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公民教育比較研究

港澳台公民教育比較研究

《港澳台公民教育比較研究》是劉志山、梁桂麟主編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2年7月。

該書從詮釋公民教育的理念入手,結合公民教育在西方誕生的歷史,分析與解讀香港、澳門、台灣三地公民教育的歷史和現狀,並最終對港澳台三地公民教育的理念及實施狀況進行了比較,從而為中國內地高校的德育改革提供了借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港澳台公民教育比較研究
  • 作者:劉志山、梁桂麟主編
  • 類別:教育學著作
  • 字數:183千字
  • 首版時間:2012年7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五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梳理公民教育的緣起及其在英美的發展情況,第二章至第五章著重闡述香港、澳門、台灣三地公民教育內涵、特點和理念,總結港澳台公民教育的個性和共性特點,得出港澳台公民教育對內地高校德育的啟示。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公民教育的緣起及其在英美的發展
第二章 香港公民教育
第三章 澳門公民教育
第四章 台灣公民教育
第五章 港澳台公民教育比較及其意義
附錄 港澳台公民教育論著簡介

創作背景

現代民主社會的健康與穩定,不僅取決於制度的公平和正義,也取決於公民的素養和態度。隨著全球化發展,公民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儘管各國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與經濟水平不盡相同,以致對公民教育的理解與實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如何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已成為各國教育界所面臨的共同課題。兩岸四地無論時代變遷、社會更替和現行制度的迥異,歸根結底仍是同屬華夏文明的起源,同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港澳台公民教育與內地高校德育在培養合格公民的理念上是相通的。人們可以從港澳台公民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中,汲取有益成分,促進內地高校德育的發展。基於此,《港澳台公民教育比較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港澳台公民教育與內地高校德育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緊密相連。雖然港澳台公民教育與內地高校德育在價值取向和政治立場方面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都堅持中華傳統文化,將儒家倫理作為其中的一條重要教育主線,強調修身自省、立己達人和孝親敬長等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這些都是由同一文化背景所決定的。
港澳台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塑造適合本地區和世界發展的合格公民,在提升公民道德認知水平和參與政治能力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該地區在世界的影響力。內地高校德育則是通過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四有”新人。從字面來看,似乎港澳台公民教育與內地高校德育在人的培養目標方面相差甚遠,但究其實質,兩者是殊途同歸——最終的目標都是學生的發展、人的發展。無論是合格公民的塑造還是“四有”新人的培養,目的都是塑造學生的政治觀念、道德品質和健康人格,促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多提升自身素質,為將來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由於港澳台地區與內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歷史背景的差異,其教育的價值指向自然有所不同,但港澳台公民教育與內地高校德育在教育過程中都將道德教育作為核心內容。港澳台公民教育強調的守法、誠實、責任、尊重和友愛等基本道德價值觀念與內地高校德育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和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精神有著高度的相似性,都重視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和團隊合作,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
該書指出,港澳台公民教育經歷多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育,使公民的素質和道德水平得到了較好的鍛鍊和提高,積累了一定的成熟經驗,再加上港澳台公民教育與內地高校德育的相通性,使得學習和借鑑港澳台公民教育的成功經驗成為可能。當然,無論是理論借鑑還是方法啟示,人們不能簡單地照抄照搬,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而是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內地高校德育的實踐,堅持求實、批判和創新的原則進行科學的借鑑和合理的吸收。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港澳台公民教育比較研究》
2012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1063-8

作者簡介

梁桂麟,男,1945年生,廣東人,曾任深圳大學副校長、研究員。1990年獲得廣東省先逬工作者稱號,1994年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奉獻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