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渡江河進攻戰鬥
- 地點:江河
- 時間:公元前478年
- 結果:勝利
英文,詳細,意義,
英文
渡江河進攻戰鬥 river crossing offensive operation
對憑藉江河進行防禦之敵的進攻戰鬥。是進攻部隊克服江河障礙,突破敵人防禦的複雜的戰鬥行動。
詳細
江河是天然障礙。不能徒涉的江河,限制進攻部隊的機動,易割裂戰鬥隊形,使指揮、協同、通信聯絡和物資補給都較困難。渡江河進攻戰鬥,力求乘敵之隙,出敵不意,從行進間以奇襲的方法實施;不可能時,則實施強渡。無論奇襲或強渡,都應查明江河性質、水文,兩岸地形,橋樑、渡口及敵人防禦的情況;主渡地段選在敵防禦薄弱、便於渡過和發展進攻的部位;準備足夠的制式和就便渡河器材,並按類型、數量合理編組;開設門橋渡場、浮橋渡場、泅渡場、坦克潛渡場(見渡場);加強各種戰鬥保障,特別要防敵在上游施放漂浮物和破壞水利工程造成泛濫。進攻時,通常採取主渡與助渡、真渡與佯渡、強渡與偷渡、空中機動與水面機動相結合的方法,在寬大正面上有重點地實施。集中主要兵力和渡河器材於主渡地段,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氣,在強大火力和煙幕的掩護下,迅速、突然地渡過江河,堅決勇猛地衝擊,奪占敵岸要點,鞏固與擴大登入場,適時使用後續力量發展進攻。
意義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渡江河進攻的成功戰例。公元前478年,吳、越笠澤之戰,越國軍隊利用夜暗,兩翼佯渡,引誘吳軍分兵,主力出其不意地從吳軍中央部位發起攻擊,一舉得勝。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利用就便器材,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1949年4~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役中,各部隊以奇襲和強攻突破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些國家的軍隊裝備了新式渡河器材,克服江河障礙的能力大為提高。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採取預有準備的強渡方法,突然發起攻擊,利用橡皮舟、兩棲車輛和浮橋,迅速渡過蘇伊士運河,突破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隨著新型自行渡河器材的發展,從行進間實施強渡,將成為渡江河進攻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