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華山日記陝西西安府華陰縣》是明代文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太華山日記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徐霞客
- 作品出處:《徐霞客遊記》
簡介,作品,段落一,段落二,段落三,段落四,段落五,段落六,段落七,段落八,段落九,段落十,段落十一,段落十二,評析,作者簡介,
簡介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作品
段落一
【原文】
二月晦 入潼關,三十五里,乃稅駕西嶽廟①。黃河從朔漠②南下,至潼關③,折而東。關正當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連華岳,惟此一線為東西大道,以百雉④鎖之。舍此而北,必渡黃河,南必趨武關,而華岳以南,峭壁層崖,無可度者。未入關,百里外即見太華屼出雲表;及入關,反為岡隴所蔽。行二十里,忽仰見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絕,而東西擁攢諸峰,俱片削層懸。惟北面時有土岡,至此盡脫山骨,競發為極勝處。
【注釋】
①西嶽廟:在華陰縣東1.5公里的岳鎮東端,亦稱華陰廟,建築宏偉,廟內碑刻很多。
②朔(shuò)漠:北方沙漠之地。
③潼關:歷史上的潼關,即《徐霞客遊記》中所描述的潼關,在今風陵渡對岸的黃河邊,陝西潼關縣的港口。因修三門峽水庫,潼關縣治遷至吳村。
④百雉(zhì):雉為古代計算城牆的單位,以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左傳》:“都城過百雉。”此處所用百雉,即指長而高大的城牆。
【譯文】
二月底 進入潼關,走了三十五里,就在西嶽廟停宿。黃河從北方沙漠地帶往南奔流,到潼關後轉向東流。潼關正好位於狹窄、險要的黃河、華山口,北邊俯瞰黃河水,南邊和華山相連線,只有潼關這狹窄的通道是橫貫東西的大路,由長而高大的城牆封鎖著。如果不走潼關往北去,就必須橫渡黃河,往南則必須從武關走,而華山以南,崖壁層疊陡峭,沒有路穿越。還沒進入潼關時,在百里之外就看見華山突兀高出雲上;等入了潼關,華山反而被低岡小山遮蔽了。走了二十里,一抬頭,忽然看到一座座美如荷花的華山山峰,原來已經直達華山下。華山不僅落雁、朝陽、蓮花三峰秀美無比,而且聚集、簇擁在東西兩邊的眾峰,也都是刀削層懸的石片。只有北面不時出現的土岡,到此時才完全露出岩石,爭相顯示最美的景色。
段落二
【原文】
三月初一日 入謁西嶽神,登萬壽閣。向岳南趨十五里,入雲台觀。覓導於十方庵。由峪①口入,兩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②當其左。循溪隨峪行十里,為莎蘿宮,路始峻。又十里,為青柯坪③,路少坦。五里,過寥陽橋,路遂絕。攀鎖上千尺幢④,再上百尺峽。從崖左轉,上老君犁溝⑤,過猢猻嶺⑥。去青柯五里,有峰北懸深崖中,三面絕壁,則白雲峰也。舍之南,上蒼龍嶺⑦,過日月岩。去犁溝又五里,始上三峰足。望東峰側而上,謁玉女祠⑧,人迎陽洞。道士李姓者,留余宿。乃以余晷⑨上東峰,昏返洞。
【注釋】
①峪(yù):北方稱呼山谷為峪。
②玉泉院:今名同,在華山北麓谷口,為登華山必經之路。
③青柯坪:在華山谷道盡頭,是上山途中唯一比較平坦的地方,有東道院和通仙觀可憩息食宿。
④鎖:鐵鏈。千尺幢(chuánɡ):今名同,為華山咽喉。兩面峭壁,當中一條狹隘的石縫,中間鑿出陡峻的踏步,兩邊掛著鐵鏈供遊人拉牽。接近幢頂處有鐵板可以啟閉。
