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區(清遠市清城區)

清城區

清遠市清城區一般指本詞條

清城區,廣東省清遠市市區。是清遠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位於廣東省中部北部,北江中下游。清遠市最南端。離廣州白雲機場約40公里,離廣州市區約60公里,距香港、澳門200公里,乘高鐵到廣州僅20分鐘,是珠三角北緣的門戶城市。北與清新區為鄰,南接廣州花都區,東與佛岡縣、從化市相連,西面與佛山市三水區接壤,城區總面積927平方千米,下轄3個鎮、4個街道和1個林場,2008年總人口62萬。京廣鐵路途經區內銀盞、源潭兩站,營運線長30公里;北有107國道縱貫全區,至廣州花都新國際機場僅有28公里,東有清佛公路,西有清三公路。北江河東西流向可長年通航100噸輪船,有專用深水碼頭和直通港澳地區、黃埔港的定期航班。清城區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10多萬人,是省重點僑鄉之一。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城區
  • 別名:城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洲心街道、東城街道、橫荷街道等
  • 政府駐地:東城街道
  • 電話區號:0763
  • 郵政區碼:511500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部
  • 面積:1296.31平方公里 
  • 人口:75.73萬人(2012)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迎嘴水庫等
  • 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 火車站清遠站
  • 車牌代碼:粵R
  • 行政代碼:441802
  • GDP:340.5億元(2013)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特徵,水文特徵,自然資源,土地,生物,礦產,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語言,旅遊,名人,

建制沿革

清城區所轄行政區劃為原清遠縣境域之一部分。
北江河岸景色北江河岸景色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縣,因境內有中宿峽,故取名為中宿縣,屬南海郡。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以桂陽郡南部,立始興郡,中宿縣改屬始興郡。
南北朝,宋泰豫元年(472年)始興郡改稱廣興郡。齊建元元年(479年)復為始興郡,中宿縣屬之。梁武帝期間(502-549年),置清遠郡,轄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護等5縣,隸于衡州。陳,清遠郡屬西衡州。
隋開皇十年(590年)平陳,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威正等5縣,置清遠縣、政賓縣,同屬南海郡。
唐武德六年(623年)廢政賓縣併入清遠縣,屬廣州都督府轄。
五代南漢以及宋、元、明、清等朝,清遠縣均屬廣州府(路)。
民國3年(1914年)清遠縣屬粵海道尹(原名廣肇羅道);民國17年,屬西區善後委員公署;民國21年,屬中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新中國成立後,清遠縣屬韶關地區。1983年7月,改隸廣州市。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置清城、清郊(今清新縣,下同)兩個縣級市轄區;1月28日,省政府劃定清城區管轄原清遠縣的清城、附城、洲心3個鎮。
2000年,清城區管轄5街7鎮。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06680人,其中:南門街道19096人、上廓街道24663人、下廓街道28756人、松崗街道56338人、小市街道47232人、附城鎮40275人、洲心鎮36705人、橫荷鎮48307人、源潭鎮62953人、高橋鎮14942人、龍塘鎮51577人、石角鎮61425人、扶貧經濟開發區虛擬街道3575人、銀盞林場虛擬鎮2675人、畜牧水產示範場虛擬鎮8161人。
2002年,清城區管轄8街(上廓、下廓、南門、松崗、城北、小市、連江)7鎮(附城、洲心、橫荷、石角、龍塘、源潭、高橋),原出處表明8個街道,但只給出7個街道名錄。
2003年6月28日,撤銷上廓街、下廓街、南門街、松崗街,設立鳳城街;撤銷附城鎮,設立東城街;撤銷小市街、洲心鎮,設立洲心街;撤銷橫荷鎮,設立橫荷街;撤銷高橋鎮,併入源潭鎮。調整後,清城區管轄4街(鳳城、東城、洲心、橫荷)3鎮(石角、龍塘、源潭)。
2009年3月19日,原清新縣飛來峽鎮劃歸清城區管轄,原清城區龍塘鎮劃歸高新區管轄。調整後,清城區管轄4街(鳳城、東城、洲心、橫荷)3鎮(石角、源潭、飛來峽)。
2012年4月,清遠市政府對區划進行調整,龍塘鎮正式劃歸清城區管轄。區劃調整後,清城區轄4個街道、4個鎮,有77個居委會,71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2011年,清城區轄鳳城街道東城街道、洲心街道、橫荷街道等4個街道辦事處以及源潭鎮石角鎮飛來峽鎮等3個鎮,有68個居民委員會,65個村民委員會。由2008年9月劃歸清遠高新區管轄的龍塘鎮(含國營銀盞林場),有居委會9個,村委會(工區)10個,2012年4月9日,清遠市政府對區划進行調整,龍塘鎮劃歸清城區管轄。
清城區(清遠市清城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城區位於北緯23°42′-23°27′、東經112°50′-113°22′之間,地處廣東省中北部,清遠市南部,東鄰佛岡縣,南接花都區,西南與佛山三水區相連,北與清新區交界。
清遠市清城區

