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流動站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流動站是1988年7月批准建立的,流動站下設“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 5個二級學科, 其中“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是全國重點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後流動站
  • 所屬:清華大學
  • 成立時間:1998年
  • 院士:1名
流動站概況,研究方向及主要專家,對博士後人選的要求,

流動站概況

“本站所在單位於1998年經國家批准授權,成為以“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招收博士生並授學位的單位。
本流動站內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點齊全。有中科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3名,教授31人,博士生導師32人。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4人,清華大學“百人計畫”3人。流動站內有“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安全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電機系合建)、“水沙科學和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水利系合建)、“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鍋爐及民用煤的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對全國開放,並擁有多台國內外先進的大型儀器及設備。 為教學及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本流動站建立以來,已培養博士後流動人員79人,目前在站研究的博士後流動人員有21人。本流動站歡迎國內外各大學培養的博士來本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特別鼓勵不同的相關學科如化學,能源、水利、環境,物理,力學,化工,材料,礦業等學科的博士來本站從事交叉科學研究。
2005年10月21日,全國優秀博士後表彰暨博士後工作會議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及全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理協調委員會頒發,表彰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共73個,其中本流動站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目前本流動站所屬各單位正承擔著一大批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63”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 為博士後流動人員來站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本流動站鼓勵博士後流動人員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獨立從事創新性研究。

研究方向及主要專家

1.工程熱物理 研究方向:傳熱傳質學;熱力學及流體熱物性;製冷與熱泵;多相流測量及核安全性熱能動 力過程的仿真、測量與控制。
主要研究工作:多孔介質內單相與相變傳熱傳質,沸騰/凝結換熱及界面現象,緊湊式換熱器與強化換熱,微/納米尺度熱傳遞現象,高溫表面的發汗冷卻與氣膜冷卻,表面結霜過程中的熱質傳遞,納米流體熱物性及強化換熱,超臨界二氧化碳在微細結構內的對流換熱,二氧化碳在微細結構內的蒸發換熱,熱力學與流體熱物性(特別是新型製冷劑物性),太陽能利用,水源/地源/空氣源熱泵,跨臨界二氧化碳熱泵與製冷系統,生物傳熱,多相流測量等等。
主要合作導師:王補宣(科學院院士)、姜培學、張學學、史琳、羅銳、段遠源、柯道友、李俊明
2.熱能工程 研究方向:燃燒科學技術與工程;燃燒污染控制;潔淨煤聯合循環;氫能與燃料電池;流化床燃燒;煤的氣化;多相流及傳熱傳質;核動力裝置熱工水力設計;熱能利用及系統工程;熱工測試技術及控制;熱工過程自動化
主要研究工作:清潔煤燃燒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可持續能源與利用技術開發與研究,先進熱能利用系統與設備的開發研究,能源利用系統及設備的仿真與控制。
主要合作導師:徐旭常(工程院院士)、楊端昌、岳光溪、吳占松、姚強、陳昌和、何榕、蔡寧生、祁海鷹、呂俊復、由長福、張衍國
3.動力機械及工程
研究方向:能源動力系統工程、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燃燒科學與技術、內流傳熱傳質學、燃氣輪機裝置與技術、葉輪機械控制與工程學、動力設備故障診斷、熱力系統動態建模與仿真,煤氣化發電與多聯產能源系統設計、分析與最佳化,快速城鎮化條件下城市能源系統模型化及發展戰略,我國替代能源與新能源發展戰略,能源與產業協調發展戰略,我國能源強度分解及節能降耗途徑。
主要研究工作:燃氣輪機氣動熱力、燃燒、傳熱冷卻、系統控制、結構強度等關鍵技術研究、葉輪機械相關核心技術研究、高效低污染能源動力系統的研究
主要合作導師:倪維斗(工程院院士)、蔣洪德(工程院院士)、袁新、李政、顧春偉、朱民、蔣東翔、任靜
4.流體機械及工程
研究方向:流體機械內部流動機理;空化,多相流, 噪聲與振動機理及控制;流體機械瞬變過程數值模擬和系統仿真;高性能流體機械的最佳化設計與可靠性分析;現代流體機械測試技術。
主要研究工作:水力機械水輪機最佳化設計理論,水力機械氣蝕和固液流動、水力機械的瞬變過程等。
主要合作導師:曹樹良、許洪元、王正偉

對博士後人選的要求

除學校規定的博士後的各種基本條件外,本流動站歡迎在數學、物理化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傳熱傳質學、燃燒理論、環境科學、核反應堆工程及化學分析等方兩具有相關基礎知識,在相應學科已取得一定科研成績,具有獨立從事和組織實施前沿及開創性研究工作能力的博士前來從事合作研究,博士後的本科畢業學校一般應是全國重點大學,年齡一般不超過3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