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引論:國際經驗、歷史變遷與中國公民教育的選擇》是2011年9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檀傳寶。
基本介紹
- 書名:公民教育引論:國際經驗、歷史變遷與中國公民教育的選擇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9月1日
- 版次:1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外文書名: Conspectu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Historical Transi
平裝: 46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010102405, 7010102406
條形碼: 9787010102405
尺寸: 23.6 x 16.8 x 2.4 cm
重量: 1.1 Kg
作者簡介
檀傳寶,1962年生,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人。現在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論、美育理論、教師倫理學、教師教育等。主持承擔多項國家重大、重點項目的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學術評論等150餘篇,撰寫個人專著7部、詩文自選集1部,主編、合著著作20餘部。其中《德育美學觀》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1997)、《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3)等。
內容簡介
《公民教育引論:國際經驗、歷史變遷與中國公民教育的選擇》從國際比較、歷史研究、理論分析三個維度對公民教育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建構了中國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論框架。中國和諧社會建設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都需要建立正確的公民教育的概念、厘定公民教育的合理目標與內涵、採取比較切適的手段推進中國的公民教育。但由於許多因素的影響,中國社會與教育界對公民教育的概念、目標、內涵的認識存在許多混亂與分歧。全書共三部分:上篇從國際比較的視野,對英美、德法、日韓等國及我國港澳台地區公民教育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梳理,對其公民教育的經驗、問題和主要趨勢進行了研究和借鑑;中篇對我國民國以來公民教育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對新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重點提出了必要的建議;下篇則以理論分析為主,對新時代中國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方向進行了深刻分析與展望。《公民教育引論:國際經驗、歷史變遷與中國公民教育的選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劃國家重點項目“學校實施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公民教育研究”的結題成果,可為新世紀中國教育提供一些既反映時代精神、又體現民族文化特點的公民教育新思路,不僅在教育學科建設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於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目錄
前言
上篇 比較研究:國外公民教育的經驗
第一章 英國公民教育經驗
第一節 英國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英國公民教育的現狀
第三節 英國公民教育的經驗與問題
第二章 美國公民教育經驗
第一節 美國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美國公民教育的現狀
第三節 美國公民教育的經驗與問題
第三章 法國公民教育經驗
第一節 法國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法國公民教育的現狀
第三節 法國公民教育的經驗與問題
第四章 德國公民教育經驗
第一節 德國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德國公民教育的現狀
第三節 德國公民教育的經驗與問題
第五章 日本公民教育經驗
第一節 日本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日本公民教育的現狀
第三節 日本公民教育的經驗與問題
第六章 韓國公民教育經驗
第一節 韓國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韓國公民教育的現狀
第三節 韓國公民教育的經驗與問題
第七章 國際公民教育的啟示
第一節 權利本位導向的國際公民教育
第二節 責任本位導向的國際公民教育
第三節 國際公民教育的“公”“私”分野與合流
中篇 歷史研究:中國公民教育的歷史變遷
第八章 1949年以前中國公民教育的歷史
第一節 清末:公民教育的萌芽
第二節 民國初期20年:公民教育的快速發展
第三節 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公民教育的低迷
第九章 1949年後中國大陸地區公民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 新中國前30年:公民教育的沉寂
第二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公民教育的復興
第十章 我國公民教育的歷史啟示
第一節 民國初期公民教育經驗總結
第二節 新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研究的必要調整
下篇 分析與建構: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方向
第十一章 現代化與公民教育的意義
第一節 公民教育的歷史必然性
第二節 公民教育的現實必要性
第十二章 公民與公民教育概念的理解
第一節 公民概念的特殊性
第二節 公民概念的普適性
第十三章 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應有目標
第一節 中國公民教育的兩個基點:權利與參與
第十四章 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重點內容
第十五章 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實踐策略
附錄一公民教育的進展研究:已開發國家的探索
附錄二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與實踐述評
附錄三中國港澳台地區公民教育經驗研究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