地質地貌

  • 地質
清城區地理位置處於北緯23°42′-23°27′、東經112°50′-113°22′之間,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區屬平原與低山丘陵。北部山嶺海拔高度從700餘米至數10米不等,其間有少部分高山,山地地形割切明顯,地貌景致秀麗。東南部地區為砂板岩、花崗岩,花崗岩風化殼普遍發育,一般高程在海拔數10米至500米之間。中部、西南部為紅層及第四系分布,地勢平緩,海拔高度在數10米之內。區境處東桂湘贛褶皺帶的粵中拗褶束與湘粵拗褶束交接部位、粵桂隆起邊緣,為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同時,亦是佛岡—豐良緯向構造帶與吳川—四會新華夏斷裂帶的交匯複合部位,由於不同構造體系的發育、迭加,加上海西—印支以及燕山早期大規模岩漿侵入活動,區境內的地質構造較為複雜。
清城區清城區
  • 地貌
清城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與粵北山區的交接地帶,兼有山區、丘陵與平原等地貌。地勢大體上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最高點為大帽山,海拔779米,最低處是石角虎山的蓮塘,面積86畝,海拔4米。北部、東部和南部多山,西南部有大塊平原並伴有小塊低丘,間有零散低山,視野開闊。飛來峽地處北江中下游(飛來峽以下為北江下游),處於其中的區屬境域屬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北端,地勢平坦,河坑交錯,塘凼較多。

氣候特徵

清城區位於廣東省中北部,居珠江三角洲平原與粵北山區的交會處,是大陸氣團和海洋氣體交綏的過渡地帶。由於位於低緯度,北回歸線從南部邊緣穿過,既受低緯大氣環流的影響,又受中、高緯大氣環流的制約。冬季處於蒙古高壓邊緣地帶,盛行偏北氣流。每當強冷空氣南下,其冷鋒掠過區境,造成普遍降溫、大風及降雨天氣。在冷鋒過境之後,受冷高壓控制,天氣一般較為晴朗。初夏,處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緣,西南季風向華南挺進,帶來充沛的雨量。盛夏初秋,隨著西風帶北撤和副熱帶高壓北跳,熱帶輻合帶也相應北移,颱風活動增加,常受到熱帶低壓和颱風環流影響,但由於處於內陸地區,絕大多數熱帶氣旋登入後影響區境時其強度已大為減弱。一般來說,登入的熱帶氣旋對區境影響不大,但在珠江口附近登入的熱帶氣旋,無論風力還是降水強度對區內都有較大影響。熱帶氣旋活動總體上對區內天氣是利多弊少,不但可以帶來充沛降水,同時也可以緩解高溫天氣。春季和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春季,南下冷空氣與北上暖空氣常在華南對峙,往往造成區內出現長時間的低溫陰雨天氣,日照偏少,雨季從此時開始,其中4月份進入前汛期。秋季,蒙古冷高壓逐漸形成,東北季風逐漸占領地面層,但高空仍為副熱帶高壓所盤踞,熱帶氣旋活動的次數開始減少,形成晴朗乾燥,雨量、濕度小,日暖夜涼的秋高氣爽天氣。同時由於多晴朗天氣,蒸發大,降水少,容易出現乾旱災害天氣。
清城區清城區
清城區屬於以中亞熱帶氣候為主的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影響,氣候分明:春季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多低溫陰雨。夏季炎熱酷暑,盛夏午後多雷陣雨。秋季晴朗,秋高氣爽,晝夜溫差大。冬季較為寒冷,每年均有低溫天氣出現,一些年份還有霜凍出現。氣候資源比較豐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熱基本同季,對農作物生長有利,氣候條件比較優越,但同時也有暴雨、乾旱、低溫陰雨、冰雹、寒露風、霜凍和大風等多種氣象災害。

