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美術(卷2)

清華美術(卷2)

《清華美術(卷2)》是2006-4清華大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杜大愷

基本介紹

  • 作者:杜大愷
  • ISBN:9787302125556
  • 頁數:166
  • 定價:46.00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出版時間:2006-4
  • 副標題:多元視界中的中國畫
內容介紹
多元化作為這個時代的既定遭遇,不能迴避,無法迴避。血親、宗族、國家、地域、宗教、信仰、歷史、文化、風俗、性別、年齡、職業、學識、閱歷、性情、興趣、財富等歷史上都是釀成和形成多元的基礎,亦是認識、判斷以及抉擇的前提,今日亦然。不同的是,原本源於自然的屬性亦已社會化了,多元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選擇。
多元來自差別,差別是人類社會的宿命,無差別是不可想像的。毋庸諱言,上述形成多元的基礎根源在於差別,因為差別而成為歷史上引發誤解、衝突、仇恨甚至戰爭的原因。各種價值規則的確立與對峙,都是以承受和持守差別為目的的。正義與罪惡同樣源自差別。社會發展不斷造成差別的多重性,亦同時造成價值系統的複雜化。我們不能改變人類社會差別存在的事實,我們同時厭惡誤解,厭惡衝突,厭惡仇恨,厭惡戰爭。面對這種兩難處境,我們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重新詮釋差別,終結對於差別的歷史性誤讀。在這樣的情境中,多元化不僅是一種遭遇,亦是一種境界,一種超越傳統價值規則、挑戰人性弱點、關乎人類福祉、富有當代性的精神歸宿。
面對多元化,人們要擯棄許多與愚昧、偏見、霸權、暴力等相關聯的歷史記憶,同時還需要建構理性、寬容、理解和親善。擯棄與建構同步。面對差別的第一選擇是容納,即承認和接受差別的現實性;接下來則是對差別的理解,沒有理解則不會導向對差別的認同;再下來則是在差別與差別之間尋找融通。差別之間的相互融通不僅可能,亦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人類社會作為共同體,在尋求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以吸納異質文明中的積極因素作為自我發展的憑藉,沒有這種吸納亦即沒有今天的人類社會。然而,僅有這些仍然不夠,還需要甚至最最需要對差別的欣賞。沒有對差別的欣賞,容納、理解、融通都可能是勉強的、短暫的、非自覺的、可逆的。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與人為善的道德信念,不以這一信念為前提,所謂容納、理解、融通、欣賞不過是空中樓閣。
現實世界差別的存在相對多元化依然是一種制約。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尚沒有一種可以憑藉的力量有效權衡差別之間的利益權重,國際社會現時的權力構架依然對強權勢力缺乏有效約束,多元化仍是一種願景,十分脆弱,充滿變數,時常因利益驅使而被任意詮釋。這是現時期人類社會的局限,也是人們一方面積極回應後現代思潮的濫觴,另一方面又對後現代萌生質疑的緣故,成為對後現代的詰難。但是,多元化作為人類社會應對矛盾與衝突的當代選擇是充滿希望的,不能把多元化視為現代烏托邦,除卻多元化難道還有較多元化更加充滿希望的途徑嗎?
一直以來,自然界都在對人類提出善意的警示,生物的多樣性已成為現階段人類社會對生態評價的最高準則。在這方面人們不再懷疑,這一共識來之不易,是千百年來人類對自己的行為無所節制從而引發生態危機之後才最終得到的覺悟。生物多樣性是考量生態品質的最為敏感的指標。多元化源於對每一個人自由發展的生存尊嚴的尊重,它比生物多樣性有更多社會倫理的屬性,在因果方面也存在完全不同的路徑。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是以環境的整體質量為條件的,沒有與之相宜的整體的環境品質,物種的滅絕就無法遏制,如同我們正在經驗的物種不斷滅絕的現實。多元化社會則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前提,沒有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也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社會。多元化是對每個人作為社會成員如何面對人類共同利益權衡和規範個人行為的考驗。從這一層面看,多元化是有史以來人類所經歷的一場真正的社會革命。
文化的多元化是社會多元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多元化的推動力,同時可能成為社會多元化的先行者。文化中從來蘊藉著人類社會最為豐富的善良憧憬,它們的生動而富魅力的呈現方式是化干戈為玉帛的利器,它們是社會多元化進程中的天使。特別需要肯定的是,文化差別經常是人們對文化的基本期待。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的差異性與文化創造性可謂異質同種。對當下而言,我們仍然要對藝術中的一些醜野狂怪的極端行為保持判斷力,亦如對後現代思潮下的價值平面化傾向應有公允的判斷一樣。人類社會面對多元化的時候,不能完全無視價值底線,價值底線一旦崩潰,多元化亦會因為價值的泛化而失去基本秩序。
近百年來,關於國畫的各種議論都是一元論主導下衍生的結果,期間時或呈現的民族虛無主義與民族優越感很顯然都已不合時宜。“中國畫窮途末路論”與“21世紀是中國水墨畫的世紀說”都與現實相離很遠。隨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崛起,中華民族應當有勇氣檢討以往的一切價值觀。有人說中國的崛起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深刻的變化,很顯然中國畫的未來應與這一變化同步。在這種時候,我們重溫毛澤東所說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仍然有現實意義。可以肯定,面對未來即使集合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全部智慧仍然不夠,我們還需要創新。中國的未來寄希望於創新,中國畫的未來同樣寄託於創新—語性、語體、語勢、語境的創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