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瀉熱

治法。指具有清瀉脾胃火熱作用,適用於脾胃實熱證的治療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脾瀉熱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具有清瀉脾胃火熱作用的治療方法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臨床導脾經之邪熱外出、外散,達到祛邪、瀉火之目的,可配以下法,目的在於開脾經邪熱下瀉之通路、導邪外出;或配以利法,目的在於套用淡滲利濕之法,導脾經邪熱從小便而出;或配以汗法,目的在於發散脾經之鬱熱伏火。此乃通過清降升散來達到清瀉疏解脾胃鬱熱伏火的目的。

中醫套用

脾胃伏火熏蒸的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弄舌等,代表方為瀉黃散。若心脾積熱之鵝口瘡,方用清熱瀉脾散以清泄心脾積熱。熱毒上攻之針眼,治宜清熱瀉火解毒,方用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脾胃熱盛的椒瘡,治以清脾胃,散風邪,方用除風清脾飲。
1、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藿香葉、山梔仁、石膏、甘草、防風。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證。症見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2、清熱瀉脾散(《醫宗金鑒》)
組成:山梔、石膏、黃連、生地、黃芩、赤苓。
功用:清脾瀉熱。
主治:小兒心中蘊熱,致患鵝口,白屑生滿口舌,如鵝之口者。
3、清胃散(《脾胃論》)
組成:生地黃、當歸身、牡丹皮、黃連、升麻。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4、除風清脾飲(《審視瑤函》)
組成:廣陳皮、連翹、防風、知母、玄明粉、黃芩、玄參、黃連、荊芥穗、大黃、桔梗、生地。
功用:散風邪、瀉脾火。
主治:栗瘡,白睛及瞼內紅赤,瞼內黃白色顆粒累累,胞腫,眵淚膠粘,癢痛難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