水文特徵

清城區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區境內的北江一級支流有大燕河、筆架河、樂排河、文洞河,二級支流有迎咀河、銀盞河、高橋水。

自然資源

土地

清城區的土地總面積為139.08萬畝,到2003年,已利用土地134.86萬畝,未利用土地4.22萬畝,土地利用率為96.9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95.59%)。全區的土地利用類型複雜多樣,地類比較齊全,在區內的土地利用結構,農用地規模最大,土地建設用地次之。

生物

清城區地處北回歸線上,適宜在南亞熱帶生長的植物均能在區內生長繁殖,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難以一一列舉,常見的土產植物和引進種植的植物種類有450多種。其中,糧食作物類有水稻、番薯、木薯、玉米、高粱、粟米。
清城區地處北江中下游,既有平原河網地帶,又有山地丘陵,有利於各類動物的生長和繁殖,動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是省內有名的清遠雞、清遠烏鬃鵝、清遠早禾鴨的主要產地。人工飼養的禽畜類動物本志《畜牧水產業》篇內有較詳細的記述,且有些野生動物品種也未被人們所完全認識。

礦產

區境內已探明的礦產有鈉長石、鉀長石、高嶺土、瓷砂、石灰石、花崗岩、河沙、水晶石、鐵礦石等。其中儲量大、品位高的有鈉長石、鉀長石、高嶺土、瓷沙、建築用花崗岩、河沙。此外,還有偏矽酸礦泉水和地下熱水(溫泉)。核定礦區開採總面積為2.96平方公里,開採方式均為露天開採作業。
清城區清城區
礦產資源中,分布在源潭鎮、高橋鎮的主要礦種有鈉長石、鉀長石、瓷沙、高嶺土、水晶石、石灰石、建築用花崗岩、鐵礦石等,同時,高橋鎮蘊藏有偏矽酸礦泉水資源,源潭鎮蘊藏有陶土(白坭、黑坭)。分布在龍塘鎮的主要礦種有建築用花崗岩、瓷沙、高嶺土、鈉長石、鉀長石、鐵礦石等。分布在銀盞林場的主要礦種有瓷沙、高嶺土、鈉長石、鉀長石、建築用花崗岩以及地下熱水等。分布在石角鎮的主要礦種有高嶺土、粘土、石灰石、河沙等。洲心鎮、橫荷鎮、附城鎮等地蘊藏有大量粘土、河沙。
礦產資源中儲量較大的是陶瓷原料,僅源潭鎮境內的瓷沙、高嶺土蘊藏量達3500萬噸,可供開採50年以上(1970年中央一機部工程組勘探數據)。高橋鎮境內的倉口鈉長石儲量有500萬噸(1975年武漢地質勘探局資料)。

經濟

綜述

1988-1990年為區內經濟起步時期,198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2億元,比1987年增長39.2%,199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2億元,比1989年增長8.9%,“七五”(第七個五年計畫,下同)期間後三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0.2%。“八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受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影響,年均遞增22.5%,
但增幅起伏較大,其中1993年增幅達到歷史最高點,比上年增長46.1%。199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21億元,比1994年增長24.4%。
清城區清城區
1996-2003年為區內經濟穩步增長時期,全區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以電線電纜、建材陶瓷、製衣、電子、鋁材、銅材、塑膠製品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商業、飲食業、房地產業迅速發展,生產總值中,各個產業之間的比重發生變化,打破了以農業、商業、飲食業為經濟主體的歷史格局,工業、建築業所占比重擴大。2000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7.82億元,比1999年增長9.2%,“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8%,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9億元,比2002年增長21.4%,“十五”期間前三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1.3%。
2011年上半年,清城區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58.5億元,增長18.5%,經濟保持快速發展,運行質量明顯提升。工業發展提質增量。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達到140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82.5億元,增長92%;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5億元,增長40.1%。企業利潤高速增長。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67億元,增長3.78倍。財稅收入大幅增加。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72億元,增長58.6%。在全市主要經濟指標排名中,清城區取得了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六項指標總量第一和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項指標增速第一的好成績。
2017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533億元,比上年增長6.0%左右;人均GDP達到9630美元,增長5.6%。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206.5億元,增長4.7%;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8.9億元,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309.2億元,增長6.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區轄部分)15.5億元,可比口徑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6.5億元,增長8.8%,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貸款餘額分別增長15.7%和22%。全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成長保持在合理區間。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為5.3:45.3:49.4。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3%、9.9%、20.1%。