⑤老君犁溝:東為絕壁,西為深壑,自上而下,共570餘級。相傳老子修道時,見人們開山鑿道不易,便驅其乘牛一夜犁成此道,故名。
⑥猢猻嶺:即猢猻愁。崖壁陡峭,傳說以前從華山水簾洞出來的猿猴,每到此即返回,連它們也難於通過,故名。
⑦蒼龍嶺:今名同,為登華山最險的地段。系一條狹而且長的山脊,南北長達1500米,踏步狹處僅尺許,兩旁為深谷,遊人必須牽住鐵鏈前進。
⑧玉女祠:在中峰玉女峰。
⑨晷(ɡuǐ):原意為日影。古人測日影以定時刻,故又引申為時間。余晷即剩餘的時間。
【譯文】
三月初一日 進廟拜西嶽華山之神,登上萬壽閣。朝華山南面走十五里,進雲台觀。在十方庵找到嚮導。從山谷口往裡走,兩邊山崖壁立,一股溪水在山谷中流淌,玉泉院位於溪水左岸。跟著溪流沿山谷行走十里,到莎蘿宮,道路開始陡峻。又走十里,到青柯坪,道路稍顯平坦。走五里,過寥陽橋後,路就斷了。攀援鐵鏈登上千尺幢,再上到百尺峽。順崖往左轉,登上老君犁溝,越過猢猻嶺。距離青柯坪五里處,有座山峰懸立在北面的深谷中,山峰三面全是絕壁,這就是白雲峰。我放棄白雲峰而往南走,登上蒼龍嶺,經過日月岩。距離老君犁溝又五里,開始登三峰足。看著東峰側邊往上走,到玉女祠謁拜,進入迎陽洞。一個姓李的道士,留我住下來。於是用剩下的時間攀登東峰,天黑才回到迎陽洞。
段落三
【原文】
初二日 從南峰北麓上峰頂,懸南崖而下,觀避靜處。復上,直躋峰絕頂①。道士指為仰天池。旁有黑龍潭。從西下,復上西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葉。旁有玉井甚深,以閣掩其上,不知何故。還飯於迎陽。上東峰,懸南崖而下,一小台峙絕壑中,是為棋盤台。既上,別道士,從舊徑下,觀白雲峰,聖母殿在焉。下至莎蘿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庵。出青柯坪,左上有柸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右上有上方峰:皆華之支峰也,路俱峭削,以日暮不及登。
【注釋】
①“直躋”句:南峰為華山絕頂,海拔2160米。峰頂有老君洞,洞北有泉,冬夏不竭,稱仰天池。
【譯文】
初二日 從南峰北麓登上峰頂,順南面山崖懸空墜落而下,觀看避靜處。又上山,直登南峰絕頂。頂上有個小洞,道士指名為仰天池。旁邊有黑龍潭。從西面下山,又登上西峰。峰上岩石聳立,有荷葉般的石片覆蓋在岩石上。旁邊有很深的玉井,井上蓋有閣樓,不知為什麼這樣。返回迎陽洞吃飯。登上東峰,從南面山崖懸空墜落而下,有一座小平台峙立在極陡的壑谷中,這就是棋盤台。登峰頂後,和道士告別,從原路下山,觀覽白雲峰,聖母殿就建在那裡。下到莎蘿坪,暮色逼人,急忙走出山谷,摸黑行三里,在十方庵住宿。出青柯坪往左上去,有柸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往右上去,有上方峰;全是華山的支峰。路都很陡峻,因天黑來不及攀登。
段落四
【原文】
初三日 行十五里,入岳廟。西五里,出華陰①西門,從小徑西南二十里,入泓峪,即華山之西第三峪也。兩崖參天而起,夾立甚隘,水奔流其間。循澗南行,倏而②東折,倏而西轉。蓋山壁片削,俱犬牙錯入,行從牙罅中,宛轉如江行調艙然。二十里,宿於木柸。自岳廟來,四十五里矣。
【注釋】
①華陰:明為縣,隸西安府華州,即今陝西華陰縣,在隴海鐵路線上。
②倏(shū):極快地。倏而:忽而。
【譯文】
初三日 行十五里,到岳廟。往西走五里,從華陰縣城西門出去,順小路往西南走二十里,進入泓峪,這是華山西邊的第三座山谷。山谷兩邊的崖壁參天而起,夾谷而立,十分狹窄,溪水在谷中奔流。沿山澗往南行,一會轉向東,一會轉向西。因岩壁像石片,互相犬牙交錯,道路在石片縫中穿行,轉來轉去,人如在彎曲的江上行船,要不斷調整航向一樣。走二十里,在木柸住宿。從岳廟出來,已經走了四十五里。
