為一帙[77],題曰《點蒼雜詠》雲。
作品注釋
[1]僇(lù)人:罪人。
[2]衡:衡山,在湖南中部。廬:廬山,在江西北部。
[3]夜郎:古國名。這裡泛指雲貴一帶。
[4]碧雞:山名,在今雲南昆明滇池西岸。
[5]楪(yè)榆:也作“葉榆”,古地名。在今雲南大理市北。
[6]龍尾關:古關名,又名河尾關,在洱海南端。
[7]半月拖藍:謂洱海像半輪月亮披著一片藍色光波。
[8]嘉靖庚寅:公元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
[9]中溪李公:即李元陽,字仁甫,號中溪,雲南太和(今大理)人。嘉靖(明世宗年號,公元1522—1566年)進士。知江陰縣,入為御史,遇害事敢言。後罷歸家居。
[11]天生橋:又名天橋、石馬橋,下斷上連,憑虛凌空,可渡一人,故名天橋。橋邊激水濺珠,宛如梅樹。[12]龍關曉月:為點蒼一景。龍關:即龍尾關。
[13]排闥(tà):推開門。
[14]天在地底:指天空的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15]瀹(yuè)茗:煮茶。
[16]洱波在席:洱海的水波好像就在席間。
[17]趺(fū)坐:盤腿而坐。
[18]鴛浦夕陽:這是洱海一景。
[19]網罟(gǔ)大密:意謂捕魚的太多,罟,網的通稱。
[20]采:通“彩”。
[21]山坂:山坡。
[22]感通寺:又名盪山寺。在聖應峰南麓、莫殘溪北岸。據傳為東漢時迦葉騰和竺法蘭由天竺(古印度)入中國時建。幾經興廢。明洪武后曾建寺庵三十六院,被譽為蒼洱諸大寺之最。
[23]篝(gōu)燈:燈籠。這裡謂點著燈籠。
[24]等字:指等韻表上排列的字。等韻是系統分析漢語語音結構的一種傳統方法。
[25]六書:漢代學者分析小篆的形、音、義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造字條例。古書中名稱也不一,一般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轉注實非‘考老’:轉注是六書之一。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也是。”歷來對這理解不同,這裡李中溪認為是宋人瞎編的。
[26]轉注之例:有關轉注的條例,即後代流傳的《轉注古音略》。
[27]額:匾額。
[28]高皇詩十八章:明太祖朱元璋有御製詩十八章賜感通寺僧無極。
[29]三月乙酉:據《二十史朔閏表》,乙酉為二月二十四日。下文的乾支紀日亦依此順推。
[30]杜光庭:青城(今四川郫縣)人。曾到南詔,住玉局峰,教南詔王家子弟文化。死後葬玉局峰山下,並建昭文祠以紀念。
[31]疊崿(è):層層的山崖。
[32]清碧溪:點蒼十八溪之一。
[33]諸葛武侯畫卦石:相傳諸葛亮征孟獲時曾在太和一帶屯兵,他從草叢中得石,刻伏羲像和八卦,並築台以為紀念。
[34]浮圖:這裡指佛塔。即“弘聖寺一塔”。
[35]隋文帝:指隋代開國之主楊堅。
[36]阿育王:意為無憂王,古代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國王,後歸信佛教,廣建寺塔,對佛教發展很有影響。
[37]點蒼神祠:在中和峰麓。系南詔異牟尋歸唐與崔佐時會盟處。事見《舊唐書·南蠻傳》。
[38]翠微:輕淡青翠的山色。
[39]候:伺望。
[40]米纜:俗稱米線、米粉,系用大米加工製成的細條食品。
[41]三塔寺:又名崇聖寺,在應樂峰下,建於唐代。
[42]芒鞋:草鞋。
[43]鍧(hōng):象聲詞,這裡形容雷聲。
[44]帝釋:佛教稱諸天之主為帝釋。
[45]作止:指有時響,有時不響。
[46]六合:謂天地四方。《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48]元世祖:指元代開國皇帝忽必烈。駐蹕(bì):帝王出行時,中途暫住。蹕,指帝王車駕。
[49]授記:佛對發心修行的人授與將來成果作佛的預記。
[50]簟(diàn):竹蓆。
[51]叢薄:草木叢生的地方。
[52]滴乳岩:相傳南詔時高智升初生,被棄石崖下,有石乳滴入其口,得數日不死。
[53]悉達場:又名放光谷,俗傳四周皆有佛光。
[54]扁:同“匾”。
[55]猱(náo)緣:猿猱攀登。
[56]垂堂:堂屋檐下。古人有“坐不垂堂”之說,因檐瓦落下可能傷人。
[57]舍利塔:供奉釋迦牟尼佛骨的塔。
[58]羅剎:惡鬼。
[59]結廬:建屋居住。
[60]崎仄:崎嶇狹窄。
[62]上關:又名龍首關、河首關、石門關,在洱海北端。遵:沿著。
[63]搖落:零落。
[64]隒(yǎn):山邊。
[65]武:半步。
[66]卷阿:曲折的山陵。
[67]微:無,非。
[68]柱礎:柱子下面的石墩。
[69]寺場:寺廟的場地。
[70]檐牙:房檐翹起如牙的部分。戶牖(yǒng):門窗。
[71]榜人:船夫。
[72]沄沄(yún):水流浩蕩的樣子。
[73]生事:生計,生活。
[74]課:賦稅。
[75]蠡篆:即鳥蟲書,書寫在旗幟或符信上,其形或如鳥,或如蟲。
[76]賡和:唱和。
[77]帙(zhì):書套。一帙就是一函。
作者簡介
楊慎
楊慎年近七旬時,曾返回瀘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撫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卒於戍地。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啟時追諡文憲。《明史》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