第一產業

清城區所轄鄉鎮曾是廣東省和原清遠縣的主要糧產區之一。1988年,撤縣建市設區之後,農業仍然為區內的基礎產業。至2003年,在城市面積不斷擴大、農田面積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區委、區政府調整全區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生產布局,改革農業生產方式,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農業技術,提高水稻產量,發展高產、高質、高效的城郊型農業,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農業生產逐步由傳統自給農業向現代商品農業轉變,全區農業總產值13.13億元,為1988年的4.58倍。
清城區清城區
2017年,全區從事農牧漁業勞動力11.65萬人,農業生產總產值42.3億元,同比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1.6萬元,同比增長10%。
一、傳統農業
水稻種植業是本區的傳統農業,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種植經驗,種植出來的大米質優價廉,市場需求量大。傳統水稻種植業有以下幾個特點:種植規模小;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等特點。
大部分年青的富餘勞力紛紛“洗腳上田”,到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務工,在家鄉守著“一畝三分地”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土地丟荒現象較為嚴重。
二、特色農業
清城區現有耕地25.7萬畝,山地面積3.7萬公頃。農產品以水稻為主,是廣東省重點產糧區之一,也盛產花生、甘蔗、蔬菜、水果、筍、藥材、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區內畜牧水產資源豐富,清遠麻黃雞、烏鬃鵝馳名中外,其中馳名省港澳的清遠雞年產量達500萬隻以上。生豬和水產品產量較大,是珠三角鮮活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乳鴿、花雀、瘦肉型豬和桂花魚、加州鱸魚等產量可觀。清城區農業的亮點:品牌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信息農業、效益農業。
三、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如稻田養魚、養萍,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複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餵豬、豬糞餵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
清城區清城區
2008年,該區農業農村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9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7.4%。其中種植業8.08億元,增長13.62%;牧業9.4億元,增長11.46%;漁業1.95億元,增長15.1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198元,增長14.9%,創下近年來最高增幅。全區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6.38萬畝,同比增2.2萬畝,增長4.9%;其中糧食麵積27.5萬畝,總產8.4萬噸,分別增2.2%和18.3%;蔬菜面積12萬畝,產量17.3萬噸,增長7.4%;生豬出欄量23.7頭,增加0.81萬頭,增長3.5%;三鳥出欄量1447.36萬隻,增加146.18萬隻,增長11.23%;淡水養殖面積5.6萬畝,水產品產量2.65萬噸,增長6%,產值2.76億元,增長6%。禽畜水產養殖業繼續成為我區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

