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主治溫病下後無汗,脈下浮而數者。
基本介紹
- 名稱:清燥湯
-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 組成:麥冬、知母、人中黃、細生地、元參
- 主治:溫病下後無汗,脈下浮而數者
清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主治溫病下後無汗,脈下浮而數者。
清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脾胃論》卷下。具有清肺潤燥,健脾祛濕的功效。主治①《脾胃論》: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②《保嬰...
清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主治溫病下後無汗,脈下浮而數者。...... 清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二。主治溫病下後無汗,脈下浮而...
消風清燥湯,由川芎1錢,當歸1錢,白芍1錢,生地1錢,防風1錢,黃芩1錢,黃連1錢,天花粉1錢,蟬蛻1錢,苦參1錢,靈仙1錢,甘草5分組成。...
菊花清燥湯用法 編輯 上藥加竹葉20片,燈心70厘米,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溫服。 菊花清燥湯功用 編輯 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
昇陽散火湯 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 清暑益氣湯 清燥湯 白朮附子湯 葛花解酲湯 平胃散 枳術丸 資生丸 六味地黃丸 八味地黃丸 資生腎氣丸 大補陰丸...
調衛湯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清燥湯助陽和血補氣湯昇陽湯昇陽除濕湯益胃湯生薑和中湯強胃湯溫胃湯和中丸藿香安胃散異功散飲食傷脾論...
名字 清燥湯 處方來源 《沈氏經驗方》。 藥物組成 瓜簍仁1錢5分(炒,研),白芍1錢5分(酒炒),歸身1錢5分,甘草4分,生地2錢,麥冬2錢(去心),麻仁(炒)2...
如未得汗,以柴胡清燥湯和之"(《溫疫論補註》);若但戰不汗,四肢厥逆,"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氣脫,不勝其邪也。"(《溫疫論補註》)...
指肺胃有熱,復傷燥邪所致的嘔吐。《症因脈治》卷二:“燥火嘔吐之症,喘逆嘔吐,吐則氣急,嘔少難出,口唇乾燥,煩渴引飲。”脈多浮數或數大。治宜清燥湯、...
於是撰寫《燥氣論》,補充了秋傷於燥之說,並自訂清燥救肺湯治療燥病的主方,這確是發前人所未發。對溫病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附方: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清燥湯 大柴胡湯(張仲景) 附方:複方大柴胡湯、膽道排石湯 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張仲景) 4.四逆散(張仲景) 5.逍遙散(局方) 附...
若寒熱往來或耳聾脅痛屬肝木熾盛先用小柴胡合四物湯以清肝火生肝血。若筋攣骨痛或不能動履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
益氣湯 十、安胃湯 十一、涼血地黃湯 十二、清胃散 十三、清燥湯 十四、枳術丸 十五、枳實導滯丸 十六、清暑益氣湯 十七、復元活血湯 十八、當歸六黃湯 ...
宣解湯 滋陰清燥湯 猶龍湯 石膏粳米湯 衛生防疫寶丹 逐風湯 加味黃芪五物湯 建瓴湯 鎮肝熄風湯 加昧補血湯 定風丹 加味磁朱丸 乾頹湯...
四日服柴胡清燥湯,五日復生芒刺,煩熱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氣養榮湯,熱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氣,肢體自能少動。計半月,共服大黃—十二兩而愈。又數日,...
《症因脈治注釋》:“運氣小便不利之治,陽明燥熱,知母石膏湯、清燥湯。少陰君火,導赤各半湯。太陰濕勝,蒼朮防風湯。水不及,清燥湯。厥陰風濕。防風湯。水谷...
昇陽除濕防風湯 清神益氣湯 半夏白朮天麻湯 人參芍藥湯 麻黃人參芍藥湯 昇陽散火湯 清胃散 清燥湯 助陽和血補氣湯 昇陽湯 昇陽除濕湯 葛花解...
葦莖湯加滑石杏仁湯 一物瓜蒂湯 加減銀翹散 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 茴香木香湯 復亨丹 霹靂散 減味竹葉石膏湯 清燥湯 黃連黃芩湯 半夏瀉...
發熱喘瀉陰虛難醫 滋陰清燥湯可救[2] 參考資料 1. 中醫師承實錄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3-08-13 00:54:09] 2. 中醫師承實錄 .京東[引用日期2017-03-11]...
附方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枳桔湯 柴胡清燥湯 柴胡湯 柴芩清膈煎 梔子柴胡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大柴胡湯 附方複方大柴...
《醫宗金鑒臨證心法叢書:名醫方論》是由清乾隆皇帝下旨組織編修的大型醫學全書...益氣湯 昇陽益胃湯 昇陽散火湯 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 清暑益氣湯 清燥湯 ...
發熱喘瀉陰虛難醫滋陰清燥湯可救急山藥白芍甘草滑石男女老少小兒可醫胃腸諸病用五瀉心去渣再煎混沌湯穩反激逆從諸法兼備廣絡原野心領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