段落五
【原文】
初四日 行十里,山峪既窮,遂上泓嶺。十里,躡其巔。北望太華,兀立天表。東瞻一峰,嵯峨特異,土人云賽華山。始悟西南三十里有少華①,即此山矣。南下十里,有溪從東南注西北,是為華陽川②。溯川東行十里,南登秦嶺,為華陰、洛南界。上下共五里。又十里為黃螺鋪③。循溪東南下,三十里,抵楊氏城④。
【注釋】
①少華:少華山,今名同,在華縣城東南五公里,比太華山低小。有三峰,西為獨秀峰,中為玉女峰,東為半截山。
②華陽川:今仍稱華陽,在華陰縣西南隅。
③黃螺鋪:今又作黃龍鋪,在洛南縣西北隅。
④楊氏城:今作楊城,在渭南縣北境,石門河東岸。
【譯文】
初四日 行十里,走完山谷後,就登泓嶺。十里,上到泓嶺頂。往北望太華山,高高地聳入天際。往東看到一座山峰,山勢高峻得特別出眾,當地人說是賽華山。我才醒悟到西南三十里有少華山,指的就是這座山了。往南下十里,有條溪水從東南向西北流淌,這是華陽川。溯川流往東走十里,往南攀登秦嶺,進入華陰縣、洛南縣境。一上一下共五里。又走十里到黃螺鋪。順著溪水往東南下,走三十里,到達楊氏城。
段落六
【原文】
初五日 行二十里,出石門①,山始開。又七里,折而東南,入隔凡峪。西南二十里,即洛南縣峪②;東南三里,越嶺。行峪中,十里出山,則洛水自西而東,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渡洛復上嶺,曰田家原。五里,下峪中,有水自南來入洛。溯之入,十五里,為景村③。山復開,始見稻畦。過此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里,至草樹溝。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注釋】
①石門:今名同,在洛南縣北境。
②洛南縣:隸西安府商州,即今陝西洛南縣。
③景村:今名同,在洛南縣東南境。
【譯文】
初五日 行二十里,出了石門,山才開闊。又走七里,轉向東南,進入隔凡峪。從此往西南二十里,就是洛南縣城所在的山谷。往東南三里,越過山嶺,在山谷中行走。十里,出了山,而洛水從西向東流,就是在河南所渡河水的上游。渡過洛水後又上嶺,名田家原。走五里,下到山谷中,有水從南邊流來注入洛水。溯水流往裡走,十五里,到景村,山又開闊起來,開始看得見稻田。過景村後仍然溯流而行,進入南峪,往南行五里,到草樹溝,山上空蕩蕩的,太陽又落山了,在山裡人家借宿。
段落七
【原文】
自岳廟至木柸,俱西南行,過華陽川則東南矣。華陽而南,溪漸大,山漸開,然對面之峰崢崢也①。下秦嶺,至楊氏城,兩崖忽開忽合,一時互見,又不比木柸峪中,兩崖壁立,有回曲無開合也。
【注釋】
①崢(zhēnɡ)崢:高峻。
【譯文】
從岳廟到木柸,一直往西南走,過了華陽川則往東南走。從華陽川往南,水漸漸大了,山漸漸開闊,然而對面的山峰則十分高峻。下秦嶺,到楊氏城。兩旁的山崖忽然分開,忽然又合攏,分合在短時間內交錯出現,又和木柸的山谷不一樣,那裡兩邊的山崖壁立,有迂迴曲折而沒有分開合攏的景觀。
段落八
【原文】
初六日 越嶺兩重,凡二十五里,飯塢底岔。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東南十里,入商州①界,去洛南七十餘里矣。又二十五里,上倉龍嶺②。蜿蜒行嶺上,兩溪屈曲夾之。五里,下嶺,兩溪適合。隨溪行老君峪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於峪口。
【注釋】
①商州:隸西安府,即今陝西商縣。