第二產業

清城區所轄行政區劃曾是廣東省和原清遠縣的主要糧產區及“三鳥”(雞、鵝、鴨的簡稱)產區之一,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工業生產底子薄弱。
建區後,區、鎮(街、場)二級黨委、政府(辦事處、場部)確立“工業立區、工業強區”的指導思想,建立和健全工業管理、服務機構,深入開展工業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扶持和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全區工業生產結構和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形成了以電線電纜、建材陶瓷、製衣、電子、鋁材、銅材、塑膠製品等為支柱產業、非公有制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生產體系。2003年,全區工業企業有2206家,其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有2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7.35億元,是1988年2.08億元的13倍多。工業成為區內國民生產的主要產業。
清城區憑藉優越的區位條件,強大的資源優勢。傾力打造洲心工業園、荷興工業園、泰洋湖工業園、建材陶瓷工業城、金沙灘工業小區、泰基工業小區、雄興工業小區、循環經濟產業園、清遠市毅力工業城、清遠市科技工業城等多個傑出的工業園區,積極地帶動了城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清城區經濟運行良好。工業逐漸變成清城區經濟的主體,尤以輕工業為發達,初步形成電線電纜、陶瓷、醫藥、電子、建材、塑膠、製衣等支柱產業。規模工業生產總量和增長速度躍居全市首位;支柱產業成為該區工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三資”企業工業增勢強勁,成為該區工業經濟高速發展的支撐點。
2017年,完成工業技改投資29億元,推動2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新增規上企業9家。規上工業實現利潤增長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同比提高23.9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1988年,區內有學宮、渠坑口、下廓、北門、洲心、源潭、高橋、龍塘、石角、興仁、界牌和城中路工業品等12個市場,建築面積共3.24萬平方米。
清城區石角鎮清城區石角鎮
1991年,根據市政府《關於加快集貿市場發展的若干規定》精神,區、鎮二級政府從市場用地、貸款、報建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加快農貿、集貿市場建設的步伐。農貿、集貿市場實行建設與管理相結合,由工商行政部門投資建設和管理。從1995年開始,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抓緊做好市場辦管脫鉤工作的通知》,農貿、集貿市場建設實行辦、管脫鉤,由社會投資建設,呈現多形式投資、多元化建設的局面。
1989-2003年,相繼建成的農貿市場和集貿市場分別為:南埗市場、橋北綜合批發市場、松崗市場、新城中心市場、平安市場、白馬塱市場、下濠基市場、和順市場、銀洲市場、下廓市場、附城市場、先鋒市場、花廳市場、蓮塘市場、西門市場、昌記市場、城南市場、附城綜合市場、三角肉菜市場、名都肉菜市場、百嘉市場、銀盞市場、橋北水果批發市場,市場建築面積共8萬平方米。截至2003年底,區內有農貿、集貿市場36個,建築面積共11.24萬平方米。
清城區的第三產業,經過建區以來的發展,不僅有量的擴張,質也有很大的提高,已在組織結構上形成了三大體系:一是旅遊體系。以建成開放使用或正在建設的旅遊景點和景區有6個,建成了南門商業步行街和先鋒路彩燈街,引進發展了麥當勞、肯得基、天湖大酒店等一批旅遊服務設施,旅遊業已成為清城區新經濟的增長點。二是商品流通體系。全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專業批發市場主要有朱圍綜合批發市場、橋北建材批發市場等。近年來又引進和發展了清遠城市廣場、名都亞太百貨、百和超市、小市建材裝飾材料城以及墟鎮農貿市場,初步形成了一個網點眾多、城鄉聯結、批零兼有的商品流通、廣州後花園、金碧灣花園、金海灣豪庭等一大批檔次高、規模大的項目。促進了舊城改造。

交通

清城區交通四通八達。京廣鐵路途經區內銀盞、清遠(源潭)兩站,營運線長30公里;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清三公路、清佛公路及珠江支流北江等縱貫全區,至廣州花都新國際機場僅有28公里,東有清佛公路,西有清三公路,自然村之間全部鋪上水泥路面,暢通無阻;北江河東西流向可長年通航100噸輪船,有專用深水碼頭和直通港澳地區、黃埔港的定期航班。僑胞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清城區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10多萬人,是省重點僑鄉之一。現有勞動力20多萬人,在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等行業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
市區距廣州市中心僅60多公里,距廣州白雲國際新機場38公里。建設中的武廣客運專線縱貫全區並設經停站。全區公路密度大,鎮、行政村之間全部通上鄉村一級公路,交通暢順;北江河橫貫東西,可通航300噸的輪船,有專用深水碼頭和直通港澳地區、黃埔港的定期航班。發達的水陸空通道,使清城區交通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與廣州、佛山及珠三角地區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語言

清城區境域內的方言以清遠白話為主,清城及各鎮、街、場均以清遠白話作日常主要交際語言,此外,還有客家話及屬閩南潮州話的鶴話(亦稱鶴佬話、福佬話)。清遠白話屬粵語廣府片,又稱“粵海片”,與廣州市白話差別不大;鶴話則屬於閩方言中閩南話系統的潮汕方言。三種方言中,以清遠白話使用人口最多,約占總人口的70%左右,客家話其次,約占總人口的26%左右,鶴話使用人口最少,只占總人口的4%左右。使用客家話和鶴話的人口均會使用流利的清遠白話。客家話、鶴話多在同類方言人群交談時使用。

