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化城塔

清淨化城塔

清淨化城塔俗稱“六世班禪塔”,是現今北京名剎西黃寺最輝煌、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也是西黃寺名揚於世的主要標誌,無論其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在藏傳佛教界乃至於佛教界均屬上乘,是我國著名的佛塔建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淨化城塔
  • 地理位置:北京
  • 俗稱:班禪塔
  • 解釋:六世班禪大師的衣冠塔
城塔介紹,名譽,

城塔介紹


西黃寺是北京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 年),為清代達賴和班禪在京駐錫地。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為表明擁護清政府治藏政策和反對帝國主義入侵西藏的堅定立場,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巴丹益希啟程東行,為乾隆皇帝祝壽,在承德祝壽畢,便於當年九月初二日到京,駐錫西黃寺。十一月初二日下午,因病在西黃寺內圓寂。乾隆皇帝為之輟朝以示哀悼,並令京城各寺為六世班禪誦經49 天。然後親率王公大臣到西黃寺致祭,向班禪法體敬獻哈達、金碗、玉器等供品。為表彰六世班禪大師愛國愛教的無量功德,乾隆下令於西黃寺西偏建清淨化城塔及清淨化城塔院,塔內葬六世班禪大師衣冠經咒等物,以志勝因。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在六世班禪圓寂後的第二十七天,乾隆御批造龕一座,內裝六世班禪衣冠等物,俟新塔造竣安放。十二月十六日乾隆御批清淨化城塔銅頂通高7 丈6 寸,塔院大殿加重檐等。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正月十八日,乾隆諭旨清淨化城塔及塔院工程全面動工,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乾隆御書《清淨化城塔記》,以示紀念。
清淨化城塔清淨化城塔
所謂“清淨化城”為佛教術語,含義深刻。佛經《俱舍論》言:“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探玄記》則說:“三業(身、語、意)無過為清淨”。而密宗則以無貪等垢、具一切無垢光明為清淨。“化城”,根據佛教的觀點,是佛為化導眾生成佛而變化的城池。佛教認為,成佛的道路艱難遙遠,佛恐眾生力不能支,故於途中變化城池以供止息。因此,“清淨化城”意即遠離一切煩惱、塵垢、罪惡等,不染塵俗,能接引眾生成佛的場所。
從外觀上看,清淨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剛寶座式樣而設立的金剛寶座塔,即在一塊方形的高台之上建立起五座方、圓形密檐塔,中間一座大塔為主塔,四角有四座小塔。
所謂菩提迦耶,又稱菩提道場、佛陀迦耶、摩訶菩提、菩提場等,是釋迦牟尼佛成正覺之地,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佛陀入寂之後,有人在菩提伽耶佛成道處的菩提樹北建造了大塔(也稱大覺塔)以作供養,塔四周雕有佛像佛龕等,由此形成菩提伽耶式佛塔,被各地佛教徒所紛紛效仿。在明代以後,此種佛塔建築形式在我國各地興起,如雲南昆明的妙湛寺塔、北京五塔寺塔以及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等,清淨化城塔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座。
從布局上看,清淨化城塔建築群由塔前牌樓、護塔獸、塔、塔後牌樓以及東西碑亭組成。
牌樓呈屋宇式建築形式,全部以漢白玉石建成,前後牌樓內外兩側均有乾隆御筆楹聯,並雕有梵文“六字真言”和精美的“八瑞相”圖案,即右旋海螺、吉祥結、寶傘、法輪、勝利幢、雙金魚、寶瓶、蓮花。門上浮雕上有“二龍戲珠”圖,下有“二鳳騰雲”圖,寓意“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圖兩端各雕有一隻雪山獅子,造型十分優美。牌樓頂部以整石雕成班杵、屋檐、瓦頂、吻獸、鴟吻,形似磚木結構,精工逼真,渾然一體。
