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聲門過渡音,通常稱為“清喉擦音”,是一種口語中常見的聲音,多數被視為輔音使用,可是有時亦會當成元音,甚至是介乎兩者之間的聲音使用。國際音標中代表此音的符號是h,X-SAMPA音標中則是h。雖然此音經常被稱為擦音,但此音並不是擦音的一種,保留這稱呼只是出於習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聲門過渡音
- 外文名:Clear glottal transition sound
- 特徵:聲帶並不顫動
- 其他語種: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
特徵
此音並無特別的發音方式。此音和濁聲門過渡音的發音方式自成一格,並不屬於現有的發音方式類型的任何一種。過渡音的意思是喉嚨處於一個過渡的狀態,讓氣流流出。發此音時聲腔並無任何動作令氣流受阻產生湍流,故大部分語音學家都不再將此音列為擦音。
此音並無特別的發音部位。聲門音或者喉音都只是形容此音發音時喉嚨處於轉變的狀態,喉門打開讓氣流流出。而事實上,所有聲音,包括輔音和元音,發音時均需要打開喉門。不同的是,發輔音時除了喉門打開外,舌頭或者唇部(主動發音部位)要抵住一個被動發音部位來發音;而喉音下的三個音:清聲門過渡音、濁聲門過渡音、和清喉塞音,還有所有元音,均不需要被動發音部位發音。
此音是清音,即是發音時聲帶並不顫動。
此音是口腔輔音,發音時氣流只從口腔流出。
發此音時氣流流過整個口腔,所以它既不是中央輔音,亦不是邊音。
氣流特點是從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從口腔或喉門流出。
該音見於漢語
中國語的南方韻派、吳語、粵語、閩語、客家語中均有此音,出現在音節開首,拼音時以h代表,全部可追溯至宋朝廣韻及更前之韻書。其中以喉音曉聲子母為依據,其他作清喉擦音者大部分由喉音匣聲子母清化而成。
值得留意的是,有些國語中以h作開首的字,在粵語中的對映字會以清唇齒擦音[f]代替,如花(huā→fa1)、火(huó→fo2)、虎(hǔ→fu2)等,故此以國語為母語的人學習粵語時讀這些字可能會遇上困難。另外,國語和廣東話中拼讀感嘆詞“哼”時,會以hng拼寫。
該音見於其他語言
阿拉伯語
阿拉伯語中以字母هـ代表此音。
巴斯克語
一些巴斯克語的口音中有此音,以h代表;一些則已經摒棄此音,但串字時仍然寫出h;但又有口音連串字時亦不串出h。這使統一巴斯克語的工作變得相當困難。
英語
大部分英語的口音都有此音,以h表示,通常出現在音節開首,在音節結尾則極少出現。在兩個元音之間出現的h則可以是濁聲門過渡音。有些英國里的口音,如在倫敦,[h]已消失。
法羅語
法羅語中有此音,以h表示;但在字母j後的h則讀成[j]或[ʧ]。
芬蘭語
芬蘭語中音素h的讀法是根據它所在的位置而變化。在字母e、ö、ä和o後,或者在字的開首,讀成清音[h]。但有時,這種讀法會有些微的差別:[h]會變成濁音,直至聲帶打開至最大才回復清音。這種讀法並不是濁音的[ɦ],只是因為讀音的環境而變成漏氣濁音。
由於芬蘭語中[h]常見於音節末,而發音時為了令音節末的[h]更易被聽出,聲帶會收緊以製造微弱的磨擦,聽上去就像以在h前或後的元音的發音部位發出輕微的擦音。例如paha中的[h]因為前後面的元音[ɑ],會在喉壁造成微小的磨擦(這種磨擦太微弱,不算是一個喉壁擦音);vihne中的h受/i/影響,硬顎出現磨擦;puhu中的[h]則因為圓唇的/u/而在雙唇間發生磨擦。在以前的串字中較強的磨擦會以ch表示,但到現代則通通以h表示,如在以前的huchta現在會串成huhta。
德語
德語中有此音,以h表示。如Hand(手)。
愛爾蘭語
愛爾蘭語中有此音,但和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不同,除了外借字,是不會以單獨h表示此音的情況。出現此音的地方,是在愛爾蘭語中出現的輔音弱化(lenition)的情況。原本讀成[s]、[t]和[tʲ]的地方,加上h在後面,成sh、th之後,會讀成[h]。
哈薩克語
哈薩克語中有此音,如果用西里爾字母書寫,會用Һ(小楷字母һ)表示(此字母不在俄文出現);用拉丁字母書寫,用h表示;用阿拉伯字母書寫,則用ھ表示。
羅馬尼亞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中一些口音,特別是在美洲的口音,會有此音,以字母j代表,例如人名José,或者在e或i前的g表示。這些讀法在歐洲會讀成[x]。而字母h在西班牙語中是不發音的,如感嘆句¡Hasta la vista!。
烏茲別克語
烏茲別克語中有此音,如果用西里爾字母書寫,會用Ҳ(小楷字母ҳ)表示(此字母不在俄文出現);用拉丁字母書寫,則用h表示。
維吾爾語
維吾爾語中亦有此音,但在拉丁拼寫系統中寫作:“h̡”,而“h”則用來表示/x/音。采土耳其字母的人則用“h”來表示/h/音,並用“x”來表示/x/音。這個音在中國大陸的阿拉伯字母系統中用“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