旅遊

清城區是廣東省旅遊資源較豐富的區域之一。
(一)地文景觀
清城區清城區
清城地文景觀類型多樣,其中的山嶽峽谷景觀有“青城第一山”之稱的大帽山,地處洲心的南山嶺,東城的黃騰峽。十分獨特的砂岩景觀——石角丹霞,此外,北江河清城段有廣東省最大的內河島——倫洲島
(二)水域風光
清城降水量豐富,河網密集,地表水及淺層地下水豐富,北江河、大燕河、筆架河環繞城區而過,北江河從東北向西南貫穿全境,區內綠化率高,河水清澈(如北江,水質常年一二級,大部分河段河水可以直接飲用。),山塘水庫星羅棋布,其中水庫有迎嘴水庫、銀盞水庫、花兜水庫等20多個。此外還有地熱與溫泉,如銀盞溫泉。
二、清城區人文旅遊資源
清城區前身是清遠縣,建制於秦朝,歷史悠久,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生產與生活的人們留下不少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人文景觀,同時,隨著清城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快速發展,提升了清城的人文旅遊資源的品位,旅遊業成為清城經濟發展的又一增長點。
清城區清城區
(一)宗教文物
宗教創造的文物體現了人類的文明,表現了民族文化的特點。清城著名的宗教文物有大帽山的興隆古寺,依山傍水、風光秀麗的附城白廟,有“小三峽”之稱的飛來峽景區中的飛來寺
(二)古建築與園林
清城區鄉土建築有建於明末清初古色古香龐大民居的“九廳十八井”。比較有名的園林建築有中山公園等。
(三)休閒度假
清城已開發的景區有廣州後花園、獅子湖高爾夫球度假俱樂部、新銀盞溫泉渡假區、故鄉里等。不久將開發的有伯爵園國際旅遊度假村、筆架山寶林寺綜合度假村、橫荷盛興生態旅遊度假村等。
(四)農業觀光及生態旅遊
清城正在開發或已對遊客開放的有大龍湖生態旅遊大世界、牛魚嘴原始生態旅遊風景區、源潭“長青觀光果園”及“兆田生態園”、附城“白廟漁村”、高橋“柏嘉果園”、石角“清深優質水果基地”等,此外,區內還有不少的農家樂,供旅客體驗農家生產與生活。
廣州後花園
廣州後花園地處清遠最南端,與廣州花都區接壤,南距廣州市區48公里,北距清城18公里。該園在3萬畝綠林懷抱之中,坐擁4千畝清碧湖面,有酒店、休閒公園、百果園、廣東省釣魚協會第一垂釣基地等。酒店區配套功能有美容美髮、沐足、桑拿按摩、商場、網咖、游泳場、網球場、水上卡拉OK、大中小型會議室等。休閒公園遊玩項目包括滑草場、圍欄狩獵、燒烤場、手工作坊、各種鑽網攀爬、探險越野、心理體能拓展訓練等。百果園種植有15萬株水果,包括荔枝、龍眼、楊桃、西蕃蓮、草莓、福建枇杷、楊梅、台灣水蜜桃、日本板栗等10多種水果。釣魚區分專業釣魚、趣味釣魚、野釣三種。是集康樂、休閒、旅遊度假、養生居住、商務接待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生態高尚社區。
清城區清城區
石角丹霞地貌
石角丹霞地貌自然景區,位於廣東省清遠市最南端,毗鄰廣州市花都區和佛山三水市,隸屬石角鎮的民安、南村、馬頭、小河等村委會,距廣州市60公里。丹霞地貌面積6.51平方公里,屬海拔低,低丘類型的丹霞地貌。石角丹霞地貌分為六房水庫景區、馬頭石景區和神石景區。三大景區之一的馬頭石景又分成人頭石、公主岩、馬頭石、曬布岩、九廳十八井和燕子岩等6個景點。
位於清遠市清城區源潭鎮區域內,水庫距源潭鎮5公里,到清遠市區距離為21公里。該水庫是以灌溉、防洪為主,兼顧發電、養殖的中型水庫,水庫集雨面積為102平方公里,水庫水面面積為5000畝,四周青山環繞,植被良好,可建成以水上娛樂設施為主的度假村,其中包括水族世界區、寺廟園林區、別墅山莊區、森林探險區、美食城等,從而使迎嘴水庫成為集旅遊觀光、度假於一體的生態旅遊風景區。
清城區清城區
倫洲島地處清遠市清城區洲心鎮內,位於北江飛來峽口外水域,是四面環水的內河沖積島。島內面積為2平方公里,其中沙灘700多畝,樹林500多畝。倫洲島還具有地理位置的優勢,它毗鄰清遠新市區,又是沿江游飛霞風景區、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必經之路,與清新溫礦泉度假村連成一線,形成獨具特色的旅遊觀光線路。

名人

清遠縣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曾孕育過無數傑出人物,如:清代末科榜眼、誥授光綠大夫、南書房行走,人稱“朱太史”的朱汝珍,清代名御史郭儀長,“金融巨子”香港恒生銀行創始人之一林炳炎,當代英籍華人、著名詩人、畫家、被譽為中國文化大使的郭南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