過塔前牌樓中門,有石階直達於金剛寶座之上,石階左右兩端用玉石雕成護欄。護欄兩側的金剛寶座之前置有一對“朝天犼”,張口吐舌,仰天長嘯,姿態非凡,氣勢沖天。據說朝天犼是龍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習性,常立於華表和房頂。
金剛寶座高約3 米餘,四周共有十二角。座上四周有玉石護欄,座面上建有五塔,正中是藏式主塔建築,該塔由基座(須彌座)、塔階、寶瓶、塔剎和塔頂寶蓮組成,整個主塔塔身高約20餘米,連同金剛寶座一起,整塔高約24.82米。
寶座之上的主塔塔基四周有近一米餘寬的海洋浮雕,波瀾壯闊,刻劃出了大海的磅礴氣勢。海中雕有各種生物、動物造型,如龍、魚、螺、海獅、海馬、海豚、海牛、螃蟹以及海龜、蛙類等,生動逼真,惟妙惟肖。
主塔基座也稱須彌座,底層為塔台,依塔勢呈八角形。八面外側均雕有鳳凰和蓮花圖案。塔台台面之上以花紋和“卍”字吉祥符號相飾。須彌座底層裝飾著卷草、蓮瓣、雲彩、蝙蝠等紋飾。須彌座正座呈八角形,每角各有一位力士造型,其身體呈半蹲姿勢,雙手向上托舉,像在托起寶瓶(寶塔)、塔剎等塔身建築。力士在藏傳佛教中屬於“六靈捧座”之一,佛經上說,捧舉諸佛寶座的有六種靈物雕像,稱為“捧座”,即雄獅、大象、寶馬、孔雀、共命鳥、力士。
??須彌座的八面各雕有一幅佛陀傳記故事圖,是整座佛塔雕刻的精華部分,畫面人物、動物、景物細緻生動,呼應配合,連成一氣,形象地反映出了釋迦牟尼從降生到圓寂一生的重要活動,是我國建築家創造性地吸收外來文化所創造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完美而精湛的雕刻藝術品。
面南正中第一幅為“佛母成孕”圖。此圖有兩組畫面,左側菩提樹旁一隻白象身馱蓮花寶座之上的佛陀形象踏雲而來;右側皇宮內佛母端坐樓上,身旁及樓下有僕人活動。此圖描繪的是佛祖入孕情景。相傳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左右,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梵王王后摩耶夫人45 歲時在一天夜裡夢見一隻白象馱一英俊少年入其腹中,遂有身孕,是為後來的佛祖。
右行第二幅為“太子降生”圖。本圖有三組畫面,描繪悉達太子降生情形。左側為摩耶夫人率領隨員離宮外走;中間為無憂樹下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右邊為梵天沐浴。依照古印度習俗,女人要回到娘家去生子,摩耶夫人是古印度拘利族天臂國公主。相傳在公元前565 年4 月15 日她回家生子途經古印度善覺王為其夫人藍毗尼建造的花園即藍毗尼園時,太子於無憂樹下從佛母右肋骨下降生。當時有四大梵天使者為其接生沐浴。太子生後即能說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聲唱言:“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第三幅為“出遊四門”圖。共由兩圖組成,左側為太子騎馬出城造型,右側為“諸苦圖”,即老、病、死苦及沙門造型。相傳,太子29 歲時出城郊遊,於城東門見一老人發白面皺,曲背扶杖,行路艱難;於南門見一病人,面黃骨瘦,形容枯槁,倒在路旁;於西門見一死人,身體直挺僵臥,淤血流溢,臭穢難聞;於北門見一沙門(出家學道者),圓頂緇袍,十分威儀。太子恭問,答言以“真如”道破生死根本;勤修戒、定、慧,降伏貪、嗔、痴,不貪染色、聲、香、味、觸、法,脫離老、病、死諸般苦惱。安住清淨所在,修習解脫法門,到於彼岸,故稱沙門。言畢不見。太子得此開示,遂生出家之念。
第四幅為“入山修學”圖。共由三圖組成,左側是太子逾城後由僕人引馬前行;中為兩位后妃形象,旁有僕人;右側太子結跏趺坐於娑羅樹間修法,其側有鹿。相傳太子29 歲時不顧父王阻止,於半夜逾牆出城。撫養太子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和太子妃耶輸陀羅等十分悲痛。淨梵王遣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5 人秘密跟隨太子。太子輾轉來到靈鷲山(般荼婆山)等地修法。