②倉龍嶺:即今蟒蛉。疑“倉龍”為“蒼龍”。
【譯文】
初六日 翻越兩重嶺,一共走了二十五里,到塢底岔吃飯。塢底岔往西去的路,通向洛南縣。我又往東南走十里,進入商州境,距離洛南縣有七十多里。又走二十五里,登上倉龍嶺。在曲折蜿蜒的嶺上行走,兩邊是彎彎曲曲的溪流。走五里,下嶺,兩條溪水恰巧匯合。跟著溪流在老君峪中行走十里,天已傍晚,雨忽然降落,在老君峪口投宿。
段落九
【原文】
初七日 行五里,出峪。大溪自西注於東①,循之行十里,龍駒寨②。寨東去武關③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陝省間道④,馬騾商貨,不讓潼關道中。溪下板船,可勝五石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經武關之南,歷胡村,至小江口⑤入漢者也。遂趨覓舟。甫⑥定,雨大注,終日不休,舟不行。
【注釋】
①此大溪明代稱丹水,即今丹江。
②龍駒寨:隸商州。今名同,為陝西丹鳳縣治。
③武關:今名同,在陝西丹鳳縣東隅,有公路經過。
④間(jiàn)道:偏僻但是捷直的小路。
⑤小江口:今稱江口,在湖北均縣丹江匯入漢水處。
⑥甫(fǔ):方才。
【譯文】
初七日 行五里,走出山谷。一條大溪從西向東流,沿溪走十里,到龍駒寨。寨東邊距離武關九十里,西邊通商州,是去陝西的小路,路上來往的騾馬、商人、貨物,不比潼關大路上的遜色。溪流中的板船,可以承受五石重量。溪水從商州西邊流到這裡,經過武關後往南流,過胡村,到小江口匯入漢水。於是尋找船。剛剛定好船隻,天下起大雨,一整天沒停,船不能航行。
段落十
【原文】
初八日 舟子以販鹽故,久乃行。雨後,怒溪如奔馬,兩山夾之,曲折縈迴,轟雷入地之險,與建溪元異。已而雨復至。午抵影石灘①,雨大作,遂泊於小影石灘。
【注釋】
①影石灘:即今月日灘,在丹鳳縣稍南。
【譯文】
初八日 船夫因為販賣鹽,很久後才起航。大雨之後,溪流水勢盛大,如萬馬奔騰,夾在兩邊的山崖之中,曲折盤旋,響如雷鳴地流入險要地段,和建溪沒有什麼不同。不一會兒,天又下起了雨。下午到達影石灘,雨下得大起來,於是停泊在小影石灘。
段落十一
【原文】
初九日 行四十里,過龍關①。五十里,北一溪來注,則武關之流也②。其地北去武關四十里,蓋商州南境矣。時浮雲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穠桃艷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又八十里,日才下午,榜人③以所帶鹽化遷柴竹,屢止不進。夜宿于山涯之下。
【注釋】
①龍關:即今竹林關,在丹鳳縣南境,銀花河匯入丹江處。
②武關之流:即今武關河。
③榜(bànɡ):即棹,搖船的工具。榜人:搖船的人。
【譯文】
初九日 航行四十里,經過龍關。五十里,一條溪水從北邊流入,是武關的河流。這裡往北距離武關四十里,是商州南部邊境。此時浮雲散盡,麗日當空,霧氣籠罩的山峰層巒疊障,爭相秀美。奔騰的水流推動航船,兩岸盛開的桃花、李花濃淡相間,沐浴在陽光中,像在翩翩起舞,走出船艙到船頭坐下,不覺飄飄欲仙。又航行八十里,時間才到下午,搖船的人用所帶的鹽交換柴、竹,多次停船不行。當夜住宿在山下水邊。
段落十二
【原文】
初十日 五十里,下蓮灘。大浪撲入舟中,傾囊倒篋,無不沾濡①。二十里,過百姓灘,有峰突立溪右,崖為水所摧,岌岌②欲墮。出蜀西樓③,山峽少開,已入南陽④淅川⑤境,為秦、豫界⑥。三十里,過胡村。四十里,抵石廟灣,登涯投店。東南去均州,上太和,蓋一百三十里雲。
【注釋】
①沾濡(rú):被水沾濕。
②岌(jí)岌:山高峻危險的樣子。
③蜀西樓:今作梳洗樓,在商南縣東南隅。
④南陽:明置南陽府。治南陽,即今河南南陽。
