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與中國近現代科技

清華大學與中國近現代科技

本書收了近年來由清華大學和海內外學者撰寫的科技史研究論文和部分訪談、回憶,從不同視角揭示了清華在中國現代化進程背景下的成長發展及其對中國科技進步所做的貢獻。內容可供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和科技史的專家學者參考,同時也是關心清華和中國近現代科技發展的廣大讀者的理想讀物。 作者簡介: 劉立,北京大學博士。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現為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系統與創新研究所訪問研究員。已出版6部論著和譯著。在《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科技論壇》、《科學學研究》等核心雜誌上發表10多篇論文。 未來的文化,將是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文化,是不同文化不斷交融的文化;未來的學術大師,將產生於科學與人文、不同文化交叉融合的領域。 編寫“清華新人文叢書”,體現了我們對於未來大學文化的基本思考與判斷,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探討與體現。 在當今,清華大學更應在面向未來的發展中,繼承優良的傳統,並將兩種文化的溝通與結合作為新時期的努力方向。這套《清華新人文叢書·科學人文系列》的組織出版,就是這種努力中的一項。

基本介紹

  • 書名:清華大學與中國近現代科技
  • 作者:楊艦//戴吾三
  • ISBN:730212014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影響,

內容

書名:清華大學與中國近現代科技
ISBN:730212014
作者:楊艦//戴吾三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35
頁數:405
出版日期:2006-1-1
版次: 1
開本:小16開
目錄:
清華大學的科學技術史學科建設(代序)/劉 兵
史料·研究
中國科學社與清華/楊艦 劉丹鶴
二三十年代清華物理系教學記略/虞昊
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創建/陳超群 楊艦
吳有訓與康普頓效應/郭奕玲
N.維納在清華大學與中國最早計算機研究/魏宏森
華敦德在清華大學/黃延復
熊大縝與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虞昊
梅貽琦對中國高等工程技術教育的貢獻/孫希磊
湯佩松和王竹溪關於植物細胞水分關係的合作
研究及其啟示/劉寄星
清華大學聘華羅庚為數學系主任始末/郭金海 袁向東
陳寅恪先生的科學史研究/劉廣定
清華國學院時期梁啓超構建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
解析/姚雅 欣高策
梁思成與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研究/戴吾三
周培源與相對論:清華時期的學習與研究/胡大年
張子高與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王祖陶
劉仙洲與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發明史研究/游戰洪 戴吾三
抗日戰爭時期的清華大學農研所/閻萬英
從半導體教研組到微電子學研究所/戴吾三 葉金菊
論清華大學創建核研院的戰略目標與技術思想/游戰洪
回憶·訪談
協助清華創始航空工程研究經過/馮·卡門
回顧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
/徐利治口述 郭金海 袁向東訪問整理
我的父親周培源與清華大學/周如玲
清華與中國第一枚火箭/潘先覺
一項被埋沒了的重大發明/汪廣仁
回顧留蘇經歷和清華半導體專業的創建
/李志堅口述 戴吾三 葉金菊 劉華整理
《科學技術史講義》編著前後 汪廣仁
其他
國際交流和學術繁榮——清華初期科學教育史的
啟示/高達聲
從中國工程發明史編輯委員會到科技史暨古文獻
研究所/高碹
新時期科技史教學與研究在清華/劉元亮
後記

影響

全面掌握相關史料的基礎上,翔實地闡述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深入分析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及其與社會、經濟、文化等的互動,並進而探討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這部高水平的《清華大學與中國近現代科技》的出版填補了科技史領域的空白,開創了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新局面。此外,通過《清華大學與中國近現代科技》的編寫,作者還蒐集和搶救了大批寶貴的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資料,培養鍛鍊出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科技史專業研究人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