第五幅為“佛成道”圖。共由兩圖組成,左側為太子結跏趺坐於菩提樹間蓮花寶座上及奉獻吉祥草的童子形象;右側為牧女蒸糜。相傳太子成道前來到尼連禪河邊,洗衣浴身。恰有兩名牧女在河邊放牧,便以牛乳蒸成乳糜,奉獻太子。太子遂於摩竭陀國伽耶城南畢缽羅樹下,由吉祥童子獻長茅草做成金剛寶座,趺坐49天后示現種種禪定境界,大悟過去、未來十方世界中一切事情,得無上正等正覺和一切種智的佛果,號曰“釋迦牟尼佛”,譯曰“能仁”、“寂默”。因此,佛成道所坐的長茅草被稱為“吉祥草”,畢缽羅樹被稱為“菩提樹”(“覺樹”),佛成道的地方伽耶城被稱為“菩提伽耶”或“佛陀伽耶”,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牧女獻糜在我國演變為吃“臘八粥”的習俗。
第六幅為“初轉法輪”圖。為釋迦端坐於菩提樹間蓮花寶座上說法和眾弟子聽法造型。釋迦牟尼成道後在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人講授“四諦”、“十二因緣”等法,使憍陳如等漏盡意解,獲阿羅漢果。這是佛陀第一次講經說法,是佛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稱為“初轉法輪”。因此,鹿野苑作為初轉法輪處,也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第七幅為“神變”圖。釋迦結跏趺坐於寶座之上,雙手結定印,周身放光,任憑四周各路妖魔鬼怪的刀、槍、棍、棒襲擊和進攻而安然不動,微笑而坐。相傳佛成道後,魔王波旬自恃神通勢力,發動全部魔軍前去攻戰。面對無數猙獰可怕的魑魅魍魎、夜叉惡獸,世尊巍然不動,示顯神通變化,戰勝了各路妖魔鬼怪。
第八幅為“涅槃示寂”圖。由兩組雕刻組成,右側為釋迦臥於床上形象,眾弟子圍侍;左側為釋迦示寂後金棺、佛的形象,眾弟子作悲痛狀。相傳釋迦示寂前在末羅國阿夷羅跋提河邊的拘屍那迦羅城郊娑羅雙樹間為眾弟子最後講說遺教經,叮囑弟子依止山林,清淨自守,少欲知足,精勤修學,嚴攝六根,以戒為師。然後安詳而滅,這一天是公元前486年4月15日中夜,世尊世壽80歲。從此,拘屍那迦羅城作為佛陀涅槃處,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諸弟子在金棺之中供養法體7日,迦葉頭陀等五百比丘舉火焚化,得“舍利”8斛4斗,被古印度8個國王均分,這便是佛教歷史上著名的“八王分舍利”。以後,五百羅漢在阿難尊者的率領下,將佛所講經法重加誦述筆記,形成經卷,故經、戒、論三藏法寶於焉蔚成,弘傳後世。
須彌座之上是塔階部分。塔階分東、南、西、北四面,呈長方形立體造型,在這四面之間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角各加一個三角立體造型,共有12角。東、南、西、北四面,每面雕有8尊佛像,共32尊。
塔階之上是寶瓶部分,也稱塔瓶,因其形制類似寶瓶而得名。寶瓶的正南面雕有3尊佛像,與塔階之上的32尊一起共為35尊,這便是佛教所崇尚的釋迦牟尼佛、金剛不壞佛和寶光佛等“三十五佛”造型,即《決定毗尼經》中所說的現在十方世界中的三十五佛。
寶瓶四周雕有巨大的“八大菩薩”立像,從正面三尊佛起,自左向右依次為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和普賢菩薩。
寶瓶之上是塔剎部分,為圓形十三相輪造型,意為法輪,底大上小,層層上拱,直衝塔頂。最上塔頂以溜金銅頂蓮花裝飾。其上為上小下大的兩個珠狀物,正像兩朵尚未開放的花苞,稱為寶蓮,象徵著佛法清淨無染。
主塔四角的四座小塔,其規模及造型、裝飾相同,均為八角密檐塔,塔身刻有漢文經咒,分別是西南小塔為觀音大悲咒、西北為藥師本願功德經、東北為金剛經、東南為楞嚴咒。塔身上半部分雕有佛像。
整個清淨化城塔建築是漢、藏、印佛教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主塔的結構和形制是藏傳佛教覆缽式佛塔的建築式樣,而整塔的布局及總體結構則是採取了印度的菩提伽耶式,塔上花紋裝飾、圖案造型等卻都是我國漢族藝術的傳統手法。這種三位一體,融匯諸家藝術風格的建築方式,成為我國清代佛塔建築藝術上的傑作,也是邊疆民族同中原民族親密凝聚的象徵。
清淨化城塔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220多年的歷史,目前仍保存完好,殊勝莊嚴,向世人昭示著六世班禪大師愛國愛教的無量功德和藏傳佛教界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成為藏傳佛教界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的象徵和歷史見證。

名譽

2001年06月25日,清淨化城塔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