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瀉脾湯

解毒瀉脾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具有清脾胃,解熱毒之功效。主治脾經風濕攻注之田螺泡。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隨生紫白黃泡,不久漸大,脹痛不安。症見水皰散發於手掌、足底,透明如珠,偶爾混濁,乾涸脫屑,皰屑間雜,自覺灼癢,兼有心煩脘悶、便溏尿短而赤,苔黃膩,脈濡數。

基本介紹

  • 名稱:解毒瀉脾湯
  •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 組成:防風、牛子、山梔、石膏、黃芩、蒼朮、甘草、木通
  • 功用:清脾胃,解熱毒
  • 主治:脾經風濕攻注之田螺泡。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隨生紫白黃泡,不久漸大,脹痛不安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解毒瀉脾芩蒡子,風膏蒼朮草通梔,田螺皰起宜煎服,清熱疏風又去濕.

組成

防風(3g)、牛子(4g)、山梔(4.5g)、石膏(12g)、黃芩(4.5g)、蒼朮(3g)、甘草(3g)、木通(3g)各一錢。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外先以線針挑破泄去毒水,太乙膏蓋。
2.現代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早晚服。兒童減半。

功用

清脾胃,解熱毒。

主治

脾經風濕攻注之田螺泡。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隨生紫白黃泡,不久漸大,脹痛不安。

方義

方中黃芩清泄肝膽實火濕熱;梔子、木通清熱瀉火利尿,使濕毒熱邪從小便而下;牛蒡子疏風清熱解毒;石膏瀉火透熱;蒼朮苦溫燥濕,與梔、芩、石膏配伍,為清熱化濕之妙品;防風發散鬱火;甘草和藥解毒。共奏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臨床還可酌加車前子,龍膽草、丹皮、金銀花、連翹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利濕解毒之品,以提高治療效果。

運用

本方以水皰散發於手掌、足底,透明如珠,偶爾混濁,乾涸脫屑,皰屑間雜,自覺灼癢,兼有心煩脘悶、便溏尿短而赤,苔黃膩,脈濡數為診斷要點。

附方

名稱:解毒瀉脾湯
組成:防風、牛子、山梔、石膏、黃芩、蒼朮、甘草、木通各3g
用法:用水400ml,燈心20根,至320ml,量掮上下,食前後服之
主治:脾經風濕攻注,致生田螺泡,多發於手足,忽如火燃,隨生紫白黃泡
出處:《中華名醫方劑大全》
功用:清熱化混,祛風解毒
名稱:解毒瀉脾湯
組成:防風10g,牛蒡子12g,梔子12g,生石膏15g,黃芩10g,蒼朮10g,甘草10g,木通10g,燈心3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早晚服。兒童減半
主治:利濕清熱,散風解毒
出處:《皮膚科疾病診斷與治療》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醫宗金鑒精選》:“田螺皰在足掌生,里濕外寒蒸郁成,豆粒黃皰悶脹硬破津臭水腫爛疼。此證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見由脾經濕熱下注,外寒閉塞,或因熱體涉水,濕冷之氣蒸郁而成,初生形如豆粒,黃皰悶脹,硬疼不能著地連生數皰皮厚難於自破傳度三五成片濕爛;甚則足附俱腫,寒熱往來法宜苦參、菖蒲、野艾熬湯熱洗,次用線針將皰挑破,放出臭水,加味太乙膏貼之。又將皰皮剪去宜用石膏、輕粉等分研末撒之,仍以加味太乙膏蓋貼,內服解毒瀉脾湯。更有經年不愈者,系下部濕寒,以金匱腎氣丸常服甚效。解毒瀉脾湯石膏(煅)、牛蒡子(炒),研防風、黃芩、蒼朮、炒甘草、生木通、山梔(生,研)各一錢。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之。方歌:解毒瀉脾芩蒡子,風膏蒼朮草通梔,田螺皰起宜煎服,清熱疏風又去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