⑤淅川:成化六年(1470)析內鄉縣地置淅川縣,隸南陽府,治所在今河南淅川縣西南境,丹江北岸的老城,今亦稱淅川。
⑥秦:陝西省的簡稱。豫:河南省的簡稱。
【譯文】
初十日 航行五十里,到蓮灘。大浪打進船艙,口袋、箱櫃倒斜,全都被水打濕了。航行二十里,過百姓灘,河右岸突立著山峰,峰崖被水流衝擊,岌岌欲墮。船出了蜀西樓,山谷稍稍開闊,不久便駛入南陽府的淅川縣境,為陝西、河南兩省的分界處。船行三十里,過胡村。四十里,到達石廟灣,上岸找旅店投宿。這裡東南距離均州,上太和山,約一百三十里。
評析
西嶽華山,北臨黃河,南接秦嶺,“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山海經·西山經》)。“遠而望之,又若華(花)狀”(酈道元《水經注·渭水》)。這就是華山得名的由來。遊記從潼關寫起,較為具體地描述了潼關與黃河、華山的關係,突出其雄關要塞的形勢,看似沿途所見,其實為華山的雄奇作了有力的鋪墊。接著寫到遠望中的華山,分三個層次:未入關時,“百里外即見太華屼出雲表”;入關後,“反為岡隴所蔽。行二十里,忽仰見芙蓉片片”;到華山腳下,“不特三峰秀絕,而東西擁攢諸峰,俱片削層懸”。三個層次,由遠而近,簡潔而準確地表現了華山高峻秀美的風姿,落實了華山的特點。
此後的內容,基本上是遊程的簡單記錄,未對華山各處景觀作具體的描寫和深入的刻畫。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山之道以奇險著稱。相傳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當年“與客登華山絕峰,度不可邁,乃作遺書,發狂慟哭。華陰令百計取之,乃下”(李肇《唐國史補·卷中》),但在作者筆下,似乎看不到這一點,在華山上上下下,只有“路始峻”、“路少坦”、“路遂絕”、“攀鎖上千尺幢”數語。在“韓退之投書處”的蒼龍嶺,在他筆下更只是“上蒼龍嶺,過日月岩”,等閒過之,如履平地。倒是在初三日描寫出泓峪:“兩崖參天而起,夾立甚隘,水奔流其間。循澗南行,倏而東折,倏而西轉。蓋山壁片削,俱犬牙錯入,行從牙罅中,宛轉如江行調艙然。”較為細緻生動,但又不是描寫山道。另在本篇最後,初九日,描寫武關之流:“時浮雲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濃桃艷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筆調輕靈,勾畫出美好的景致和人的心情,鮮明俊秀,頗得山水情韻。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欲“問奇於名山大川”。21歲開始專心旅行,30多年間歷盡艱險,足跡南至雲、貴、兩廣,北到燕、晉,遍及現在的19個省區。其考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後由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遊記》。徐霞客的重要地理學貢獻有:對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考察、記述和探索,居世界先進水平;糾正了古代文獻有關中國水道源流記載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乃長江上源的事實;觀察記述了不少植物品類及其分布的若干規律;對火山、地熱及各種人文地理現象的細緻考察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